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脘痛临症颇多,病因繁杂,常见的有饮食停滞、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等等;多用消食和胃、温中散寒、温中健脾、疏肝和胃、理气活血法治疗。但在临床上常见阴虚胃痛亦不少。在治疗胃脘痛中,注重养阴益胃法,对某些病久缠绵不愈的胃脘痛每当获愈。现将临床上运用养阴益胃法治疗胃脘痛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食道炎属中医学中噎膈、呕吐、胃痛、呃逆等病范畴,治疗不可执一。根据辨证,常可采用和胃疏肝、消积和胃、化痰泄浊、益胃养阴、化瘀通络等5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宝贵教授认为七情内伤、六淫外感,皆可阻遏气机,影响胃之通降;久病消耗正气,或过劳伤气,累及脾胃,发为胃脘痛。提出"分清标本、主次、缓急,抓住本质,从本而治"的独特见解。重视脾胃功能重建,方证相应,多取性淡之品,善用风药、尤重养阴,善用药对。独创治胃九法,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养阴益胃-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健脾温胃-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化滞开胃-保和丸、泄热清胃-化肝煎合左金丸、祛湿健胃-二陈汤、化瘀调胃-桃红建中汤、开窍醒胃-开窍醒胃汤、回神颗粒、辛苦平胃-根据寒热证情轻重,相机选用。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痛。胃脘痛在临床症状很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可引起胃脘痛。唐宋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到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第一次出现"胃脘痛"一词,并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开来,使胃脘痛成为有别于心痛的独立的病证。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研究发展,使胃痛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中医在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很好,现将近几年来的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胡珂主任医师以养阴益胃柔肝法从阴虚论治肝胃不和胃痛的体会,辨析了肝胃不和胃痛肝阴虚为主与胃阴虚为主两种证型的治法与用方之微妙。  相似文献   

6.
胃痛又称"胃脘痛",涉及的范围很广。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虫积都可导致胃痛。其他原因,如脾阳不振、忧思过度、肝胃不和、术后粘连也可导致胃脘作痛。风寒所致的胃痛比较常见,认清其病因病机,就不会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胃痛相混淆,且采取拔火罐疗法简单易行,在家中就可以轻  相似文献   

7.
汤益明胃痛治脾论杨宁(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南昌330006)关键词汤益明胃痛辨证论治胃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多发病,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学认为胃脘痛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腑,其治疗多以和胃为主,兼以理...  相似文献   

8.
浅谈治胃脘痛三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以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补肾和胃三种方法治疗胃脘痛,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探讨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胃的通降是其生理特征,治疗着重疏通气机,气行则血行,畅通无阻则胃痛自除。宜肝胃同治,待肝气疏,脾胃气机调畅,从而达到和胃止痛之目的。四逆散调理肝胃功能,适当加入养阴益胃,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有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胃痛治验     
贺慧媛 《陕西中医》2007,28(9):1245-1246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病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根据其病因病机,灵活施治,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胃痛 ,中医称胃脘痛 ,临床上见于急、慢性胃炎 ,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 ,特别是慢性胃痛缠绵日久 ,症情往往错综复杂 ,治疗殊难奏效 ,笔者临证 2 0余年 ,历治此证甚多 ,现总结辨治八法略谈如下。1 宣肺和降法胃脘痛以气滞表现为突出 ,故临证时当考虑到脏腑相关的诸多因素 ,在使用常规理气和胃之剂的同时 ,合用宣肺之品。常用药物为桔梗配紫苏或前胡合牛蒡子 ,一宣一降 ,以改善肺气宣肃功能。特别是对于有胸闷不适、胸脘痞闷症状者 ,用之疗效更佳。2 疏肝和胃法由于肝气郁结 ,失于疏泄 ,横逆犯胃 ,证见肝胃不和 ,当以疏肝和胃为…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多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温中健脾、益胃养阴等法常用,而原西安市中医院王成德老中医多以清化湿热法,并自拟清热化湿方治疗该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将胃脘痛分为调理气机、和营通络、泄肝清胃、温阳建中、养阴益胃五类,采用16种不同治法,临证获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胃脘痛可从胃腑本身气血阴阳的角度入手治疗,但常存在肝木横逆胃土的情况,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提出"醒胃必先制肝"培土必先制木"及"制肝木,益胃土"等观点,提示肝胃同治乃治疗胃病的重要治法[1].从肝论治胃脘痛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本文试从肝木角度探讨胃脘痛.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脘痛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建强 《江苏中医药》2007,39(12):26-27
慢性胃脘痛多见于上消化道炎症、溃疡等疾病患者,病因病理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擅长以病机特点为切入点治疗本病症,临床疗效明显,现介绍如下. 1瘀阻胃络,不通则痛--治以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痛的主要病机是胃中气机郁滞,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胃脘痛初起在气,而日久必影响血络通畅,终致血瘀胃络.因此慢性胃痛多见血瘀.  相似文献   

16.
韩谋 《陕西中医》1997,18(1):20-22
将胃脘痛分为调理气机、和营通络、泄肝清胃、温阳建中、养阴益胃五类,采用16种不同治法,临证获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从胃脘痛渊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个人经验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吴文尧教授辨治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总结了辨治胃脘痛经验:辨治胃脘痛,必先辨虚实;辨治胃痛,询问疼痛性质,与进食体位的关系;治胃院痛之实证必须理气止痛,常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湿热停胃证,辨清湿与热的轻重。  相似文献   

18.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的病证,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刘惠武主任医师根据不同病机采取相应治则,在治疗胃阴虚型胃痛时选用香砂益胃汤,取得了良好疗效,举一例验案进行了佐证。  相似文献   

19.
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痛 ,即祖国医学之胃脘痛。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许多慢性胃病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经过临床观察 ,结合有关资料和辨证分析发现 ,慢性胃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而致肝胃不和型最为常见 ,是慢性胃病的基本病机 ,正如叶天士所云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 ,胃土必伤”。故治疗重在柔肝疏肝、理气和胃。笔者以自拟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胃脘痛 38例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次。1 临床资料本组 38例 ,均系门诊病人 ,…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养阴清热法治疗舌痛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各1例,颇称得心应手,现介绍如下. [例1]杨某某,女,35岁,工人,系长期浸泡水液兼熏蒸之药工.1987年5月就诊,症见胃脘痛历时8年许,胃部灼热隐痛,纳少,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胃镜检查提示为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肠腺化生.此乃湿热伤阴,胃络失养之故,给予养阴益胃清热之法,方取益胃汤加减:生地、淮山、白芍各15g,沙参、石斛、百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