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傅青主女科》五色带下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特色。认为带下俱是湿证,重视肝脾。肾三脏通调,可辨证施以完带汤、易黄汤、加减逍遥散、清肝止淋汤、利火汤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二方面探讨了傅青主带下病学术思想。傅青主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结为五点:湿注于下,是带下病总病因病机;任督受损,带脉受伤,湿注于下,是带下病经络病机;肝郁脾虚湿注是带下病主要脏腑病机:五色带下辨五证;五色带下性状特征及病因病机同中有异。傅氏对带下病的辨证论治则有以下特色:辨证重在肝郁脾虚,湿邪为患;治法严谨,方有准绳,用药简纯;五色带治同中有异,制方用药紧扣病机。  相似文献   

3.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是泛指经带胎产一切疾病,为中医妇科病的总称;狭义的“带下”则是专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粘稠滑腻液体。而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少量色白或无色透明的液体,此为生理性带下;但如带下过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则属病理性带下,也即是“带下病”,因此“带下病”是指狭义带下中的病理性带下。近年来,,中医治疗妇女带下病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拟将近年搜集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综述,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古代医家把带下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象征着五脏各有其带。如清代著《张氏医通》的“张璐”说:“带下之证起于风气寒热所伤,入于胞宫,从带脉而下。又有五色带下之分”等等。又认为白带是由脾湿过胜和肾虚所致,治用健脾燥湿补肾之法。黄带是由脾湿过胜下注,郁久化热之因,治宜清热利湿等。  相似文献   

5.
“带下”病是指阴道绵绵不断流出超常量的稀水或粘液,其质鲜晦稠稀不等;其色则白、黄、赤、青、黑不同,甚者赤黄相见,五色夹杂。其味腥臭难闻,苦不可堪言。“带”者,一因“带”脉致病;一因白带如“带”状绵绵不断,而名“带证”。带下病一证,历代医家和前贤多有精要论述,有说五脏主五带者;有说六淫(风寒暑温燥火)为患者;也有说七情内伤所致者。如《金匮要略》云:“妇女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此皆带下也”。《诸病源候论》云:“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相似文献   

6.
“带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是泛指经带胎产的一切疾病,为中医妇科病的总称;狭义的“带下”则是专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粘稠滑腻液体。而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的液体,此为生理性带下;但如带下过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则属病理性带下,也即是“带下病”。因此“带下病”是指狭义带下中的病理性带下而言。近年来,中医治疗妇女带下病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笔者拟将近年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综述,以飨同道。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陈吉全  张明丽 《光明中医》2014,29(12):2619-2620
中医从五色辨证治疗带下,其理论渊源十分悠久,《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认为带下有五色之异.根据五脏配五色,将带下之五色分属于五脏之虚,至此带下病五色辨证理论初步形成,明末清初医家傅山,提出了五色辨证施治带下病的理法方药,标志着带下病五色辨证理论的完善.五色辨证治疗带下,以五色概括脏腑、经脉,具有执简驭繁的特点.南阳医专庞景三教授治疗带下病推崇傅青主五色辨证理论,依法变通施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盆腔炎属于中医学“瘕”、“带下”、“痛经”、“崩漏”等范畴。其主要病因是经行产后 ,胞脉空虚 ,湿热之邪乘虚而入 ;或因摄生不洁 ,感染邪毒 ,蕴而化热 ,伤及任、带。临床多见实证 ,以湿热、血瘀、气滞为主。我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盆腔炎 12 0例 ,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2 0例患者中 ,全部为已婚女性 ,或未婚有性生活史者。均有带下量多 ,色黄或黄白 ,有异味 ,少腹胀痛 ,伴月经不调 ,不孕等。妇检宫颈大部有举痛 ,宫体轻压痛 ,双侧附件或一侧附件条索状或片状增厚 ,压痛明显。 43例体温升高 ,纳呆…  相似文献   

9.
正常的女性都会分泌少量的白带,量少色清,无明显异味。《寿世宝元·带下篇》说,“妇人带下,其下赤白或黏稠者,谓之带下”。不过,来找我求治的很多女性大多白带分泌过多,不是带中有血,就是量多黏稠,我们把这种带下不正常的症状统称为“带下病”。  相似文献   

10.
<正> 白带是妇女的常见病,俗有“十女九带”之说。其特征是阴道中分泌大量的白色液体,淋漓不止或征状异常,并有特殊的色、量、质、味,伴有局部或全身证状者。祖国医学对白带病的认识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证候,如《金匮》要略》指出:一妇女之病,因虚积冷结气……此皆带下”,之后有白带三十六症之说,意即妇女渚多疾病发生在带脉以下;另一种是指妇女阴道中排出的一种特异性分泌物而言。傅青主说:“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此外,还有赤白带下、五色带下、白崩、白淫、白浊等,但其因均责之于带脉为患。除因身体虚弱或带脉亏损外,大多由于感染性炎症所致。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病因有异,所以白带的色、量、质、味以及(?)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为海内外医家公认的确立辨证论治基本原则的杰出医学家,他的著作充分反映了“思求经旨,发挥精义”的继承、创新精神。兹摭取《金匮要略》妇人病脉证并治三篇的粗浅体会,聊析其义。敬希同道指正。师古不泥标“带义”之新“带下”病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经文正名妇女束带以下疾病,即称“带下”。在《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也能见到这样师承前贤的广义之迹。如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条中,赅言在下变证,谓之“此皆带  相似文献   

12.
談“帶下”     
“带下”是妇科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妇女生殖器内炎症的渗出物。普通的多显白色或脓样色,一般的便把它叫作“白带”;其有粘膜糜爛出血呈赤色者叫“赤带”,赤白相兼者又叫做“赤白带下”;“带下”二字在古籍中很早就有了记载,如史记扁鹊倉列传:“扁鹊过邯郸,闻贵人即为带下医。”素问骨空论:“任脈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远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带下”的记载。虽然后世有人认为“带下”应指带脈以下的妇科病而言,但由後世就把白带症叫做“带下”来看,更可知道白带症在妇科疾病中是最为  相似文献   

13.
<正> 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少量色白或无色透明的液体,此为生理性带下,如王盂英言:“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涕下过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则属病理性带下,也即“带下病”。其病理终属湿邪为患,诚如王世录云:“总不离湿邪,无湿不能生带浊。”教科书就其病机多归属脾肾之虚,任带失约,阴精不守而下滑及外湿或毒湿致病者,而未言及肺气无权可致带下这一病机,笔者据临床观察发现:治带如顾及调肺,往往可事半功倍,现陈述陋见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带下”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科经、带、胎、产疾病而言,因其均发生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狭义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液体,如带之状绵绵不断而下的症状。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带下量少色白,无特殊气味,一般经期、孕期量稍增多。正如王孟英所云:“带下乃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女科辑要》)如果带下量多,粘稠如脓,或清稀如水,或色异腥臭,且伴有全身症状者,则属于病理性带下,称为“带下疾病。”产生带下疾病的主要原因,傅青主云:“带下之病,多属于湿。(《傅青主女科》)其湿又分外湿与内湿两种。外湿是感受湿浊、湿毒之邪,内湿是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致脾阳不振,湿浊不化;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浊内停,损伤  相似文献   

15.
<正> 带下病乃妇女常见病之一,昔有“十女九带”之说,足见本病发病率之高。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古籍早有详述,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道商讨。一、生理带下产生机理探讨《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语曰:“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指出妇女阴道内经常流出少量白色或无色、无臭透明粘液,属生理带下,有充养濡润前阴窍壁之功。此种生理带下,在氤氲期、经前期、妊娠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带下验方     
笔者用家传验方“白墨汤”治疗妇女带下病,疗效尚佳,颇受患者欢迎,介绍于下: 方药组成炒白术9克,白鸡冠花15克,墨鱼骨12克(打碎)。随证加减:带白腥冷加炒荆芥、干姜;带色黄绿腥臭加蒲公英、川黄柏、紫花地丁;带下清稀加金樱子、焦杜仲;带下夹赤、口苦加山栀子、苦参、红鸡冠花。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带下病5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带下量明显增多 ,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 ,称为“带下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但必须以带下为主要症状进行辨证论治。至于肿瘤引起的带下增多本篇尚未收入观察。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门诊病人 ,年龄 2 1~ 44岁 ,病程最短 1 0天 ,最长 1年。其中盆腔炎 37例 ,阴道炎 1 2例 ,子宫颈炎 9例。2 治疗方法取穴 主穴 :阴陵泉、丰隆、带脉。配穴 :脾虚配脾俞、关元、太白等 ;肾虚配肾俞、关元、命门、太溪等 ;湿热配行间、丘墟等。操作方法 :根…  相似文献   

18.
带下是妇科常见病。临床上有白带、青带、黄带、黑带、赤带、五色带之分。关于带下的病因,《傅青主女科》认为“俱是湿证”。所以历来治带,多从湿论治。脾为土脏,位居中州,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四旁,主升发而运化水湿,故治湿必先治脾。脾气健运则湿化,而带下自止。根据多年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健脾升阳除湿确实是治带的大法之一。但从探本求源,治病必求其本方面来说,治肾与治带的关系尤为密切。这点可以从下列三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笔者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注重带下病的虚实辨治,疗效颇佳,现略述拙见,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1辨证论治1.1湿热蕴结带下量多,色乳白呈凝乳块,或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杂,质粘气秽,少腹坠痛,外阴瘙痒或肿痛,小便赤涩,兼胸闷纳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带。方用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化裁。1.2肝郁湿火带下色白或赤白,质粘稠有腥臭,阴部灼热,心烦易怒,头晕胁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泻火,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1.3气滞血瘀带下色白或赤,气味腥臭,小腹胀痛,胸闷…  相似文献   

20.
带下病是妇科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月经不调、闭经、阴痒、阴痛、不孕、癥瘕等.《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该书首卷,分别以白、黄、赤、青、黑5色带下论述其病机、证象、治法,认为“带下俱是湿症”,所创完带汤、易黄汤、清肝止淋汤至今仍为临床所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