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文于“脉结代,心动悸”之前冠以“伤寒”,可知与感受外邪有关。观古今之医案,历代医家及现代学者对炙甘草汤都极为重视,应用甚广,常用治“脉结代,心动悸”等病症,并灵活用以治疗热病伤阴者。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今医家多重视《伤寒论》中对本方的论述,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论述却罕被提及。其原文如下:《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甘草四两(炙),桂枝、…  相似文献   

2.
炙甘草汤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此方由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等九味组成.功能是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主治: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又治虚痨肺痿.以脉结代、心动悸为证治要点.现将其药理学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心悸疗效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武三 《西部中医药》2009,22(11):35-35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82条中用以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经典名方,其成方2 000余年来备受历代医家关注及推崇.所治之证为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本方功在益气养阴、通刚复脉.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以治疗中医辨证属心阳不振、阴血不足之心悸、怔忡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医家对此方主治有所发展,《千金翼方》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清代《温病条辨》将原方去参、桂、姜、枣,加生白芍,改生地黄为干地黄,更名为加减复脉汤,治疗"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并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创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治疗温病不同时期之变证.  相似文献   

5.
炙甘草汤源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适用于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心脏失养所致之证。范新发教授根据脉证分析对炙甘草汤进行加减,形成自拟方炙草复脉汤,认为只要是正气不足、气阴两虚所致的心律失常均可应用该方治疗。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182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自仲景之后,医家皆囿于炙甘草汤为治伤寒脉结代之方,而鲜有发挥。炙甘草汤实为千古补虚第一方也。后世之补益剂,或补气,或补血,或补阴,或补阳,或气血阴阳同调,皆从此方化裁而来,此为补益之祖。临床上,可以根据病人气血阴阳的变化,脏腑的虚损,而适当地增损使用炙甘草汤。  相似文献   

7.
<正> 《伤寒论》17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要正确理解此条,必须明了其中的关键二字“伤寒”。这是示人区别内伤“心动悸,脉结代”的治法。因为“心动悸,脉结代”是一个证,可见于外感,亦可见于内伤,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治当有别。“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是伤寒里虚的脉证与治法。因为伤寒治不及时或误治,可伤及心阴和心阳。心阴不  相似文献   

8.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名方,因其能复其血脉,又名复脉汤。以脉结代,心动悸为其主证主脉,凡属心之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耆,不论外感之有无,均可运用。方中炙甘草能补中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缓急养心,复脉为本,为方中主药,现代研究证实,单味炙甘草能减低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和调节心脏传导功能,在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人参、大枣补气滋液,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药用酒水煎煮,可增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效,能使气血充盈,血脉鼓动有力,则心悸、脉结代之症可解。炙甘草汤现临床最常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 前言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用于太阳病心阴心阳两虚之变证的治疗 ,具有滋润养血 ,益气补血复脉之功效 ,治疗脉结代 ,心动悸 ,因其能复脉定惊 ,又称之复脉汤 ,临床用此方增减 ,调补气血及阴阳。治疗多种病证。1 1 原文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原方组成甘草四两 (炙 ) ,生姜三两 (切 ) ,人参三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去皮 )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 (去心 )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 (擘 ) ,清酒七升。方义及药理炙甘草 ,甘温 ,补中益气、缓急养心、益气生血 ,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多种黄酮等 ,甘草甜…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本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桂枝、大枣、清酒组成。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润肺生津,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清酒性味辛温,通阳走血脉。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共补之剂。全方共收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止悸之功效。运用该方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病,常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律失常者,有心阴不足,虚火内炽,血不养心,神不守舍,虚阳上扰而发生心悸气短,脉结代者。故治当益气养阴复脉为法,选用炙甘草汤加减。考《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医宗金鉴》清朝程应施集注:“邪气留结曰结,正气虚衰曰代。伤寒见此,而加以心动悸,乃真气内虚,故用炙甘草汤。”其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党参加入当归佐以补气生血,使得脉络充盈,心气恢复。生地、麦  相似文献   

12.
炙甘草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 177条 :“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是治疗因感受风寒 ,在表之邪难以外解 ,而反内陷少阴 ,损伤心之气血阴阳 ,以脉结代 ,心动悸为主要证候的病证。本方可广泛用于治疗内科各种疾病 ,现简述 2则如下。1 病毒性心肌炎魏某某 ,男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研究札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 177条进行研究。指出 ,炙甘草汤能治之脉结代、心动悸是外感热病所引起 ,非能医治一切心脏病引起之脉结代、心动悸。同时对关于脉结代与心动悸、关于脉结代、关于炙甘草汤的配伍、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作了阐述。认为 ,炙甘草汤用之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之心律不齐疗效最佳 ,对风湿性心脏病之心律不齐有小效 ,对冠心病及高血压之心律不齐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属中医之心悸、怔忡、眩晕等证的范畴,现于脉象多见于数,迟、促、结、代等。其病因病机有情志所伤、心胆虚怯、痰湿阻络、寒邪闭阻、热扰心神、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肾元亏耗。而阴血不足,阳气不伸是其发病根本,其病位在心。因此,治疗应以通阳补气,育阴养血,宁心安神为治本之法。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主要功效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中生地、麦冬、阿胶、麻子仁与炙甘草合用甘寒濡润,育阴养血;桂枝、生姜、清酒并施辛甘温煦,通阳开痹;人参、大枣相兼补益心脾。全方用药刚…  相似文献   

15.
支开叶 《山西中医》2007,23(4):65-65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养阴、复脉止悸的功用.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系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心动悸.笔者运用炙甘草汤治疗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证候之多种病症,效果颇佳,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五) 心阴心阳两虚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82) 本条主要阐述心阴心阳两虚的证治。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这里的“伤寒”指广义伤寒),由于禀赋不同,气血衰弱,或心有痼疾,复感外邪,出现结代脉(结代脉可先后出现,但不能同时出现,这里指或结或代),心动悸(“动”,言其甚也,这里指心跳得厉害)者,此为心阴心阳两虚,可用炙甘草汤治疗。本证以虚为主,心阴不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学习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兴运 《陕西中医》2001,22(6):374-374
1 关于炙甘草汤中的组方原则问题 《伤寒论》第182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可见本方是为针对脉结代心动悸而设,方中重用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显然以滋阴养血凉血为主,甘草四两、人参二两、大枣三十枚益气为辅,佐以桂枝、生姜通阳,以清酒煎煮,能通利血脉,全方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效。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似当以炙甘草为君,目前大多教科书均是如此认为,但本人经反复学习《伤寒论》原著以及相关各家学,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方以生地为君更为确切;试析炙甘草汤主治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相似文献   

18.
炙甘草汤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经方,几千年来,历代名医验证于临床,颇见效益。喻嘉言《名医方论》曰:“按此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近人则广泛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症。然余以为用炙甘草汤亦须辨证。从其方义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主之。"及《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吐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萎,炙甘草汤主之。",此外《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在临床中常用于心血管疾病,一般见之于"脉结代,心动悸"即用本方,但是临床中若只作益气复脉之用,则失去了原有之义。本文从复杂性辨证论  相似文献   

20.
洪菲  洪英 《光明中医》2005,20(6):54-54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君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充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本为“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千金》、《外台秘要》又用之以治肺痿,《金匮》、《千金翼方》、《张氏医通》又有治疗虚劳的记载。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它是一个调理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