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相似文献   

2.
从《内经》谈肺主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试谈《内经》对疼痛的认识邵河清浙江金华市河上桥河清疼痛诊所(321000)关键词:《内经》疼痛理论《内经·素河·举痛论》中论述脏腑卒然疼痛时说:“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仍为我国及世界人民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些国家的传统民族医学如阿拉伯、印度等都无法经受西方医学的冲击,不得不为西医所取而代之了。但同样作为传统民族医学的祖国医学,却犹如一朵开不败的绚丽之花,香远  相似文献   

5.
《内经》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气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奠基作用,通过分析事理归类,《内经》所论述的气大致包括自然界之气、人体生理之气、病邪之气和药物之气,其对研究中医的气学理论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谈消渴之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消渴病的发生通常认为与肺、胃、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但病理变化及治疗原则应以何脏为主,历代医家每有争论。笔者不揣谫陋,现就此问题试作粗略探讨。一、渴因于消消渴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候,多是互相并存,互为因果的,且均为一种消耗的病理现象。其消耗的途径,归纳起来有二:一为热,热盛则消谷灼津;一为肾虚,大部分水谷  相似文献   

7.
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变化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中医学的心理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个系统和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心理特征的两极差异性,把心理特征分为阴、阳、水火、刚柔、勇怯两种对立的类型。中医学认为,人们的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很大,不同心理特征的人,发病特点也不相同。情志致病多是功能性疾病,是引起其他疾病的内因。  相似文献   

8.
9.
《内经》授课,教师需要讲些什么?回答都是一致的,需要讲解原文。但是怎样讲解原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解?就众说纷纭了。本文试从《内经》授课的内涵与外延,主流与支流,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杨毓隽 《天津中医药》1991,(5):40-41,33
《黄帝内经》关于生命的阐述是深刻而全面的。“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以世间最为可贵的人体生命为中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多途的研究,构成了多种学说,从而产生特有的理论体系。医学是为生命服务的,故从某种意义讲,内经学可视为“生命学”。本文就其对生命的面面观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11.
"肝者,罢极之本"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对于罢极二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说法不一,存在多种解释。结合临床验证,笔者倾向认为罢极二字当作疲劳、劳困解。此句当理解为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且对此举病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13.
《内经》对脑的论述精辟,其有关脑的生理,病理与诊断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各章节之中,惜缺乏系统性与独立性。当今,中医药治疗脑病有显著进展,发掘、整理《内经》有关脑的藏象理论体系,有重要临床意义。一、脑的藏象概念《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相似文献   

14.
15.
《内经》论脑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脑的归属、脑的形成、脑的功能、脑的病变四个方面,整理《内经》中有关脑的学说,这些理论对中医脑科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是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包括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部分,必须认识整体,要了解作为整体中一部分的人体,也必须从认识整体开始,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内经·上古天真论>及<难经>条文的深入理解,阐明先天精气对人身生理、病理、防御疾病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临床提出养护先天精气以救诸脏之疾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内经》中对脑的形态,解剖位置,功能及病理变化和治疗的描述,从而说明传统医学中包含着大量对急危重症的研究,应该纠正中医治慢,西医治快的错误思想,积极推进中医急诊学的建立,从而促进中医学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