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静华  陈雅民 《河北中医》2011,33(7):1089-1091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面肌阵挛等,亦称原发性面肌抽搐,以示和其他疾病鉴别。本病病因不明,针刺治疗面肌痉挛至今缺少明确的诊断标准,仅全部患者肌电图100%可显示肌纤维震颤波及肌束震颤波,CT及脑电图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笔者采用局部丛刺为主治疗本病1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花针浅刺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面肌阵挛,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通常局限于眼睑和颊部、口角,严重者可波及整侧面肌和颈阔肌,属于祖国医学筋惕肉瞤范畴。其发病原因尚未明了,少数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所致,可因疲倦、精神紧张而病情加重。面肌痉挛属临床常见病、疑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就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尚缺乏集中系统的研究,一般性临床报道多,实验性资料少,缺乏对比性研究,不利于筛选出最佳穴位、最佳刺激量及最佳疗法。对此,笔者以花针浅刺法治疗面肌痉挛,较常规针灸疗法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可由外伤、化脓性炎症等引起。早期是一侧眼睑开始不自主跳动,逐渐变为一侧面肌抽搐,激动、紧张时抽搐加重。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已得到国内外认可,我科室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法治疗本病已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是以单侧面肌不自主抽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通常难以自制,并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时加重[1].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笔者采用调神疏肝法针刺结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是目前临床中难治性疾病之一,治疗方法较少。本病缠绵难治,容易复发,重症患者可致眼裂变小、面肌挛缩,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本文通过透刺、艾灸、刮痧三种疗法结合,目的是寻找提高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经过临床观察三种疗法结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肯定,但尚缺乏大量重复、对照、随机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齐刺电针翳风、颈部阿是穴治疗面肌痉挛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无痛且不规则抽搐的病症,表现为从一侧眼轮匝肌开始逐渐缓慢扩展至同侧面肌、口角。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发,大约80%~90%的HFS是由于血管压迫面神经所致[1]。关于面肌痉挛,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国外调查其发病率为百万分之十  相似文献   

8.
<正>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或者无痛性强直。本病常始于眼轮匝肌,渐渐波及到其他面肌,随即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面部肌肉均剧烈抽动,可因紧张、激动、疲劳而加重。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负担,且影响社交。西医治疗主要采用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但易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针灸  相似文献   

9.
五虎镇痉通络胶囊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抽搐又称面肌痉挛 ,为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发作性 ,阵挛性抽搐。所谓原发性面肌抽搐 ,大多为面神经出脑干段受异常走行的血管压迫 ,引起神经的脱髓鞘变性 ,使得神经纤维之间产生“电流短路” ,从而造成异常冲动 ,引起面肌抽搐。本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妇女为多 ,其临床征候是一侧性面肌为阵发性、不自主、无规则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本病为“面” ,指出其发病因素体亏虚 ,或年老体弱 ,阴血不足 ,筋脉失养 ,夏感风寒致血不荣筋 ,面部筋失所养而致。笔者自 1999~ 2 0 0 0年 ,在总结名老中医治疗本病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前人的…  相似文献   

10.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以中年女性为多见。多自眼轮匝肌或唇肌开始,呈轻微的肌肉颤搐,可逐渐向颜面其他表情肌扩散。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肌收缩常伴眼裂缩小。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情绪紧张、劳累、失眠、烦躁后加重,于注意力转移或睡眠中消失。本病进展缓慢,但迁延难愈。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刺治疗本病78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建瓴汤治疗面肌痉挛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发作时多自眼轮匝肌开始,呈轻微的肌肉颤动、抽搐,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肌收缩时常伴眼裂缩小,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精神紧张、疲劳、面部自主运动而加重,睡眠时消失。本病多为一侧性,双侧...  相似文献   

12.
面肌痉挛是指半侧面部肌肉表现不规则的抽搐。痉挛最初为间歇性的发作,以后痉挛多为频繁发作,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分钟不等。病人往往在情绪紧张、激动或受外界刺激而加剧,入睡后则消失。此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本病开始仅仅限于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步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严重时口角也会一起抽动,少数病人患侧面肌往往高于健侧。现代医学病因不明,故称原发性面肌痉挛。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亦有不少继发性面肌痉挛,多般在面神经麻痹后继发面肌痉挛。  相似文献   

13.
马××,女,33岁,保育员。1991年3月8日来诊。患者于一年前患左侧面神经麻痹,经多方治疗,两月后痊愈。近月来无明显诱因左侧面肌出现不自主地持续痉挛。尤以眼轮匝肌和口角提肌痉挛为明显,神经系统检查无其它阳性体征。曾作肌电图检查,于患侧面肌松弛时可见阵发性自发放电,符合本病肌电检查的特征。诊断为左侧面肌痉挛,治疗取患侧臑会、健侧足三里(均为单侧)。药物用天麻注射液4毫升,一个穴位  相似文献   

14.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永春 《世界中医药》2008,3(5):310-311
面肌痉挛以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样收缩为特点,起病常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本病常于情绪波动或疲劳时加剧,睡眠时消失。中医学认为属于“面喟”“筋急”等范畴。中医对本病已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多遵循《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的原则,认为本病主要与肝有关,  相似文献   

15.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症,本病的临床表现是:单侧面部表情肌不自主的阵发性不规则抽搐,轻者表现为一侧眼睑电波样不自主跳动;重者可引起半边面肌的强烈抽搐,每天可发作数十次,甚至百余次,极个别的可在睡眠中发作,或两侧同时发作。病情重、病程长的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耳鸣、记忆力减退等,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笔者多: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和博取众家之长,总结出了一套疗效好、疗程短、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治疗面肌痉挛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肌痉挛又叫面肌抽搐,为一侧面肌呈阵发性不自主抽搐.笔者运用颈穴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3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朱运喜  李昆城 《河北中医》2007,29(6):536-537
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开始为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规则轻微抽搐,之后以较慢的速度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露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一些习惯性动作。本病病因不明,可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因  相似文献   

18.
浮针浅刺法治疗阵发性面肌痉挛5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阵发性面肌痉挛以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为特征,常起于下眼睑的眼轮匝肌,逐渐向下部肌肉扩展.严重者整个面肌强烈痉挛。本病病因不明,治疗较为棘手,单纯服用中药、西药封闭或手术治疗均暂时缓解,容易复发。笔者近5年来以浮针浅刺针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听会治疗面肌痉挛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肌痉挛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规则、不由自主抽搐为特征,常由下眼睑的眼轮匝肌轻微颤搐开始,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较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强烈痉挛.面肌痉挛多见于中年妇女,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多.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志富 《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0):56-57,F004
面肌痉挛是阵发性不自主的面部抽动 ,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 目 闰”范畴。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临床表现大多始于眼轮匝肌 ,因失治误治而逐渐扩散至一侧面肌 ,其呈阵发性不规则的痉挛 ,入睡后消失 ,使用镇静、安定、抗癫痫类药常无明显效果。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概况 ,综述如下 :1 病因病理  杨氏[1 ] 认为头面部为三阳经所循行的部位 ,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 ,使经络闭塞而发病 ;他又认为面肌痉挛的发生发展 ,除与风、痰、虚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外 ,与血瘀也密切相关。梅氏[2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