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金边蚂蟥活性成分水蛭素对大鼠NRK-52E细胞尿酸盐转运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0、0.01、0.1、1、5和10 mg·mL-1)水蛭素处理大鼠NRK-52E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水蛭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将细胞分为正常组、黄嘌呤组(200 μmol·L-1)、水蛭素低(0.01 mg·mL-1)、中(0.1 mg·mL-1)、高浓度组(5 mg·mL-1),培养24 h后,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cose transporter 9, GLUT9)、有机阴离子运输蛋白(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OAT1)和尿酸盐转运体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水蛭素对大鼠NRK-52E细胞毒性作用较小。与正常组比较,黄嘌呤组细胞碎片增多,细胞中GLUT9和URAT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5),而OAT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 < 0.05)。与黄嘌呤组比较,水蛭素组细胞碎片减少,GLUT9和URAT1表达显著降低(P < 0.05),OAT1表达显著升高(P < 0.05),且高浓度组比低浓度组更明显(P < 0.05)。结论 水蛭素可能通过调节肾细胞尿酸盐转运体(GLUT9、URAT1、OAT1)的表达对尿酸排泄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水蛭素的双水相萃取-凝胶色谱联用提取法。方法 以抗凝血酶活性单位(ATU)为指标,在优化双水相萃取工艺条件基础上,建立以广西菲牛蛭消化液为原料的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萃取-凝胶色谱联用提取水蛭素新工艺。结果 在所考察的实验范围内,水蛭素对照品双水相萃取最佳工艺条件是:PEG 2000、(NH4)2SO4、NaCl质量分数依次为22%、20%、0.04%,萃取液温度35 ℃、pH 6.0;萃取物经凝胶色谱除杂以后,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实验建立的提取工艺处理水蛭素对照品ATU回收率达到81.92%,粗提液分离纯化及小规模工艺放大实验ATU回收率分别为80.34%、80.36%。所获产品比活性达到3 210.27 ATU·mg-1、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光谱扫描结果与水蛭素对照品相同。结论 双水相萃取-凝胶色谱联用提取水蛭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硫酸皮肤素(DS)的抗血栓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药典的羊血浆法测定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S的抗凝血活性,电刺激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法测定其体内抗血栓活性,以及生色底物法测定其激活肝素辅因子Ⅱ(HCⅡ)抗凝血酶活性。结果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5×103,8.0×103,5.3×103和4.0×103的DS和低分子硫酸皮肤素(LMWDS1,LMWDS2和LMWDS3)的抗凝效价分别为4.00,2.25,0.94和0.54 u·mg-1;体内抗血栓活性的血栓堵塞时间(OT)值分别为58.12,50.58,123.90和133.53 min,均较生理盐水组19.79 min显著延长;体外激活HCⅡ抗凝血酶活性分别为223.23,123.71,89.29和58.00u·mg-1。结论 随着LMWDS相对分子质量的降低,其抗凝血活性降低,体外激活HCII抗凝血酶活性也降低,但体内抗血栓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嗜酸性乳杆菌LA14菌株耗尽培养上清液(spent culture supernatant,SCS)对小鼠实验性腹泻的影响。方法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采用小鼠灌胃给予80 g·L-1的番泻叶水煎剂(25 mL·kg-1)或蓖麻油(15 mL·kg-1),造成小鼠实验性腹泻动物模型,造模前分别以SCS、活菌、SCS+活菌25 mL·kg-1·次-1给小鼠灌胃,以及思密达冲剂3 g·kg-1·次-1给小鼠灌胃,每天2次,连续3 d。造模后连续观察6 h内小鼠腹泻累积次数、腹泻发生率和稀便率。结果在SCS组、活菌组以及SCS+活菌组,两种实验性腹泻小鼠的稀便率均有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同时各时间点腹泻累积次数也有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嗜酸性乳杆菌SCS和活菌均有一定的抗小鼠实验性腹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鹿茸多肽(VAP)对细胞增殖及实验性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胚肝细胞株(L-02)和原代大鼠脾细胞,体外加入不同剂量VAP,用MTT比色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整体观察VAP促进肝部分切除小鼠肝再生作用。结果VAP 50和25 mg·kg-1·d-1能明显促进小鼠肝切除后的肝再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和P<0.05)。VAP 5-80mg·L-1对L-02细胞株和大鼠脾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VAP通过促进肝细胞增殖和增强免疫力的影响来加速实验性肝切除小鼠的肝再生。  相似文献   

6.
氟康唑滴眼液治疗烟曲霉菌角膜溃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氟康唑滴眼液(fluconazole eye drops,FCZED)对兔眼实验性烟曲霉菌角膜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测定FCZED对烟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取105cfu·ml-1烟曲霉菌悬液20μl,接种于兔眼角膜实质层,24h后随机分为4组,2,5g·L-1FCZED;氟康唑静脉注射(FCZ iv);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同时进行治疗?治疗结束,每组取4眼角膜,按霉菌总数平板测定法,计测菌落数?结果:FCZED对烟曲霉菌的MIC值为0.125~0.25g·L-1?5g·L-1FCZED治疗烟曲霉菌角膜溃疡与对照相比有显著疗效(P<0.01)?霉菌培养结果,5g·L-1FCZED与对照组相比霉菌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5g·L-1FCZED治疗实验性烟曲霉菌角膜溃疡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肝素铁纳米粒。方法通过Fe3+与肝素复合的方法制备出肝素铁纳米粒;通过激光粒度仪(DLS)、Zeta电位仪、扫描力显微镜(SF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肝素铁纳米粒的粒径分布、表面电位、粒子形态及偶联关系;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定了制备过程中剩余肝素浓度来计算肝素铁纳米粒中肝素含量;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的方法测定肝素铁纳米粒的抗凝血活性。结果Fe3+与肝素按不同比例复合可制备出粒径在(139.0~219.9)nm、Zeta电位在(-22.5~-36.5)mV的纳米粒;红外光谱显示,肝素的硫酸基团与铁离子发生了离子复合作用;Fe3+与肝素按不同比例复合制备出的纳米粒中肝素含量在29.5%~33.1%,抗凝血活性在43.2~46.5u·mg-1。结论Fe3+与肝素复合的方法可制备出一种新型具有抗凝血活性的肝素铁纳米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水蛭-三七单味药与药对改善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及对蛋白磷酸酶2A(PP2A)/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造模组44只。正常组常规饲养,造模组进行0.25 g·kg-1·d-1腺嘌呤连续灌胃28 d复制CRF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水蛭组(3 g·kg-1·d-1)、三七组(3 g·kg-1·d-1)与水蛭-三七组(3 g·kg-1·d-1),每组9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0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肾组织PP2A、AMPK、mTOR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P2A、AMPK、磷酸化(p)-AMPK、mTOR、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结构变化明显,血清SCr、BUN含量明显升高,肾组织PP2A mRNA表达增加,PP2A蛋白表达和p-mTOR/mTOR均明显升高,p-AMPK/AMPK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善,血清中SCr、BUN含量均明显降低,肾组织PP2A mRNA表达下降,PP2A蛋白表达和p-mTOR/mTOR均明显降低,p-AMPK/AMPK明显升高(P<0.05),水蛭-三七组效果更为明显。正常组、模型组及治疗各组肾组织AMPK、mTOR mRNA表达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蛭-三七对改善CRF大鼠肾纤维化的疗效明显优于单味药,其对CRF大鼠肾纤维化的改善可能与调节PP2A/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药灌肠1号对小鼠结肠炎CD4+ CD25+免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醋酸 (AA)复合法诱发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变化规律及中药灌肠1号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DNCB+AA复合法诱发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设立正常对照、模型对照、柳氮磺氨吡啶(SASP)和中药灌肠1号治疗共4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CD4+CD25+ Tregs细胞的变化以及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建模后1~2周,模型组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结的CD4+CD25+ Tregs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明显下降,而使用SASP和中药灌肠Ⅰ号治疗后该细胞亚群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具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的CD4+CD25+Tregs细胞亚群在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及病情转归中可能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中药灌肠1号通过调节Tregs细胞的数量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脂清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糖脂清(TZQ)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模型。糖脂清用药剂量为生药3.2,1.6,0.8g·kg-1,以血脂康0.13g·kg-1作为阳性对照,给药30d后检测血清及肝脏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糖脂清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TC,TG,血清FF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糖脂清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脂质代谢紊乱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古特大黄多糖对大鼠实验性颅脑外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唐古特大黄多糖 (Rheum tanguticum Polysaccharides ,RTP)对大鼠实验性脑外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青海产唐古特大黄中分离提取大黄多糖。SD大鼠 12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6,24 ,48h)、模型组 (6 ,24 ,48h)和多糖 (100 ,200 ,400mg·kg-1)治疗组 (6 ,24 ,48h)共 15组 ,每天灌胃给药 1次 ,5d后 ,复制颅脑坠击伤模型 ,分别在造模后 6 ,24 ,48h测定脑含水量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Na+ K+ ATP酶活性 ,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RTP可降低脑损伤后的脑含水量和脑组织丙二醛水平 ,升高脑组织SOD和Na+-K+ ATP酶活性 ,作用持续至 48h。结论 :大黄多糖是中药大黄治疗脑损伤的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调脉饮注射液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调脉饮注射液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和调脉饮注射液大、小剂量组,观察:对小鼠吸入氯仿所致室颤的保护作用;大鼠经20%乌拉坦6 mL.kg-1静脉麻醉后开胸,从颈静脉匀速滴入1.0μg.mL-1.min-1乌头碱溶液,豚鼠麻醉后从颈静脉匀速滴入10μg.mL-1.min-1哇巴因溶液,观察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心搏停止的时间,然后换算为乌头碱和哇巴因的累积量;大鼠麻醉后开胸,结扎冠状动脉5 min后恢复冠脉供血,造成缺血再灌注,观察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实验结束后取心脏制成10%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调脉饮注射液可以提高室颤阴性率,降低小鼠室颤的发生率(P<0.01);推迟大鼠室性早搏、室速及室颤的发生时间,提高乌头碱的累积用量,具有抗乌头碱心律失常(P<0.05)的作用;推迟豚鼠室性早搏的发生时间,提高哇巴因的累积用量,具有抗哇巴因心律失常(P<0.05)的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能够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并能明显提高心肌SOD的活性。结论:调脉饮注射液能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当归四逆汤抗凝血作用机制以及对小鼠血浆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当归四逆汤灌胃给药1周后,观察当归四逆汤对小鼠凝血酶时间的影响,并采用1H-NMR技术分析小鼠血浆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研究给药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组差异,筛选与抗凝血作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连续当归四逆汤灌胃给药1周后,能显著延长小鼠凝血酶时间(P<0.05)。代谢组学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复方组能明显区分,与空白组比较,复方组内源性代谢产物肉碱、苯丙氨酸和异丁酸显著上调(P<0.01),赖氨酸、组氨酸和胆固醇显著下调(P<0.05)。肉碱、苯丙氨酸、组氨酸和胆固醇为当归四逆汤抗凝过程中潜在代谢标志物,当归四逆汤可能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组织因子、纤维蛋白酶的表达来发挥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水蛭素Ⅲ乳化微粒(rHVⅢEP)口服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方法①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水蛭素大、小剂量组(65,130U·g-1),华法林钠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给药前、后1h各取血1.5~2mL,测定凝血时间(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②采用大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测定PT、TT、APTT;③动物分组如上,采用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测定血栓湿重和干重,计算血栓抑制率;④动物分组如上,采用大鼠颈动静脉回路形成的血小板性动脉血栓模型,测定血栓湿重,计算血栓抑制率。结果①rHVⅢEP能延长CT、PT、TT、APTT,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②rHVⅢEP能延长大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PT、TT、APTT,并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③rHVⅢEP口服可使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湿重、干重明显减少,血栓抑制率显著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④rHVⅢEP口服可使大鼠颈动静脉回路形成的血小板性动脉血栓重量明显减少,显著升高血栓形成抑制率,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结论rHVⅢEP口服抗凝血、抗血栓作用显著,可用于防治实验性大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鼠颈动静脉回路形成的血小板性动脉血栓和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模型脑、脊髓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免疫组化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比较二黄方两种剂型(汤剂、胶囊剂)作用差异。 方法: 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Lewis大鼠诱导EAE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泼尼松组、二黄汤组及二黄胶囊组,分别于免疫后15 d(急性期发病)和免疫后27 d(缓解期)随机选取各组大鼠,取脑和脊髓组织切片进行IFN-γ,TGF-β,MMP-9,CD4+,CD8+,CD3+,CD19+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与模型组比,二黄汤(免疫后27 d)和二黄胶囊(免疫后15 d和27 d)显著提高脑组织TGF-β表达;二黄汤和胶囊均能显著降低免疫后15 d,27 d脑和脊髓组织IFN-γ,MMP-9表达。二黄汤、二黄胶囊组免疫后15 d,27 d脑和脊髓组织IFN-γ、免疫后15 d脑和脊髓组织MMP-9表达降低作用强于泼尼松组。与模型组比,二黄汤组免疫后15 d、27 d 脑组织CD4+表达显著降低、CD8+表达显著升高,CD4+/CD8+显著降低,免疫后15 d CD19+表达降低;二黄胶囊组除免疫后15 d脑组织CD8+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均同二黄汤组。与模型组比,二黄汤组免疫后15 d、27 d脊髓组织CD4+表达显著降低、CD8+表达显著升高,CD4+/CD8+显著降低,二黄胶囊组免疫后15 d,脊髓组织CD4+表达显著降低、CD8+表达显著升高,CD4+/CD8+显著降低,27 d CD4+表达显著降低、CD4+/CD8+显著降低。二黄汤和二黄胶囊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二黄汤、二黄胶囊可上调EAE大鼠中枢神经系统TGF-β表达,作用同泼尼松。两者均可显著降低脑和脊髓组织IFN-γ、MMP-9表达,作用优于泼尼松。二黄汤、胶囊均可降低CD4+表达、升高CD8+表达,改善CD4+/CD8+比值。二黄方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可能是其减轻EAE神经损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部分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贝那普利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家兔As模型,观察比较高脂对照组和大剂量贝那普利组(po4mg·kg-1·d-1)。小剂量那普利组(po2mg·kg-1·d-1)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6-酮-前列环素F(6-keto-PGF)、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及血压、心率、主动脉病变的差异。结果:三组血脂、Fg和TXB2含量均无差异。大剂量贝那普利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及厚度均小于高脂组,并明显升高6-keto-PGF含量,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P<0.05),小剂量贝那普利无此作用。结论:大剂量贝那普利可预防家兔实验性As病变,对血脂、Fg和TXB2含量无影响。这种作用与其升高6-keto-PGF含量和降低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霆  刘国卿 《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1):739-742
 目的:研究蝙蝠葛苏林碱(daurisoline,DAU)拮抗N-甲基-D-精氨酸(N-methyl-D-aspratate,NMDA)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方法:NMDA损伤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培养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测定;大鼠动脉条内86Rb+外流率的测定?结果:DAU能对NMDA损伤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损伤后培养细胞中LDH的释放;DAU还能剂量依赖性的抑制KCl,Bay,K8644,NMDA,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咖啡因(caffeine)刺激的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上升,但并不影响静息的或由钾通道开放剂吡哪地尔(pinacidil,PIN)刺激的大鼠动脉条内86Rb+的外流率?结论:DAU通过阻断NMDA引起的细胞钙升高而拮抗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8.
复方水蛭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水蛭注射液中次黄嘌呤的含量,并建立注射液指纹图谱,全面评价其内在质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A-0.01 mol·L-1 KH2PO4,B-50%甲醇,梯度洗脱的方式;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为室温。结果:以次黄嘌呤为参照物,建立了复方水蛭注射液指纹图谱,标示出15个共有峰,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97。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控制复方水蛭注射液的质量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凝血酶时间法的改进及对四物汤类方筛选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改进凝血酶时间(TT)法,使其更适合体外凝血酶抑制剂筛选。并用此方法测定比较四物汤类方及方中代表性成分的抗凝血酶活性。方法:建立凝血酶浓度对lgTT延长率(%)的标准曲线,对影响凝血酶活性的相关因素进行考察,如血浆的储存条件;药物溶媒的选择;药物与凝血酶预温时间。并且测定比较四物汤(SW)、少腹逐瘀汤(SF)、香附四物汤(XF)、桃红四物汤(TH)、芩连四物汤(QL)的抗凝血酶活性。对方中代表性成分的抗凝血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获得改进凝血酶时间法的适宜条件;筛选结果显示四物汤类方均有明显的抗凝血酶活性,抑制性的强弱顺序为QL(IC50=1.30mg·mL-1)>SF(IC50=1.39mg·mL-1)>XF(IC50=3.55mg·mL-1)>SW(IC50=8.14mg·mL-1)>TH(IC50=10.94mg·mL-1);活性成分槲皮素也具有显著抗凝血酶活性。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凝血酶抑制剂筛选的便捷方法,证实了四物汤类方及成分具有直接抗凝血酶的活性,为深入解析活血化瘀方中靶向凝血酶的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丹皮酚抗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目的:研究丹皮酚对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方法:观察丹皮酚灌胃给药(600,300mg·kg-1)后在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主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的作用。结果:口饲丹皮酚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清TC,TG,LDL,vLDL,apoB100含量,提高HDL含量及HDL/TC,HDL/HDL3,apoA1/apoB100比值;不同程度地降低低切变率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性。显著减少主动脉壁及肝脏TC含量,缩小斑块面积,抑制主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结论:口饲丹皮酚具有抗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