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临证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86~1992年间,收治272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81例,脑血栓1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脑梗塞7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基本治愈168例,好转83例,死亡21例(其中脑出血13例,脑血栓7例,脑梗塞1例)。通过探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辨证施治方面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1肝风扰动张某,女性,69岁,1998年3月就诊。肥胖伴高血压史10余年,长期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或开搏通、心痛定等,Bp常波动在130/80~180/110mmHg;伴高脂血症。近2年来发作左侧下肢抽动震颤、运动无力2次,呈一过性表现(约10min至2h不等),2d  相似文献   

3.
一、痰证的分类和特点历代医家对痰证的分类极多。有以性质分类者,如风痰、郁痰、虚痰、燥痰等;有以部位分类者,如痰阻肺络、痰迷心窍、痰浊附骨等;有以症状分类者,如痰泻、痰哮、惊痰、痰厥等。此外,“痰”停留于人体的部位不同,又可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如痰滞于肺,可见咳喘咯痰背冷;痰迷于心,则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一、痰证的分类和特点历代医家对痰证的分类极多。有以性质分类者,如风痰、郁痰、虚痰、燥痰等;有以部位分类者,如痰阻肺络、痰迷心窍、痰浊附骨等;有以症状分类者,如痰泻、痰哮、惊痰、痰厥等。此外,“痰”停留于人体的部位不同,又可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如痰滞于肺,可见咳喘咯痰背冷;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中风属“消瘅”范畴,其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均不同于普通中风,故治疗亦当有所不同。在此,笔者谈一下对糖尿病性中风的粗浅认识。 1 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性中风主要是由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脂代谢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血液呈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所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高血糖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这是糖尿病性中风与普通中风的不同之处。中医学则认为,消渴日久,伤阴耗气,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变生痰瘀,阻于脑脉,窍络窒塞,神机不利,为糖尿病性中风的主要病机。气阴两虚贯穿于整个病程中。 2 …  相似文献   

5.
中风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对中风的治法,是按照不同证型而进行辨证施治的。本病前驱期,可见头痛头胀,头重脚轻,步履飘浮,甚则指端不时麻木,舌强言语不利,头晕目眩等症,此为中风预兆。余制“平肝潜阳方”,乃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  相似文献   

6.
中风证治     
许林 《中医研究》2011,24(9):3-6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有1 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率的60.7%,我国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1 000万人以上,同时有脑卒中患者五百余万人,每年新发病一百五十多万人,冠心病患者1 000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260万人以上,并且中风患者在5年内有1/3可能性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死亡率也越高,其致残率高达50%,复发率高达87%。因此,对于中风来说,如何预防其发病及其复发,即如何做好中风的一、二级预防已成为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风证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铁涛(广州中医学院):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论述比较丰富,然综合而观之,可分昏迷、偏瘫、口眼歪斜三大类辨证论治。(一)昏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热或不发热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风证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风病 ,即脑血管病 ,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 5 7个国家最新统计显示 ,脑血管病已成为前 3种死亡原因的有 4 0个国家。在我国 ,尤其在北方城市 ,脑血管病已跃居第一位死因 ,每年新发病人 180万 ,因中风病而死亡的人数每年为 12 0万。全国现有中风病人 70 0万 ,在生存者中约有 70 %的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废[1] 。所以有效地防治本病已成为当今各国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根据文献及笔者多年诊治中风病的经验体会 ,结合中风病系列…  相似文献   

9.
<正>黄芪人参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组成为黄芪、升麻、人参、橘皮、麦冬、苍术、白术、黄柏、炒曲、当归、炙甘草和五味子,功可益气健脾燥湿。中风病因病机复杂,症状繁多,全身上下俱病,不知从何着手辨证,可以"不治上下左右,只治中气之法也"。笔者临床运用黄芪人参汤进行化裁,依据中风病机特点用其辨治中风后遗症,疗效较著。现总结如下。1黄芪人参汤处方理念1.1方证相应,师其法不拘泥方:《脾胃论·卷中》:"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方法把中风先兆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辨证分为肝胆火旺、痰瘀闭阻,风痰内盛、瘀血阻络和气阴两虚、脉络瘀阻3型,分别施以清利肝胆、豁痰化瘀,健脾除痰、疏风通络及升清益阴、活血通脉等法;对照组(30例)以阿司匹林、维脑路通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无中风发生;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中风发生2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在预防中风先兆症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符为民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证经验特色。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符师诊治缺血性中风的医案,阐述符师以"整体观念"为经纬,以"精准辨证"为指导,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缺血性中风的经验。结果符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瘀、虚。虚是缺血性中风病发病的内因,以肝肾亏虚为根本;痰瘀是因虚而致的病理产物,痰、瘀、虚共存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始动因素。治疗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分期论治,有的放矢,效如桴鼓。结论符为民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病理机制、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选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具有系统化的认识,强调精准辨证结合分期论治,具有鲜明特色,其临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辨治中风先兆证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明 《北京中医》2003,22(2):21-22
目的 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方法 把中风先兆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38例)辨证分为肝胆火旺、痰瘀闭阻,风痰内盛、瘀血阻络和气阴两虚、脉络瘀阻3型,分别施以清利肝胆、豁痰化瘀,健脾除痰、疏风通络及升清益阴、活血通脉等法;对照组(30例)以阿司匹林、维脑路通口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无中风发生;对照组总有效率66.66%,中风发生2例。结论 中医辨证论治在预防中风先兆症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风辨治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仲瑛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566-568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证,病轻者可无昏仆。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代有发展,从外风到内风,病机有主风、主火、主痰、主瘀、主气、主虚,各执一端,经过相互补充而得到不断充实。当前辨证虽多以中经络、中脏腑为纲,而其具体分类、证候繁简迄今尚难求同,治法亦各有见解。现就有关辨治要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多年临证发现,在治疗中风病过程中,若能抓住其“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着重运用“介类”、“承气”、“虫类”之品,以平降冲逆、调畅气机、搜邪通络,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现分述如下。1滋阴潜阳以介类沉降遏病势临床上,中风病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其因  相似文献   

15.
吴颢昕教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认为中风常发生于慢性潜隐性退变基础上,以血运不畅、瘀阻脑窍为基本病机,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基础,瘀血在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中风的治疗吴颢昕教授首辨病期,急性期采用清毒活血化瘀法,以自拟双根清脑汤为主方加减;缓解期用益气活血化瘀法,以补阳还五汤加水蛭粉为主方化裁。另以泻肺补肾为特色,變理标本缓急。此外,认为对中风患者做好日常调护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能够推动人体新陈代谢,温煦机体,促进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还能防卫固表,帮助机体抵御外邪。因此,气对于人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人体出现气虚的表现,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088-2090
文章介绍刘敬霞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证经验。刘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大体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者主要以痰瘀为患,治当以涤痰祛瘀,开窍通络为主,虚者以气虚阴虚为本,治当补气育阴。临证时善抓病机之关键,尤重舌脉之重要性,并根据兼症灵活加减,临床疗效显著。文章将从病因病机,选方用药,饮食调护,病案举隅四方面对刘敬霞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思想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正> 中风病,即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等疾患;属《内经》所论“诸厥”、“巅疾”、“偏枯”、“痱中”等范畴.临床所见,均非六气之外风,乃由于脏阴虚乏,气血菀结,是机体自身产生的病理变化,有如疾风之旋扰,喻病势迅猛,证机多变之意.中风大致可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前者一般无神志改变,其来以骤而病轻;后者每出现意识障碍,其来以而病重,两者亦可能交错出现.关键在于审证求因和论治.  相似文献   

19.
中风证治验     
例一、徐××,男性,年64岁,掘港镇人,于1946年3月曾因恼怒患中风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右肢痿废,面赤气粗,左手握拳,口噤不开,但两手脉绝不能应指,诸医诿为不治,余以此症确系内闭,如果气脱,拳断不握,口不致于噤,且面赤气粗更不得如此严重,良由恼怒致厥气上逆,肝阳激动,冲脉胃经之血上冲于脑,以致卒倒神糊,即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是也。其两手脉绝者,气厥血失循行也,与气脱脉绝者有间。姑处一方以顺  相似文献   

20.
<正> 中风(脑动脉硬化生成脑血管意外),在辨证施治上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邪入脏腑称真中风;二是邪留经络称类中风。前者病情重笃,易于恶化,后者危险性小,有接受治疗的机会。凡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