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通报》2011,(1):19-19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中有关“火”的概念较多,如少火、壮火、外火、内火、虚火、实火、阴火、阳火、君火、相火、命火、真火、龙火、雷火、邪火等。有的属于正常的生理学概念,有的则属于病理学概念。现将自己的浅见阐释如下,敬请同道斧正。1正邪之火1.1正常之火正常的火,为生理之火,又称少火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徐金星老师对火郁之源、火郁之理、火郁之治认识出发,阐述了徐金星老师对火郁的认识。火郁不限于《内经》火受水制则发为火郁一端,火郁之形成,火与郁二者缺一不可,火可致郁,郁必兼火,凡不能顺应火性,火失升腾外达之象,即为火郁。"发之"虽首推汗法。已不囿于汗法范畴,其核心重在治病求本、因势利导、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火”,发病机理复杂,临床病证繁多,治疗方法多样。火可分为自然界之火和人体内之火。火也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之分。火邪致病具有致病广泛,发病急暴,易成燎原之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火郁者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的形成,刘守真氏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丹溪翁提出:“气有余便是火”。明·孙一奎认为令气之火与病机之火有别,论火只有内外之分,邪正之别,最为中肯。前人对火的认识,虽有少火、壮火、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阴火之不同,但总括起来不外生理之火、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人的元阳,人之生气,“不可一日而无”。病理之火即邪火、贼火,与人之元气不两立。“火郁者发之”当指病理之火而言。  相似文献   

6.
<正> 临床常见的火证颇多,有的以火的征象为病名,有的以火的原因为病名。但在辨证时常离不开五脏火(五志火)、五气化火及阴火,阳火的范围。兹选择常见的几种火证的辨证施治分述如下: 一、五脏(五志)火临床辨证:火的辨证,以五脏火为多见,而五脏火又往往与五志火联系在一起。如怵惕思虑则心火盛,醉饱则胃火动,恚怒则肝火升,悲哀动中则肺火动,房室不节则肾火起。因此,将五脏火与五志火同时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夫人何以生?生于火也。人生于寅,寅者火也。火,阳之体也。造化以阳为生之根,人生以火为命之门。儒者曰:天开于水,子为元。医者曰:人生于水,肾为元。孰知子为阳初也,肾为火脏也。阴生于阳,故水与火为对名,而火不与水为对体。其与水为对者,后天之火,离火也;其不与水为对者,先天之火,干火也。夫干,阳之纯也;夫阳,火之主也;夫水,火之原也。后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无形。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然取水者,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  相似文献   

8.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1,31(1):25-27
从古人利用火的过程、火与中国文化、火与中医关系及火与扶阳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火的利用与崇拜。人类把自然界之火与人类文化进行密切联系,而后形成了火的文化与依赖。中医药内涵与文化和火的关联更为紧密。扶阳理论之源头和火的认识与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于心,主神明,总领全身气血阴阳,抑制相火僭越。相火于五脏,在君火的统摄下,支配各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又能抑制君火过及。君火相火是人体生理之火的主要内容,"君火"寄于"心""相火"寄于五脏,君火可以激发相火,又可以抑制其过亢使其归于本位;相火是君火的基础,为君火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代君行令,同时防止君火过及。两者互根互用,互相影响,任何偏颇都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的“火”.是在对物质之火的直观观察和认识基础上,通过取象形成的意象性的概念,“火”字是这一概念的符号。由于意象概念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是取象的结果,因此对“火”的概念不可进行单一的、精确的定义,应从不同层次上分析和理解。从广义而言,“火”有自然现象的火、哲学概念的火、医学概念的火、属火的一般概念等四个方面的涵义。仅就“火”的中医涵义来讲,表述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但概括起来,其主要涵义有以下四种:生理之火、病理之火、六气之火、药物气味之火。  相似文献   

11.
古今“火”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至今关于"火"的论述也非常多,古代"火"论主要有壮火、少火,君火、相火,龙雷之火,实火、虚火,阴火、阳火,外火、内火;现代"火"论主要有生理之 "火"与病理之"火",主要概述了生理之" 火"与机体正常体温、机体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细胞的密切关系,病理之"火"与机体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障碍、机体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异常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火”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体生理之火的机能与病理之火的危害。凡是有助于机体生理活动的火为之正火,凡是有害于机体生理活动的火为之邪火。邪火又有内外之别,外为六淫之一的火邪,内为五志化火的火热证候。所以认识和掌握人体之火对中医理论及临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生理的火人体正常状态下的火,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相似文献   

13.
少阳相火根于少阴命火,少阳相火发挥正常功能需命火支持,妄清少阳相火会损及少阴命火及君火,戕害真阳。对于少阳病之治,用药寒热把握非常重要,不可过分温或清,尤其清热宜慎重。  相似文献   

14.
君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故统考历代医家对君火的认识,梳理出君火这一概念在文献中至少应该包括君火是运气学说中六气的一种、君火即心火、君火指心火肾水、君火指先天祖气、君火相火一体说、君火指膻中6种解释,使人们对君火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6.
《景岳全书》对于火与火证的论述颇具特色 ,试分析如下。1 火有常变之分1 1 火之常为阳气 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阳气为人身之大宝 ,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运行气血 ,蒸化津液 ,抵御阴寒 ,为击发之根本。火在人身因部位不同 ,其名也异 ,其用有别。“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 ,故曰君火 ;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 ,故曰相火 ,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 ,则上为君火 ,故主于心 ;下为相火 ,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 ,故曰君火以明 ,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 ,故曰相火”。人身之火 ,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 ,具有生发活泼…  相似文献   

17.
1拓展火之概念,创立阴火论 李东垣通过对脾胃理论以及五脏间生克制化规律的研究,阐述了阴火生成和辨证论治等问题。脾胃阴火论之阴火,不只是阴火与阳火的相对概念,火有生火与害火;有实火与虚火;有真火与假火;有浮火与沉火;有龙雷之火,命门之火等。李氏把这些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化,阐述了气与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火”一词出自道家,与君火、臣火并称为人身“三火”。文章基于气本一气的整体观、重火崇阳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象思维模式阐述了民火的立论依据。深入分析了民火的两大内涵,“精为民火”的内涵是民守下焦,藏精起亟;“膀胱为民火”的内涵是民辅于臣,气化升腾,表明道家“君臣民三火”与中医“君相二火”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并举例阐述“民火”对后世以明清医家为主的理论启迪与临证应用。概括说明了道家“三火”与中医“二火”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火分君相的临床意义。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伤寒论》条文,论述火分君相的临床意义,以及"火"病的治疗要点。结果:五行之中,唯"火"一分为二,曰"君火""相火",二者乃火行中的一对阴阳,且相火有胜于君火;火性炎上,炎上不及则为君火不明,炎上太过则为相火不位,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君火之用在于气能浮越温煦,相火之用在于气能浮极而降,君火之升与相火之降又有赖于中气的枢转斡旋。结论:火分君相理论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火郁证指阳气怫郁、火邪壅闭于里的病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发之”,明示火郁证的治法。观历代先贤治疗火郁证的用药规律,以配伍祛风药最为广泛。盖火性升散,喜上炎而恶抑遏,火邪郁结于内,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郁火,则恐寒凉冰伏邪火,凝结气机,欲清反滞,郁结不得开,火邪亦难去,且易生他变。张景岳所说“但使气得升扬,则火郁自解”,提示治疗火郁证选方用药不能限于清降,还要把握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