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性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痴呆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变后,出现的大脑智能损害的慢性衰退性疾病。它包括多发梗死性痴呆、血管进行性皮质损害或皮质下病变,以及大脑特殊部位如额叶、颞叶、丘脑、海马回等梗死或出血引起的痴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RI和SPECT检查并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梗死32例痴呆患者和30例非痴呆患者的MRI和SPECT表现。结果:痴呆组中额、顶、颞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半卵圆中心前部和丘脑等部位梗死发生率与非痴呆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痴呆组基底核区域和双侧颞叶血流灌注较非痴呆组下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半球顶叶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多发性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与皮层下白质、丘脑和侧脑室体旁前部等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核区域、双颞叶和优势半球顶叶血流灌注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红  张新华  李宁  高旭光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8):430-433,449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了皮质下多发梗死28例痴呆患者和33例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痴呆组中顶叶皮质下、内囊膝部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顶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内囊膝部和丘脑平均梗死数目,4级LA的出现率以及所有脑萎缩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Logistic回归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侧脑室指数和丘脑梗死的数目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赖新生  黄泳 《医学综述》2005,11(11):1044-104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各种脑血管因素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包括以下至少三项精神活动受损: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和思维力、视空间技能、计算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以及情感、人格的改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常见病。其分为多灶梗死性痴呆(MID)、单发性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性痴呆、出血性痴呆及其他病因引起的痴呆。欧美地区Alzheimer痴呆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但是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VD的发病居老年期痴呆的第一位。除高发病率外,还因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故而引起的临床和实验关注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5.
李春燕 《中原医刊》2007,34(5):27-28
目的 探讨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临床与解剖学的关系建立模板进行研究。结果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TG)供血区梗死以对侧偏侧型感觉障碍为主;②丘脑结节动脉(TT)供血区梗死多表现为神经精神障碍及丘脑性失语,偏侧忽视;③丘脑旁正中动脉(TP)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及红核丘脑综合征等;④丘脑脉络膜动脉(PC)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象限盲、轻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 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引起各具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6.
当归芍药散治疗一例急性丘脑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性痴呆的大部分原因为大脑基底核的多发性小梗塞和在白质存在不全软化灶的广泛性病灶,痴呆的主要症状是智能障碍,对药物疗法有抵抗性。对一例急性发病的丘脑性痴呆患者给予当归芍药散之后,不仅记忆力障碍,而且自我意欲低下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最后恢复了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梗死病变特点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②方法对VCIND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最终将患者分为仍为VCIND组和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前临床确诊为VCIND时在梗死数量及梗死部位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以探讨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影响因素。③结果进展为VD组患者总梗死数量多于仍处于VCIND组,在进展为VD组中,额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数量均高于仍处于VCIND组。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和脑白质稀疏均可加重VCIND患者进展为VD。④结论研究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谭明贤 《重庆医学》2008,37(4):421-422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与CT上所示梗死部位、梗死容积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长谷川智能量表检测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容积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结果多发性脑梗死痴呆(MID)65例,其中轻度痴呆36例,占55.4%,中度痴呆25例,占38.5%,重度痴呆4例,占6.1%。头颅CT扫描发现梗死灶178个,平均2.7个。梗死部位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丘脑、内囊多发性梗死多见。结论基底节产生痴呆的病灶比皮质下梗死者小,痴呆程度与梗死数目、脑萎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15-18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病灶对急性脑梗死相关血管性痴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5月来我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分为认知正常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和血管性痴呆(VaD)组。收集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病灶部位,采用MoCA量表比较认知正常组和VaD组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共入选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三组患者梗死部位在额叶、颞叶、顶叶、丘脑以及基底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认知正常组比较,VaD组患者梗死部位在额叶、颞叶、丘脑的发生率较高,在基底节的发生率较低(P0.05);与V-CIND组比较,VaD组患者梗死部位在额叶、顶叶和基底节的发生率较低(P0.05)。VaD组梗死部位在额叶的患者在视空间、命名、注意、语言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的MoCA得分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VaD组梗死部位在颞叶的患者在视空间、记忆、注意、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MoCA得分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VaD组梗死部位在丘脑、基底节和胼胝体的患者记忆等方面MoCA得分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不同梗死部位对认知功能障碍特点有所影响,梗死部位在额叶、颞叶、丘脑、基底节和胼胝体等部位时,易引发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10.
丘脑性痴呆     
痴呆是指正常脑组织破坏后引起智能障碍的一种状态,可由脑血管病、变性病、感染性疾病和脑瘤等多种疾病引起。诊断痴呆应具备记忆障碍同时有抽象思维、判断力、计算力等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机能障碍以及性格改变。丘脑性痴呆有的学者叫皮层下痴呆、边缘性痴呆或轴性痴呆。本文报告8例丘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17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分析,研究血管性痴呆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 在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中多个病灶反复梗死及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发生痴呆几率高,其次是左侧基底节、丘脑.左侧半球发病率高于右侧半球.从而得出结论:血管性痴呆与梗塞部位及脑白质变性和脑萎缩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MID和无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Infarct,MI)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检查结果。结果 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与痴呆呈正相关,中风次数、梗死的数量越多,容积越大,其智力障碍发生率越高,双侧大脑半球多梗死灶比单侧多梗死灶更易产生智力障碍;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与智力障碍关系密切。结论 多梗死性痴呆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中风次数、部位、梗死数量、容积、脑白质疏松和脑萎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曾爱源  俸军林  吴岚 《华夏医学》2006,19(4):635-636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LA)的变化及其在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意义。方法:采用EL ISA法检测45例多梗死性痴呆,30例非梗死性痴呆,60例不伴痴呆的多发性脑梗死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CLA变化并对照分析。结果:①多梗死性痴呆组与多发性脑梗死组ACLA的IgG与IgM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梗死性痴呆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②多梗死性痴呆组ACLA的IgG型阳性率明显高于IgM型(P<0.05)。③多梗死性痴呆组与多发性脑梗死组ACLA的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LA-IgG型可能与多梗死性痴呆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ID)CT检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56例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脑颅CT检查。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者、冠心病、脑梗死史是MID的高危因素。MI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智能障碍,占80.4%。梗死部位以基节区最多,占44.6%,其次为额叶、颞叶、顶叶、丘脑、枕叶、小脑,其中双侧半球梗死47例,占83.9%,单侧梗死9例,占16.1%。脑室扩大33例,占58.9%,脑萎缩39例,占69.6%,腔隙性梗死29例,占51.8%,脑室周围白质疏松症19例,占33.9%。结论:螺旋CT对MID的早期诊断优势明显,正确认识CT特征,对MID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章少华朱斌兵(外宾康复部)脑血管性痴呆是由多次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所致的大脑皮层获得性高级功能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它主要包括多发梗塞性痴呆、血管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及某些特殊部位,如海马回、丘脑、额叶等梗塞或出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 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偏侧或四肢无力、共济运动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6例经头颅CT确诊,余15例经MRI确诊,丘脑、中脑、桥脑、小脑、枕叶病灶为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多以中脑、丘脑缺血症状为主,头颅CT最具特征性改变为双侧丘脑蝶形低密度;MRI上为长T1长T2信号。MRI对该病的诊断较CT明显敏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死,预后较差。头CT及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主要症状及体征是突发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感觉障碍、视物模糊等。CT及MRI主要表现是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特征性改变。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早期全面综合征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速避凝佐治急性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8年 2月至 1999年 11月应用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 32例 ,对其疗效及安全性作了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患者 6 2例 ,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 ,全部经头颅CT证实。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32~ 76岁 ,平均 5 9.5岁 ,其中基底核区梗死 2 0例 ,脑叶梗死 3例 ,丘脑梗死 2例 ,脑干梗死 1例 ,多发性梗死 6例。对照组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36~ 78岁 ,平均 6 0 .5岁 ,其中基底核区梗死 16例 ,脑叶梗死 3例 ,丘脑梗死 1例 ,脑干梗死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 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眩晕、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记忆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影像学MRI特征: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合并梗死病灶为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幕下多处梗死病灶的表现,结合头颅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