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60对小鼠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重要炎性物质——热休克蛋白60(HSP60)体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mDC)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近交系C57BL/6J小鼠骨髓中提取mDC.体外培养成熟后分别与3、10/μg/ml mHSP60或PBS孵育24h.观察其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mDC表面标志;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mDC刺激功能;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mHSP60处理组较对照组.mDC突起增加明显;CD80及CD86表型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刺激功能明显增强;上清液细胞因子IL-12、IFN-γ增加(P<0.01)而IL-4增加不明显(P〉0.05).IFN-γ/IL-4比值升高。以上变化mHSP60高剂量处理组较低剂量处理组更明显。结论 mHSP60体外可以促进mDC功能.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郑道声  陈大新 《上海医学》1989,12(8):444-447
本文采用氩离子激光经不同介质传输,照射人尸主动脉粥样斑块47个,比较不同传输介质对以相同条件的氩离子激光消蚀动脉粥样斑块效应的影响。激光照射斑块所产生的消蚀坑体积(mm~3),以全血组者(0.34±0.16)为最大。显著较血浆组(0.20±0.10)及非常显著较生理盐水组者(0.12±0.07)为大(P<0.05及P<0.01)。而全血组者与空气对照组者(0.48±0.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组及生理盐水组则分别显著及非常显著地小于空气对照组者(P<0.05及P<0.01)。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20mg组37例,基础用药加辛伐他汀20mg/d治疗;40mg组28例,基础用药加辛伐他汀40mg/d治疗;对照组33例,基础用药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做甘油三脂(TG)及总胆固醇(CHOL)检测,并在入院第2天及治疗3个月后作颈动脉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在20mg组及40mg组用药后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均P<0.05),20mg与40mg两剂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降低脑梗死患者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有效,建议作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常规用药,中长期用药时易选择20mg/d剂量.  相似文献   

4.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 卡托普利)组(7只),饲养16周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或计算)内皮素、一氧化氮、主动脉中胆固醇含量、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调亡率等指标。结果:与高胆固醇组比较,各服药组动态粥样斑块面积和主动脉胆固醇含量显著减少,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佳,内皮素水平下降,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氯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VSMC调亡率增加。结论: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可显著延缓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与促进VSMC凋亡和内皮功能保护有关;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跃  赵合庆 《医学综述》2005,11(2):102-10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斑块的破.裂是最重要的始动环节。目前普遍认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的狭窄程度并无直接关系。而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C),探讨其激发T细胞的作用。方法诱导正常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DC,负载热休克诱导凋亡的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双荧光标记法流式检测DC表型、MTT法测定CTL活性。结果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DC具有良好的激活CTL作用及对胶质瘤的杀伤效应也显著高于负载冻融裂解脑胶质瘤细胞制备的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杀伤活性随着效靶比而增加。结论负载热休克脑胶质瘤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基础用药加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对照组30例,基础用药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做总胆固醇(CHOL)检测及颈动脉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在治疗组用药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降低脑梗死患者CHOL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中树突状细胞(DCs)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s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人选病例总共40例,依据临床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分为稳定心绞痛(SAP)组(1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0例)和正常对照(CTL)组(10例).血管内超声(IVUS)确定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流式细胞4色分析法检测DCs及亚型的比例和数量;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查DCs功能.结果 IVUS确定SAP组患者8例为稳定斑块、2例不稳定斑块,UAP组不稳定斑块7例,稳定斑块2例,破裂斑块1例,而ACS组破裂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3例,稳定斑块1例.不稳定斑块组DCs、mDCs、mDCls的占外周血白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比稳定斑块组显著增多;破裂斑块组患者的DCs、mDCs、mDCIs、pDCs比例及绝对数均显著减少.体外培养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源性DCs后,测定不同性质斑块冠心病中患者中DCs功能:培养第7天,不稳定斑块组DCCD83表达高于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培养第7天,在DCs数量为2×105/ml时,不稳定斑块、破裂斑块组DC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CT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液中IL-12、IFN-α浓度:不稳定斑块组、破裂斑块组IFN-α、IL-12显著高于稳定斑块、CTL组,SAP、CTL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外周血DCs数量、比例及功能可以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超声对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7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超声表现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IMT(mm) 以及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偏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而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超声对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冠心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超声表现分型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IMT(mm)以及斑块积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偏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而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恩泽  陈新山 《医学综述》2008,14(6):877-879
热休克蛋白(HSP)又称应激蛋白,是一组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文章综述HSP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间的联系,借以认识HSP在不稳定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新的角度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医学综述》2012,18(8):1134-1137
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通过识别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来触发机体抗感染免疫的跨膜受体家族,是固有免疫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分。热休克蛋白(HSP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参与蛋白的折叠、转运、定位及降解等重要生命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SP90、HSP70、HSP60等分子还可作为组织细胞损伤的危险信号,引发机体固有免疫和炎性反应,尤其是HSP60被证实可作为TLR的内源性配体参与机体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Hsp 70激活树突状细胞治疗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热休克蛋白Hsp 70作为佐剂增强树突状细胞(DCs)递呈肿瘤抗原的能力并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负载A549肺癌细胞裂解物的同时加入Hsp 70,诱导的自体CTLs用细胞毒试验和ELISA测定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建立荷瘤裸鼠模型,不同分组裸鼠一次或多次皮下注射CTLs.结果 A 549冻融抗原 Hsp 70显著增强CTLs的增殖能力,诱导的CTLs对A 549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并能抑制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结论 DCs能有效呈递肺癌冻融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在抗原致敏阶段加入Hsp 70能使CTLs杀伤活性进一步增强,提示Hsp 70在以DCs为基础的肺癌疫苗和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获取嗜肺军团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基因,并将它克隆到质粒pUC18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嗜肺军团菌扩增得到HSP60基因,将其定向插入载体pUC18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用限制性酶切及PCR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报道的HSP60基因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克隆了约1647bp的HSP60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HSP60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一致性为98%。结论 获得了序列正确的HSP60基因,为其重组表达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热激蛋白(HSP)在协助人类细胞正确折叠、激活以及装配方面起关键作用,并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分化、浸润、血管生成、转移和细胞凋亡。同时,其还能促使肿瘤细胞刺激免疫系统并产生免疫应答,HSP作为新的肿瘤靶向治疗位点已经进入临床应用。最新的研究表明,格尔德霉素类似物以及其他新型小分子HSP抑制剂能抑制与肿瘤相关的HSP伴侣蛋白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对其进行评估。该文就HSP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热休克蛋白60表达和一氧化氮在鼻咽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及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鼻咽癌癌组织中HSP60的表达,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NO的水平.结果①18例慢性鼻咽炎和40例鼻咽癌患者鼻咽粘膜组织中HSP6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3.3%、85.0%,过表达率分别为11.1%、67.5%,两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26例角化性鳞状细胞癌,8例未分化癌和6例非角化性癌的鼻咽癌组织中HSP6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8%、87.5%、83.3%,过表达率分别为69.2%、62.5%、66.7%,三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鼻咽癌患者血浆中NO水平[(117.871±31.920)μmol/L]高于慢性鼻咽炎患者[(57.162±22.037)μmol/L]及正常对照组[(40.938±13.474)u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为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HSP60表达和血浆中NO水平均增高,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肿瘤免疫及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嗜肺军团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SP60,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嗜肺军团菌扩增得到HSP60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载体pUC18进行序列测定。将重组质粒pUC18/LpHSP60中的目的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子pcDNA3.1/HSP60,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进行鉴定。结果克隆的LpHSP60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一致性为98%,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分析表明HSP60基因已成功插入pcDNA3.1中。结论成功构建了LpHSP60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军团菌病HSP60基因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林绍峰  应敏刚 《医学综述》2007,13(14):1059-1061
热休克蛋白可以与肿瘤抗原多肽结合,形成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抗原性由多肽所决定,而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伴侣,可以增强肿瘤免疫。这种特性可以用于治疗肿瘤。  相似文献   

19.
热休克蛋白90在防治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华  卢辉山 《医学综述》2008,14(4):559-562
热体克蛋白9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重要的蛋白之一,其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调控、维持细胞内多种蛋白的构象和功能,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热体克蛋白90作为伴侣蛋白对肿瘤的恶性转变、生长、增殖及侵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肿瘤治疗中的很有希望的药物作用分子靶点。本文对热体克蛋白90与肿瘤的关系及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