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最优方案。方法将纳入标准的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观察对比3组患儿临床结局、症状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B组(每日1g/kg组)及C组(每日2g/kg组)治愈率均高于A组(每日400mg/kg组)。②B组及C组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③C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④B组及C组患儿治疗期间心血管并发症低于A组。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每日2g/kg治疗1d与每日1g/kg连用2d两种方案治疗川崎病能更快速控制各临床症状、改善各项指标,有助于恢复,且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MCLS)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MCLS患儿临床资料,按予以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设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52例),前者予高剂量,后者予低剂量,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疗效指标及冠脉病变情况。结果:研究组PCT、PLT、WBC及CRP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手足肿胀、黏膜充血、淋巴肿大及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冠脉病变率5.77%比对照组低2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LS运用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实验室指标与疗效指标,降低冠脉病变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儿7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予以治疗。经治疗后,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等,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值具有满意的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良好,且冠脉病变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此种疾病有可能引发患儿心血管的病变,临床应该给予重视.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不同剂量对于此类疾病所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于小儿川崎病的作用效果,研究出最有效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丙种球蛋白的剂量.研究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5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临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对于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论: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比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将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均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脉输注,使用1~2 d(若热不退用2 d);研究组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d)静脉输注,使用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5);而2组患儿的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1.552、0.719,均P>0.05)。2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7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有13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43)。研究组有1例患儿在静滴丙种球蛋白后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恶心,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缓解并最终消失,所有患儿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 对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2 g/(kg·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 g/(kg·d),且并发症少,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患川奇病病儿的疗法与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ASP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AS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结论:IVIG是改善川崎病急性期症状,预防CAD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剂量两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结果总热程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少,与采用小剂两种球蛋治疗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B组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和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冠脉损害的出现率。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A组明显较长(P0.01);治疗前两组CAL发生率分别为:B组1例为6.67%,A组0例。经治疗两组均无新增病例。结论: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7例,结果总热程明显缩短,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少,与采用小剂丙种球蛋治疗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吴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38-293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2组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冠状动脉损害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黏膜充血消退、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症状等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小儿川崎病,较常规用药方法相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g/d的效果要好于1g连续给药2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相似文献   

12.
陆燕凤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1-13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IVIG1g/kg单次静脉滴注;B组给予IVIG静脉滴注0.4g/(kg·d),连用5天;C组仅给予阿司匹林(ASP)(50—80)mg/(kg·d)口服,比较三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A、B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①冠状动脉病变: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临床症状:A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P〈0.01)。结论两种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在症状的缓解速度上,单次应用1g/kg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3.
吴展帆  胡湘 《中外医疗》2016,(4):120-12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IVIG的时间分为A组(1~5 d,n=22﹚、B组(5~10 d,n=48)、C组(>10 d,n=29),比较各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A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2g/kg;B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2d;C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各组其他治疗相同。观测患儿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的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CAL),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退热、淋巴结肿大、粘膜充血消退、多形性皮疹及手足症状消退时间较B、C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A、B、C各组CAL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给药治疗川崎病,能更好的退热,并有效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阿司匹林用量根据患儿退热情况决定,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平均阿司匹林用量、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总结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阿司匹林用量、平均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以及颈淋巴肿大消散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经典药物,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川崎病的治疗具有更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对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组352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48例。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低血小板、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减少对患儿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对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影响,探讨IVIG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1例住院K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40例予IVIG 1g/(kg · d)单次静脉滴注,5~6h滴完;对照组41例予IVIG 2g/(kg · d)单次静脉滴注,10~12h滴完。观察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WBC、CRP、PLT、ESR的变化情况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结果: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等急性期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血WBC、PLT、CRP和ESR均显示明显降低;但两组上述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初诊C A L发生率为22.5%(9/40例),对照组为24.39%(10/4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1个月观察组C A L为4例(10%),对照组C A L为2例(4.88%),对照组CAL比观察组恢复快,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CAL为1例(2.5%),对照组CAL为1例(2.44%),两组CAL恢复情况无差异。结论:应用IVIG 1g/kg和2g/kg治疗KD ,均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随访,应用IVIG 1g/kg和2g/kg的疗效在KD发病后2年内相似。但考虑到大剂量IVIG潜在的风险和经济因素,应用IVIG 1g/kg可能是治疗KD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静滴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婴幼儿哮喘 5 6例 ,其中 2 6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加静滴丙种球蛋白 ,30例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评价两组的疗效 ;采用花环试验法检测IVIg患儿组治疗前、后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 IVIg组与对照组患儿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哮鸣音消失的平均时间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两组均无明显副作用 ;观察组治疗前与正常婴幼儿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IC花环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IVIg作为哮喘的免疫治疗措施有肯定的疗效 ,IVIg可以改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提高 ,IC花环率降低 ,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于该院诊治的75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三组,每组均为25例患儿;观察与比较3组患儿治疗后的血小板上升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及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等临床疗效指标和临床治疗有效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小剂量组患儿治疗后的血小板上升时间(3.08±1.27)、(3.15±1.31)d,出血停止时间(3.36±1.41)、(3.28±1.25)d及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5.27±1.13)、(5.34±1.22)d等临床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临床治疗有效率92.00%亦均高于对照组8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运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更能有效快速的上升血小板及加快止血,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相当,小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更能有效降低经济负担,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