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在本院脑外科行开颅手术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20例,研究组患者30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究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收缩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发病至手术时间、GCS评分、Babinski征阳性、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颅骨骨折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过多因素回顾性分析,颅骨骨折、发病至手术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Babinski征阳性是诱发患者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因素.结论: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影响因素中,颅骨骨折、发病至手术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Babinski征阳性是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医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干预,以便可以降低患者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原因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迟发血肿患者,6例直接于着力部位钻孔探查后清除血肿,包括2例钻孔探查阴性的26例进行术中CT检查,确定血肿部位及类型后再行血肿清除。结果:存活20例(62.5%),其中恢复良好7例(21.9%),中残6例(18.8%),重残7例(21.9%),死亡12例(37.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处理迟发性颅内血肿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救治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凌英  黄纯真 《疑难病杂志》2009,8(11):683-684
<正>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是术后急性脑膨出和术后病情恶化的原因之一,容易忽视,处理不及时预后差。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1月共诊治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术后迟发颅内血肿62例。兹对DTICH 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米志峰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5):558-558,565
分析16例脑外伤开颅术后并发颅内血肿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应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并对PCH发生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给予颅脑损伤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将其分为发生组20例及对照组78例,仔细阅览患者病历资料,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非手术区DTIC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在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后的非手术区颅内血肿占同期的7.5%,86%合并脑挫裂伤,58.6%合并颅骨骨折。首次术前外伤原发性颅内血肿量较大,平均56.4ml。69%术后去骨瓣减压和常规颅外引流。术后非手术区DTICH发生在72h内,其中13例为硬膜外血肿,5例为脑内血肿,3例为混合性的硬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21例术后DTICH再次手术治疗,恢复良好5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6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3.8%。结论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是脑挫裂伤及颅骨骨折的结果,手术导致的颅内压急剧下降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芮品和 《安徽医学》2010,31(8):930-93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术中诊断及处置,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进展性颅内血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探查清除血肿与术后CT发现并清除血肿分成两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按GOS标准,治疗6个月后评定治疗结果:术中探查组恢复良好10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0例,死亡2例,良好率62.5%,病死率12.5%;术后CT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0例,死亡8例,良好率23.5%,病死率47.1%;两组比较术中探查组恢复良好率高、病死率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进展性颅内血肿治疗的关键是在血肿造成不可逆性神经损害之前予以清除,依据其临床特征,术中及时作出定性、定位诊断,探查并清除血肿,能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分析16例脑外伤开颅术后并发颅内血肿(PCH)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应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并对PCH发生原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磊  张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2,5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均为2006年7月到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DTICH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年龄、DTICH确诊时间、确诊时GCS评分、DTICH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为13-15分、年龄在≤60岁患者、确诊时GCS评分为13-15分、及DTICH出血量小的患者预后良好,与其他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3-8分)。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方法,其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240例行急性颅脑损伤术患者按是否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计量与计数资料,讨论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时机、血肿量、空腹血糖、GCS评分、Fbg、APTT、TT、持续昏迷、Babinski征阳性、脑挫伤、颅骨骨折、脑疝、基底节受压、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ORmin>1.000,均为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针对入院时间较短、血肿量、空腹血糖、GCS评分与Fbg水平高、APTT与TT延长、并发生持续昏迷、Babinski征阳性、脑挫伤、颅骨骨折、脑疝、基底节受压、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的患者,临床上应更为注意迟发型颅内血肿的发生,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迟发性血肿的诊治方法. 方法对38例术后迟发性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原因、临床特征、防治措施及疗效. 结果术后近期死亡11例,病死率28.9%;植物生存2例,重残5例,轻残6例,恢复正常14例.随访3月~3年,健在20例. 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应考虑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形成,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迟发性血肿的诊治方法。方法:对38例术后迟发性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原因、临床特征、防治措施及疗效。结果:术后近期死亡11例,病死率28.9%;植物生存2例,重残5例,轻残6例,恢复正常14例。随访3月-3年,健在20例。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应考虑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形成,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继发外伤性癫痫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俊杰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83-784
目的总结426例脑损伤患者发生癫痫所具有的临床特征,分析致痫因素。方法回顾426例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中筛选出发生癫痫的病例,总结癫痫的发作特点,分析癫痫发作与多个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颅脑外伤后癫痫的发作与脑损伤的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且早期癫痫的发生与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关系密切,晚期癫痫与外伤后脑软化灶关系密切。结论颅脑外伤后早期癫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等因素导致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强所引起,晚期癫痫主要是由于脑软化灶、瘢痕形成致痫灶的异常放电引起。因此,外伤性癫痫应针对不同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CT扫描进行诊断,确诊后实施脱水治疗、高压氧治疗、亚低温等治疗,观察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经手术治疗,35例(29.2%)死亡,6例(5.0%)植物生存,22例(18.3%)重度残疾,26例(21.7%)轻度残疾,31例(25.8%)恢复良好。结论:弥漫性脑肿胀的CT影像表现主要为第3脑室和基底池变小、闭塞,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手术、脱水、亚低温、大剂量激素等治疗措施,以提高急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与严重颅脑外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2008年3月~2009年12月84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监测BIS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入院72h后GCS评分〉5分组同GCS评分≤5分组相比,两组BI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72h后BIS≤40与BIS〉40两组之间,其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院时病情越重,BIS值越低,其预后越差。因此,BIS可以作为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陈节  江永  赵霆  崔明 《实用全科医学》2007,5(6):497-498
目的探讨跨中线翼点入路在特重型脑对冲伤手术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特重型颅脑对冲伤患者采用跨中线颞筋膜间翼点入路进行手术的病例资料,与同期16例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的预后优于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患者的预后。结论特重型脑对冲伤的患者宜采用跨中线的筋膜间翼点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参附注射液静滴。治疗过程中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应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结果治疗组GCS评分在参附注射液治疗5d后不同记录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脑血流动力学Vs、Vm、PI值在治疗3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1和P〈0.001);治疗组在3d后平均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理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DTICH的CT表现,重点研讨DTICH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结果本组病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主要以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多见,伤后24~72h内原有血肿增大或于新部位出现血肿占73.2%(41/56),此阶段是排除迟发性血肿的最佳时间。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并CT动态检查可确诊DTICH,CT随访对于患者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早期CT征象、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方法 对1992年1月~2003年1月期间的68例DTICH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68例患者,手术治疗47例,保守治疗21例,痊愈43例,中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7例,死亡率25%,3例自动转院。结论 对脑外伤患者应考虑有DTICH的发生,应尽早复查CT,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的第1、3、5、7天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血流速度,测定其痉挛指数,然后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CVS)的出现情况、痉挛指数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组术后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痉挛指数比较显示: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5天、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间的痉挛指数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亚低温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致残率及死亡率也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尤其是能平抑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高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明显减少伤灶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