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改良加固面罩在重症监护室(ICU)脑卒中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后吸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ICU 2019年5月-2020年12月经口气管插管拔管后的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吸氧面罩进行拔管后吸氧,观察组使用改良加固面罩进行拔管后吸氧.比较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氧气面罩法对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采用氧气面罩法,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的鼻导管吸氧法。观察对比2组患者在吸氧后血氧饱和度(SpO2)和痰液粘稠度,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面罩法可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是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吸氧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种给氧方式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巍  俞小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44-1045
气管切开术后给氧方式较多,有传统的鼻导管吸氧、人工鼻给氧等方法。为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给氧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鼻导管法、人工鼻法、氧气面罩法三种不同给氧方式,对神经外科73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了观察,发现3种给氧方法对病人痰液粘稠度、脉氧饱和度、气管切门处并发症、肺部感染均有一定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了气管切开术后,为解决吸氧管与气管套管不能有效衔接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吸氧方法。方法头皮针管接吸氧鼻塞放入气管套管内吸氧;橡皮筋固定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及无菌纱布;改良小便杯制吸氧面罩;制作3孔鼻导管吸氧;铝质外瓶盖制作氧气固定架;人工鼻吸氧;透明饮料瓶制作面罩;橡皮塞连接高压氧舱吸氧管;头罩和自制球囊连接管;双孔鼻氧管。分析了气管套管内给氧中易忽视的问题:消毒规范、污染等。结果提出了如何把好各种自制吸氧装置的消毒关及对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的规范性操作思考。结论提倡从源头上把关,对气管套管进行改进,以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是呼吸内科抢救危重患者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当患者病情稳定、呼吸平稳、呼吸道阻塞症状解除后,可考虑堵管.临床上堵管方法不一.我科从2009年对堵管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一次性吸氧面罩接头与玻璃瓶橡胶塞堵管,应用至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常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病人在空气加压舱内接受高压氧治疗,不能按常规佩戴面罩吸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吸氧方式,为了能使这些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高压氧治疗,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我科采用麻醉用的呼吸回路自制吸氧连接装置进行吸氧,使病人能够带气管套管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争取早日拔除气管套管,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气切面罩型雾化器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在气管切开术后采用传统吸氧方法即气管套管内用氧管给氧;观察组32例在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气切面罩型雾化器连接中心供氧装置给氧,比较两组患者吸氧后24小时的经皮氧饱和度(Sp O2)数值、发生无效供氧的次数和痰痂例数。结果:观察组吸氧后24小时的Sp O2明显高于对照组[(97.53±0.83)%vs(95.13±0.74)%,P0.05],观察组发生无效供氧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2次vs 245次,P0.01),观察组发生痰痂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次vs 13次,P0.01)。结论 :气切面罩型雾化器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氧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套管内氧管吸氧法,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应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罩住气管切口,予患者持续吸氧、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气管切开处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气切套管内辅以氧气吸入、气道湿化,比较2组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呼吸道感染3例,对照组8例,2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能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王斌全  赵晓云 《护理研究》2008,22(32):3007-3007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指在颈部正中做一个切口,并将呼吸管置入气管的手术.它曾经有不同的名称,即咽切开术(pharyngotomy)、喉剖开术(laryngotomy)、支气管切开术(bronchotomy)、气管造口术(tracheostomy)以及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现在使用的气管切开术最早出现于1649年[1],但直到一个世纪后,于1718年在德国外科医生Lorenz Heister的努力下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予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比较2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痰阻、PaO2、SPO2、痰培养及胸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采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比传统的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9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比较两组血气分析及气道湿化情况。结果SPO2<90%观察组0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度Ⅰ、Ⅱ、Ⅲ度者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使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能有效湿化气道,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氧疗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用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应用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湿化方式,比较两组痰液细菌培养情况及氧气湿源物质内微生物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痰液细菌培养情况3 d、7 d均优于对照组(P<0.05),14 d、2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湿源物质内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T-MⅡ型一次性吸氧管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在保证氧气加湿效果和按需足量供氧的同时,可预防因氧气湿化液污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萍  殷勤 《护理研究》2004,18(13):1135-1138
[目的 ]探讨不同氧疗方式对早产儿呼吸和经皮氧饱和度(SpO2 )的影响 ,选择较适宜的氧疗方式。 [方法 ]选取不同型号头罩、面罩及箱式吸氧方式 ,并给予不同氧流量 ,利用NAXO2NODELON—2 5AE型氧浓度测定仪分别测试氧浓度 ,根据用氧公式计算鼻导管吸氧的氧浓度 ;另选取 2 0例早产儿 ,根据头罩、面罩测试的安全范围给予不同方式氧疗 ,并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及面色。 [结果 ]采用不同型号的头罩吸氧其氧浓度高 ,容易发生氧中毒 ;使用面罩吸氧时 ,面罩距离患儿鼻面部 5cm、氧流量 1L/min时 ,SpO2 维持在 94%~ 98% ;氧流量 0 .5L/min时SpO2 维持在90 %~ 95 % ,用氧浓度2 1.6%~ 45 .8% ;箱式吸氧和鼻导管吸氧时浓度较低。 [结论 ]面罩吸氧适合低出生体重儿 ,可替代头罩吸氧 ,是早产儿理想的供氧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大多根据病情行气管切开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创伤科自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患者200余例,术后采用了正确的吸痰、吸氧、呼吸道湿化等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气管切开病人专用的高压氧舱吸氧面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管切开病人在高压氧舱内进行治疗时常因吸痰不及时导致窒息。我院研制了一种适合气管切开病人使用的吸氧面罩。自 1998年至今 ,经 17例临床应用 ,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构造及材料面罩整体由有机玻璃制成 ,高 2 6 0mm ,宽 2 6 5mm ,长35 0mm ,面罩前端和尾端分别设有排气口及入气口 ,面罩顶部距前端约 5 0mm处 ,为专用吸痰孔。吸痰孔内径约 8mm(根据吸痰管外径大小设计 ) ,向面罩内突入约 18mm ,其外口由橡胶皮塞覆盖 ,此处吸氧时关闭 ,吸痰时打开。由于患者体型以及颈部长短不尽相同 ,因此 ,在面罩入口处备有规格不…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呼吸道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上下呼吸道阻塞的重要手段,是为保障呼吸道通畅,将病人颈部正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第5气管环切开,以开放气道、改善呼吸的手术,随着气管切开术适应证的逐渐增加,严格而规范的呼吸道护理是保证病人术后呼吸道畅通的关键[1].我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护理气管切开病人共46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吸氧面罩自制冰敷用眼罩,并比较其在重睑术后与其他冰敷方法的不同,观察其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46例行切开法重睑手术的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于术后24 h内使用吸氧面罩制备的冰敷眼罩,对照组使用普通冰袋进行眼部冰敷。分别于术后第3、6天对两组伤口及其周围组织的创伤反应、伤口恢复情况、患者依从性等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周围组织创伤反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口愈合无明显差异,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睑术后利用吸氧面罩自制的冰敷眼罩进行眼部冰敷,患者依从性较高,舒适度提高,同时可减轻伤口局部充血或出血,降低周围组织的创伤反应,减轻水肿,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行雾化面罩吸氧的疗效观察.方法 47例气管切开脱机后患者按床号单、双数分组,观察组26例采用微雾喷雾器雾化面罩持续雾化吸氧,雾化液用0.45%氯化钠溶液, 每8 h再行1次药物雾化;对照组21例采用普通面罩吸氧,每8 h行1次药物雾化.分别在吸氧后第1、3、5天查血、痰培养,每天查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率30.8%,痰痂形成率3.8%,对照组呼吸道感染率66.7%,痰痂形成率33.3%,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及痰痂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行雾化面罩持续雾化吸氧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呼吸道感染和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超声雾化吸入时采用面罩吸氧以及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6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面罩吸氧,B组给予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观察两组在雾化吸入前与雾化时的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在雾化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痰液性状的变化.结果:单鼻塞和面罩联合吸氧组与面罩吸氧组比较,SpO2、RR、胸闷、气促、呛咳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和单鼻塞联合吸氧可以改善缺氧,缓解不适症状,使痰液稀薄,适合气管切开患者雾化吸入时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斌全  赵晓云 《护理研究》2008,22(11):3007-3007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是指在颈部正中做一个切口,并将呼吸管置入气管的手术。它曾经有不同的名称,即咽切开术(pharyngotomy)、喉剖开术(1aryngetomy)、支气管切开术(bronchotomy)、气管造口术(tracheostomy)以及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现在使用的气管切开术最早出现于1649年^[1],但直到一个世纪后,于1718年在德国外科医生Lorenz Heister的努力下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