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显示不同的冠状动脉形态学变化、血管闭塞、血栓形成以及不同类型的狭窄。很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本试验旨在从血管造影前诊断、风险分层和临床随访方面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特殊亚群。。结果发现,大多数(n=821)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并且大多数(86.3%)进行了机械性血管成形术。76例(8.5%)患者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但根据造影前风险分层,预期应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造影结果证实了冠状动脉痉挛(6.6%)和肌桥(5.3%)的存在。在平均11.2±6.4个…  相似文献   

2.
自从1977年Gruntin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同时完成PCIo2001年12月-2004年6月我们对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旨在探讨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冠状动脉造影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的表现。方法:对41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与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加以分析。结果:显示ECG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符合率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为80.7%、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为81.8%、右冠状动脉(RCA)为92.3%。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诊断是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4.
有些冠状动脉疾病(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冠脉微血管性心绞痛等)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正常。有资料显示临床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有10%~30%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现就这一问题总结了几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目的是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施鸿毓  陈晖  仇兴标  曲新凯  方唯一 《上海医学》2012,35(3):200-202,166
目的评价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临界病变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09年5月—2010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的91例患者,共205处病变。在2周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采用Bland-Altman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与QCA的结果。结果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病变参考直径为(3.1±0.4)mm,病变长度为(14.2±11.3)mm;狭窄程度为(57.8±0.7)%,与QCA测定的(58.2±1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5个经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病变中,QCA检查示27个病变(13.2%)的狭窄程度低于40%,43个病变(21.0%)高于70%,135个病变(65.9%)属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临界病变。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与QCA结果呈中度相关(r=0.599,P<0.001),但一致性较差(平均偏差为0.4%,95%一致性可信区间为-22.1%~22.9%)。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其定量分析与QCA的一致性欠佳,目前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意义的性别差异。方法本文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的患者82例,进行脉搏波速度测定,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不同性别间脉搏波速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冠脉造影结果与baPWV: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男性(16例)baPWV为右侧肢体(1508±300)cm/s,左侧肢体(1529±301)cm/s,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男性(33例)baPWV为右侧肢体(1676±312)cm/s,左侧肢体(1733±342)cm/s,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女性(14例)baPWV为右侧肢体(1569±223)cm/s,左侧肢体(1600±248)cm/s,冠状动脉造影异常女性(19例)baPWV为右侧肢体(1856±278)cm/s,左侧肢体(1896±291)cm/s。结论男性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异常组间baPWV未见显著性差异(右侧肢体P=0.46,左侧肢体P=0.56),在女性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baPWV存在显著性差异(右侧肢体/左侧肢体P0.01)。  相似文献   

7.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8.
林虹  黄从新  王风 《微创医学》2006,1(1):14-15
目的探讨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选择经肱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86例,分为Judkins型组即A组(n=201)和共用型组即B组(n=285)。对比两组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①A组186例(93.8%)造影成功,B组282例(97.8%)造影成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13.58,P<0.01);A组的冠状动脉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7.9±5.1)min和(31.8士20.2)min;B组分别为(5.3±3.5)和(23.9±11.4)min,差异有显著性(u=6.3和u=5.5,P<0.05)。结论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即5F共用型导管经肱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高于Judkins型导管,且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较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UA并行冠脉造影患者285人,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对照组(冠脉造影结果 完全正常或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和冠...  相似文献   

10.
董鹏  李镝  靳维华  曲涛  王斌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9):1602-1603
目的研究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及与5F共用型造影导管的区别。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354例,按其造影开始时选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不同分为4F导管组(n=143)和5F导管组(n=21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痉挛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平均X线透视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打折率及痉挛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血管闭塞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常用的5F造影导管相比造影成功率无明显差异;采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延长,且导管打折率增加,但痉挛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临界病变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9年5月-2010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为临界病变的91例患者,共205处病变.在2周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采用Bland-Altman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与QCA的结果.结果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病变参考直径为(3.1±0.4) mm,病变长度为(14.2±11.3)mm;狭窄程度为(57.8±0.7)%,与QCA测定的(58.2±13.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5个经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病变中,QCA检查示27个病变(13.2%)的狭窄程度低于40%,43个病变(21.0%)高于70%,135个病变(65.9%)属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40%~70%的临界病变.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与QCA结果呈中度相关(r=0.599,P<0.001),但一致性较差(平均偏差为0.4%,95%一致性可信区间为-22.1%~22.9%).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对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其定量分析与QCA的一致性欠佳,目前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误用利多卡因致短暂意识丧失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指向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开口处插入一种特制的冠状动脉导管,注入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走向和病变的一种微创性诊断冠心病的一种非外性手术疗法。近年来,我院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时2例因误用利多卡因致短暂意识丧失,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e-Speed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探讨EBCT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5年4月~2006年7月疑诊冠状动脉疾病或健康查体来我院行e-Speed电子束CT冠状动脉检查病例356例,所有受检者均行EBCT冠状动脉平扫,319例行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以容积再现(VR)和曲面重建(CPR)图像为评价主要依据,参考其他图像后处理结果,将EB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分为6个等级.优良(6~4分)图像为270例,占84.6%,3分图像37例,占11.6%,2分以下图像12例,占3.8%,2分以下图像不能进行诊断.能进行诊断的307例中,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者211例(68.7%),冠状动脉狭窄者95例(30.9%),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1例.结论 EB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程度,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筛选方面可部分取代传统的导管法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多层螺旋CT时代冠状动脉造影人群比例。方法选自2007-02~2009-07于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连续1 027例患者,其中男性642例,女性385例,平均年龄(58.31±10.01)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不诊断冠心病,任何一支狭窄≥50%者诊断冠心病;病变狭窄≥70%,而病变及临床情况适合支架植入者,方可置入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建议依据指南推荐。结果 1 0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183例(17.82%)患者正常;844例(82.18%)患者诊断冠心病,其中273例(26.58%)不需支架置入(包括支架置入后随访性冠状动脉造影),315例(30.67%)置入支架,218例(21.23%)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3.7%)行支架置入未成功或适合介入治疗但因其他原因未进行治疗者。结论多层螺旋CT有助于避免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提高造影患者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左、右桡动脉途径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59 例在我院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按照介入径路不同分为左桡动脉组(28 例)和右桡动脉组(31 例),应用加长Judkins造影导管(125cm)依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双侧肾动脉和下肢动脉造影,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X 线暴露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左桡动脉组手术操作时间和X 线暴露时间(30.48±5.71)min、(11.05±2.86)min,显著低于右桡动脉组(40.72±8.30)min、(13.51±4.33)min(均P<0.05),对比剂用量、造影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左桡动脉途径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造影效率高,安全可行,临床上对于需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可作为首选介入径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断水平和检出率。方法分析1例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冠状动脉CT造影(CTA)和血管内超声(IVUS)的影像学表现,并经皮冠状动脉行介入治疗(PCI)。结果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远端血管内见偏心性壁内血肿(IMH)及剥离皮瓣,符合E型冠状动脉夹层的诊断,PCI植入支架后血管狭窄得到解决。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临床少见,发病率低,病死率高,愈后差。冠状动脉造影(CAG)、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多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对冠状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分析掌握可以提高SCAD的检出率和及时施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造影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8例,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计算EBCT造影检测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影的332个节段中,EBCT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占264段(79.5%),68段(20.5%)显影不清.左主干和前降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5或0.01),同一支血管中近段可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远段(P<0.05或0.01).②EBCT造影检测节段病变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0%、95.9%、93.6%、79.1%和96.4%;EBCT造影对诊断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检测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价值高于远段.[结论]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的评价和病变检测受解剖部位和血管大小的影响,检测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无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评估应用延迟钆增强(LGE)心血管磁共振(CMR)技术鉴别左室(LV)收缩功能不全是否与CAD有关的可行性。背景:在已知CAD患者中,LGE-CMR能够鉴别CAD相关LV收缩功能不全和扩张性心肌病。方法:71例无心肌梗死病史、无提示CAD的Q波或临床症状的HF合并LV收缩功能不全患者接受了LGE-CMR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26例患者(37%)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CAD(主要心外膜血管狭窄<70%)(血管造影阳性组),45例(63%)冠状动脉无阻塞(血管造影阴性组)。血管造影阳性组中21例患者(81%)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从2001年2月至2004年2月对AMI行冠脉造影172例中,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2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160例)的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两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多为长期大量吸烟者(11/12)。比较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6个月心脏事件随访包括:再次AMI、心力衰竭、复合终点事件,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长期大量吸烟为冠脉造影正常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其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20.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73-74
目的 :随着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普遍开展 ,介入器材的进步 ,各种规格造影导管的使用应予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12月到 2 0 0 2年 10月我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14 0例 ,其中男性 12 0例 ,女性 2 0例 ,平均年龄 5 6.2±10 .3岁 (2 4-83岁 )。入选患者术前均行Allen′s试验 ,阳性者 (<10sec)入选。在桡动脉穿刺成功后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6F桡动脉鞘管和 6FJudkins造影导管抑或首先选用 5F或 6F桡动脉鞘管和 5F桡动脉径路专用的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 (日本Terumo公司生产BrachialType)分为 6FJudkins型导管组—A组 (3 0例 )和 5F共用型导管组—B组 (110例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X光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使用的导管数。结果 :1、A组 3 0例中 ,2 7例 (其中 1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0 .0 %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 ,3例 (10 .0 % )经桡动脉径路仅完成部分操作 (左或右冠状动脉造影 ) ,后改为股动脉径路补充完成全部造影操作。B组 110例中 ,10 6例 (其中 5例改为肱动脉径路 ) (96.4% )经桡动脉径路行左、右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