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君  刘丽萍  胡伟  杨雅茹 《安徽医药》2013,(10):1808-1809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方法,提高医疗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方法导入PD—CA循环原则,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结果应用PDCA循环后,促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导入PDCA循环,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促进各项工作严格执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及科学化管理,是提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17):2353-2355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中的效果,提高ADR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制定ADR上报和效果评价标准,并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我院ADR监测数量及质量明显提高,2011-2014年ADR上报例数依次为63、95、136、206例,新的/严重的ADR上报例数依次为2、5、15、30例,临床科室上报例数依次为15、39、87、164例,均显著增加。无效报表例数和ADR病历无记录/记录不详实例数都显著减少。结论:PDCA循环管理可以有效地改进医院ADR监测工作,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28):4027-4029
目的:探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ADR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干预,评价管理实施1年后的改进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通过完善ADR监测的管理制度、将ADR监测纳入临床药师考核体系、建立ADR网络上报平台、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传递ADR信息及加强重点药品品种的ADR监测,2013年我院ADR上报数量增加了18.37%,其中新的和严重的ADR上报比例明显升高(由22.28%增至38.42%);ADR上报来源方面,病区ADR上报率明显增加(由8.16%增至43.84%);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导致的ADR占比均明显下降(分别由54.52%、23.03%下降至43.84%、13.30%);ADR临床表现方面,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也显著下降(由53.64%下降至39.41%)。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我院ADR监测工作的管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梁华  李莉  高羽  李根 《中南药学》2016,(4):432-436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上报不积极的原因,利用PDCA循环管理法提高ADR上报数量,达到每年100例的上报要求。方法成立ADR品管圈,设计ADR上报不积极的原因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并制定计划持续改进。结果 2014年1-8月ADR上报数每月均达到10例以上。结论应用PDCA循环提高ADR上报的持续改进工作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008年至2010年西安市医疗机构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表的质量。方法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规范分级标准》和《WHO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级标准》对报告表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对报告表的基本信息缺项进行统计;评估新的和严重的ADR病例报告比例以及报告表提交的时效性等。结果护士填报的报告表完整性3或4级的占72.29%,显著低于医生和药师(分别为95.01%和98.52%);报告表基本信息的缺失主要存在于患者病历号/门诊号(30.55%)、联系方式(23.55%)以及药品商品名(8.19%);药师报告的新的和严重的ADR病例构成比显著高于医生和护士;护士在ADR发生后超过3个月才上报的比例最低(2.29%),其次是医生和药师(分别为4.16%和8.30%)。结论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对ADR的关注角度以及对报告过程的掌握程度并不一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7年1~6月洛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报告表,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药品不良反应(ADR)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各医疗机构2007年收集的3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xcel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其次是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联合用药占77.0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加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疗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监测管理办法,提高ADR报告和监测管理质量,促进医院安全、合理用药。方法:运用PDCA循环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2011-2015年ADR监测情况,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促进我院安全、合理用药。结果:我院5年上报ADR数量为1363例,其中运用PDCA管理方法前(2011年)有效例数仅为47例,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2012-2015年ADR有效例数分别为171、286、417、442例,报告总例数逐年升高;2011-2015年严重的ADR报告例数分别为0(占0.00%)、58(占33.92%)、142(占49.65%)、118(占28.30%)、172(占38.91%)例;有效报表的比例从2011年的82.46%上升到2015年100.00%;对比实施管理前我院ADR报告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多,以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为主,占57.45%;2011-2015年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严重ADR累及系统以红细胞异常为主,占68.67%。结论:运用PDCA循环和质量管理工具,坚持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序渐进,能有效提高ADR监测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减低风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程振田  周芸  袁祥祥  单丽妮 《药学研究》2021,40(10):694-697
目的 探讨运用PDCA循环在促进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中的效果,提高我院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2017-2020年的ADR报告数量和类型,评价自2019年运用PDCA循环进行干预后监测效果的变化。结果 运用 PDCA 循环进行干预后,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数量、新/严数量及病程记录率均有所提高。结论 PDCA 循环的干预,明显提高我院 ADR 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展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的有效方法,提高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质量,促进医院用药安全。方法分析本院2016年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干预,评价干预1年后的整改效果。结果针对我院ADR上报质量不高的原因,制定了奖惩措施,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定期为医护人员进行ADR专项培训及加强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等措施。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院ADR上报数量增加了41.81%,其中严重的ADR数量增加明显;药师上报比例明显增加;抗菌药物导致ADR例数虽然增加,但是占比下降,而生物制品导致ADR例数与占比均明显增加。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的干预,明显提高了我院ADR报告和监测水平,有助于降低临床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鲁萍  黄桢 《中国药房》2011,(40):3828-3830
目的: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总结上海市长宁区ADR监测网络的建设经验,探讨医疗机构ADR监测网络的建设模式。结果:我区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作用,开发了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电子监测平台,建立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的ADR监测网络,促进了我区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结论:建立制度健全、机构设施完备、职责明确、运作规范的ADR监测网络,有利于推动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1年监测到的12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92.2.%);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居首位(69.5%),其中由头孢替安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怀疑为新的不良反应,其次为中药剂制(16.4%)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7.17%)。结论通过开展ADR监测,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促进医院临床药学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PDCA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建立一个可控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其全面的工作质量.方法:应用经典的戴明环(PDCA)管理方法,使ADR监测工作程序化.结果:通过PDCA循环制定ADR监测标准工作制度、标准操作规程、考核其工作绩效,从而使其得到临床初步认可.结论:PDCA管理可用于提高ADR监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促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层抽取萍乡地区三级医院5所、二级医院15所以及一级医院14所,对上述医院在岗的医务人员实施现场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萍乡地区各级医院医务人员对ADR英文缩写、ADR概念、上市后药品及中药是否存在ADR等知识认知度较好,而对医院ADR监测负责部门、ADR是否为医疗差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否有ADR法律条文等认知度较差;不同岗位对ADR知识的认知度存在差异,药学人员对ADR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人员;医务人员对ADR呈报态度总体基本端正,但也存在误区;医疗卫生机构ADR监测工作还不够深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结论:应加强ADR知识宣传培训,端正ADR报告态度,增强医务人员报告意识,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重视程度,提高ADR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6.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在医务人员中的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工作的认知情况,促进ADR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名医务人员进行ADR报告工作认知情况调查,以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以SPSS 13.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有效回收率87.5%。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对国家ADR报告工作知晓率不高,认识存在误区,上报倾向不符合要求,模拟上报率较低;缺乏ADR相关知识是限制其报告ADR的主要原因,超过一半人员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结论:应加强在医务人员中ADR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普法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2年~2005年3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孙燕  吴激  曾平  李进文  陈召晖  赵小兵 《中国药房》2006,17(21):1648-165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评价ADR报告填写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制作Excel表,对2002年~2005年收集到的311例ADR根据患者性别、年龄及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等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约为总报告例次的50%;ADR报告总数偏少。结论: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4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141例ADR报告引发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68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65例,占46.1%,其次为中药制剂29例,占20.6%;ADR病例中联合用药占83.7%;以静脉途径用药为主占75.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占52.5%,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进一步完善。方法对我院2012年全年上报的61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上报率低、漏报率高。结论通过多种途径改进不良反应上报工作,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5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71例,83.41%);抗茵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116例,55.24%);60岁以上患者ADR的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