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2组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点患儿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氯胺酮、咪达唑仑总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HR、MAP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B组HR、MAP在T2、T3时点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总用量少于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单侧腹股沟区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采用单纯全麻。观察2组入手术室时(T1)、手术切皮时(T2)及手术结束时(T3)各时点患儿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氯胺酮、咪达唑仑总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 A组HR、MAP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B组HR、MAP在T2、T3时点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R、MAP在T2、T3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氯胺酮和咪达唑仑总用量少于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90例,ASAⅡ~Ⅲ级,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组(TⅠ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组),各45例。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0min(T1)、手术开始(T2)、牵拉疝囊(T3)、手术结束(T4)、术后6h(T5)、术后12h(T6)、术后24h(T7)的MAP、HR、SPO_2的变化、VAS疼痛强度评分及麻醉不良反应、麻醉效果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S组T1、T2、T3与T0比较MAP明显下降(P<0.05);与TI组比较T1、T2、T3时段MAP下降明显(P<0.05)。TⅠ组与CS组比较,T2、T3、T4、T7时VAS评分(P>0.05);T6时术后疼痛强度明显较轻(P<0.05)。麻醉不良反应TⅠ组明显较少(P<0.05);麻醉效果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确切,对生理干扰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如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为骶管内麻醉,此麻醉方法在7岁以下小儿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gt;7岁小儿麻醉效果均不理想,此类手术可行腰部硬膜外麻醉,但硬膜外麻醉对于小儿创伤大,并发症多。近来我科对小儿在行部分腹股沟区手术中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月年7月~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6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麻醉有效性、安全性等。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切皮时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老年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的患者将只采取腹横肌平面阻滞,研究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需要进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而言,术前的麻醉阻滞操作十分重要。目前的临床操作中大都对患者采取单纯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虽然在使用后有明显的麻醉阻滞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还有着较多的并发症。使用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地解决临床中的这些问题,在临床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麻醉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7~12岁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骶管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选择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Ⅱ组选择选择骶管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追加少量氯胺酮,血压、心率平稳,术毕患儿清醒快。Ⅱ组小儿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增高、HR增快,术中追加氯胺酮量较Ⅰ组明显增多,术后发生清醒延迟、呼吸抑制。两组比较麻醉期间BP、HR、术毕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优于骶管阻滞,麻醉效果较好,麻醉并发症减少,麻醉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一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60例行腹股沟疝手术的患者按不同的麻醉方式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A组),及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记各时间点的MBP、HR、RR、SpO2及VAS评分的变化及两组实施所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记录阻滞失败后改变麻醉方式的例数.结果 阻滞后1min(T1)、5min(T2)A组患者VAS评分较B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实施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因神经阻滞效果不佳导致麻醉方式改变较A组明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一髂腹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疝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门诊腹股沟区手术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门诊拟行择期单侧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60例,随机分为2组,组Ⅰ为全身麻醉组(n=30),组Ⅱ为全身麻醉联合INB组(n=30)。两组患儿均吸入七氟烷、笑气麻醉诱导,插入喉罩并保持自主呼吸。组Ⅰ患儿静脉注射芬太尼2~4μg·kg^-1,组Ⅱ患儿未使用静脉镇痛药,由同一麻醉医生实施骼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两组患儿术中均以七氟烷、笑气维持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时间;入PACU后10min时的疼痛评分;PACU的滞留时间;PACU内发生躁动的患儿例数;局部麻醉部位有无血肿等并发症。结果入PACU后10min时组Ⅱ患儿的疼痛评分2.4±1.8,较组Ⅰ患儿的4.3±2.2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有6例,组Ⅱ有2例患儿发生了的严重的疼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有2例(6.7%)患儿发生了躁动,较组Ⅰ10例(33.3%)为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Ⅱ患儿PACU的滞留时间为25±4min较组Ⅰ的31±3min为短,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为门诊行腹股沟区手术的小儿提供良好的镇痛并可降低七氟烷麻醉后EA的发生率,有利于此类小儿的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9,(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IINB)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儿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2例腹股沟疝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均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对照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于超声引导下行IINB,观察两组入室时(T0)、切皮时(T1)、术毕时(T2)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其术中全身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躁动发生率、麻醉不良反应及术后追加使用曲马多镇痛情况,并以特殊患者疼痛评估量表(FLACC)评估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T0时间点HR、SBP、DBP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T1、T2时间点HR、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芬太尼和丙泊酚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躁动发生率和术后追加使用曲马多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min、术后2 h、术后6 h和术后12 h FLA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IINB有利于维持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超声引导成人与儿童肾活检术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83例肾脏病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经右肾或左肾下极进针,方向自外下向内上,沿肾下极皮质取材。结果68例获取足够肾组织,总成功率及3针以内成功率分别为82%、53%,成人与儿童间无差异(P>0.05)。肾活检并发症儿童以疼痛为主,成人以血尿为主。结论超声引导下成人与儿童肾活检术是安全可靠的,其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更合理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麻醉方法。方法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120例,随机分两组,60例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局麻组),60例采用联合麻醉(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局麻组手术时间平均45min。住院平均3.5d,平均花费2026元。无切口感染,无尿潴留,2例阴囊积液。联合麻醉组手术时间(加麻醉时间)平均100min。平均住院8d,平均住院费2775元。无切口感染,22例术后尿潴留,2例阴囊积液。随访12~48个月,平均36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结论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的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经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麻用于小儿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拟行择期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小儿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Ⅰ组,n=20),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Ⅱ组,n=20)。组给予异丙酚、氯胺酮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Ⅱ组采用异丙酚和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面罩给氧,保持自主呼吸。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诱导快,术后清醒略快于Ⅰ组,Ⅰ组麻醉效果较Ⅱ组满意。结论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麻用于腹腔镜下小儿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Ⅰ组麻醉效果好于Ⅱ组。 相似文献
14.
张国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3):1601-1603
目的观察七氟醚与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30例。患儿抱入室后分别给予氯胺酮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后进行骶管阻滞,记录其哭闹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疼痛反射消失时间,观察基础麻醉期间患儿的合作情况和有无并发症的发生。K组术中间断静脉氯胺酮与丙泊酚。S组吸入3%~5%七氟醚,术中患儿始终保持自主呼吸,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苏醒时间、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①与术前相比,K组和S组术中RR减慢,HR及MAP升高(P〈0.05)。②K组患儿哭闹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疼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和清醒时间较S组明显延长(P〈0.05)。③S组患儿呛咳、恶心、呕吐、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P〈0.05)。结论吸入七氟醚是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较为理想的基础麻醉方式,适合于快通道麻醉。 相似文献
15.
16.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腹股沟嵌顿疝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微型腹腔镜腹股沟嵌顿疝手术55例患儿(腹腔镜组)及同期行开放手术的腹股沟嵌顿疝46例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分别应用前入路PHS术式及后入路Kugel补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2年6月本科室145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术式分为对照组(94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前入路PHS疝修补,观察组患者实施后入路Kugel补片疝修补,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复发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为(1.83±0.81)分,随访慢性疼痛发生率为1.96%(1/51),均低于对照组的(3.26±1.47)分、7.4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2,P=0.009;χ^2=7.276,P=0.003)。观察组阴囊肿胀发生率、局部异物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感染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ugel补片后入路术式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不易复发,临床可选择此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治疗老年及老年前期不同直径的肝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及老年前期肝囊肿患者12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囊肿穿刺联合无水乙醇治疗;根据囊肿直径大小分为4组:A组(4~5cm)14例,B组(5.1~8cm)65例,C组(8.1~10cm)23例,D组(>10cm)19例,比较各组的疗效差异,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分别随访3~6个月以及1年。结果:本研究共治疗囊肿179个,A组治疗23个的治愈率为91.3%,显效率8.7%,总有效100%,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B组治疗105个的治愈率为83.8%,有效率10.5%,总有效率94.3%;C组治疗30个的治愈率为76.7%,有效率13.3%,总有效率90%,与B组比较,治愈率和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治疗21个的治愈率为42.9%,有效率38.1%,总有效率81.0%,其治愈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不良反应中疼痛、恶心、呕吐、腹胀最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醉酒样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囊肿直径越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疗效肯定,方法安全、简便、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是治疗老年及老年前期肝囊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成人女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开放手术术中不同处理方式及效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讨论成人女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优劣,其中随访TEP中子宫圆韧带四种不同处理方式对成年女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TEP及开放手术,其中对TEP术式通过对手术过程、手术视频等的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子宫圆韧带的处理情况,本文分为四种处理方式,评价这四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意义.结果 TEP与开放手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都是显著而安全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手术方法还都有其各自的优劣势.TEP子宫圆韧带处理方式中方式三手术时间最长,但是没有出现并发症;方式一、二手术时间较短,方式二出现1例腰背酸楚并发症;方式四最短,并发症也比其他组多.结论 TEP更利于恢复以及美观,而开放手术更经济.综合TEP中子宫圆韧带的四种方式,方式一因为其手术时间短,没有发生并发症,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我院2004—2008年,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结扎术122例(观察组),同期行开腹手术的小儿腹股沟斜疝12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可以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相比,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可以下床时间、住院天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结扎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不增加患者费用、缩短住院天数、提高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减轻护理工作量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