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封泰来(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汪萌华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瘀血、蓄血证名及其...  相似文献   

2.
(二)辨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施治血之运行,无处不到。在病理情况下,因血行不畅,络脉涩滞,所发生的瘀血病变,可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腠皮肤,随着所在病位不同,表现不同的症状特点,为此,必须结合病位和主症特点施治。 1.通窍祛瘀法 (1)病理分析:“脑为元神之府”,籍气血上承奉养,若血络瘀滞,蒙蔽神明,闭塞清窍,则可导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瘀血致病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基础 ,使瘀血致病理论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兹就仲景瘀血致病的理论浅探如下。1 瘀血病位的广泛性仲景所论瘀血致病 ,常不局限于身体的某个部位 ,全身上下内外皆可致瘀。如苇茎汤治疗肺痈 ,瘀结在肺 ;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 ,瘀结在肠 ;旋覆花汤治疗肝着 ,瘀在肝络 ;桂枝茯苓丸治疗疒征 瘕 ,瘀在胞宫 ;鳖甲煎丸治疗疟母 ,瘀在胁下 ;蒲灰散和滑石白鱼散治疗小便不利 ,瘀在尿窍等。这些瘀血致病部位虽然不同 ,但都属局部之瘀血。大黄虫丸治疗虚劳日久之干血劳 ,从其主症全身羸瘦、肌肤甲错、面…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血证的独特疗法,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立名于《金匮》,发展于清代。当代则得了阐明和重视。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对瘀血的论述,在名称上有恶血、留血、坏血、死血、干血之称。在病因上有风寒、热邪、气滞、外伤、出血等。如:“塞邪客经脉之中,则血不流畅”,“热邪入血,与血液相结则形成瘀血”。气滞导致血瘀,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述,外伤引起血管破裂,瘀血内留,而形成瘀血。“若有所堕坠,虽血在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之论。各种出血后,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而设,“血瘀”是急腹症常见的病因,病理,故该法在急腹症治疗中有着广泛地应用价值.临床上凡“瘀血作痛”、“血聚成块”等皆可使用本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与肾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民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72-1873
血瘀是指外伤或出血,导致离经之血停留于体内某一局部,形成瘀血;气虚鼓动无力,血的运行迟涩;阴血衰少,血脉不充,亦可使脉道涩滞,血行不畅;情志失调,导致气机郁结,气滞而血瘀;寒邪客于经脉,血得寒则凝,血液凝滞,经脉不通而成瘀;热邪入血,血热互结,热灼阴血,也可煎熬成瘀,瘀血常因阻滞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病证.中医的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状态、病势等)概括.血瘀和血瘀证是中医学中独特的理论体系,而活血化瘀方法又是古今临床上重要的治病大法之一,它具有通利血脉以祛除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结之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发现它可以在多种疾病中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对一些久病难症顽症的所谓“血瘀证”的治疗,活血化瘀法更显示出其不容置疑的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等病证的范畴。目前国内对于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或痰浊论治。根据气血理论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来看,本病瘀血的形成一般由气滞不能行血、气虚帅血无力而致。因此,气血病变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从气血论治不失为冠心病的证治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临床各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有它广泛的应用范围,在眼科学界也不例外。“疥”和“瘀血”的概念关于“瘀”和“瘀血”的含意,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所谓“瘀血”,就是“污秽的血”;有人认为“瘀血”是包括了“一切血症”;有的认  相似文献   

9.
<正> “活血化瘀”法包括“活血”与“化瘀”两层内容,因为二法有协同作用,且临床常合并使用,所以,古今医家常统称为活血化瘀。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活血”与“化瘀”之异同浅述如下,谨供同道参考。“活血”是指通过中药治疗使血脉畅通,恢复血液的正常运行。“化瘀”是指通过治疗使瘀血消散和化解,血脉畅通,以恢复血脉的正常运行。“瘀血”和“血瘀”也有区别:“瘀血”之狭义者是指血液停滞于血管内外,呈凝、聚改变,即死血,蓄血;广义者还应包括血管内的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栓、细菌栓、组织栓等,是病理产物、致病因素。“血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证而设的。而“瘀血”始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首先提出来,并且描述了瘀血的几种主要症状和脉象,他对瘀血的辨证治疗及理论经验有些一直沿用至今,他所制定的“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抵当汤”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树立了典范。清代名医叶天士倡导“通络”之说。善于应用如:蜣螂、土鳖、水蛭等虫类逐瘀药;晚清名医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应用贡献更大。他继承前人成就并结合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封泰来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东台224200)汪荫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224200)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其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仲景对瘀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特色、用药特点,以及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初步探讨治疗瘀血证的特色。仲景将活血化瘀之法与温经散寒,清热、解毒、行气、补虚、活血止血、破血逐瘀等法有机结合,善用各类药物。血涩常以活血通络与补血药物同用,针药并进,为针刺治疗瘀血证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仲景依据瘀血形成的原因、部位、程度及病程长短之不同,出治瘀方剂近三十首,建立了瘀血证理法方药辨治体系,为瘀血学说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的学习及前人相关文献的复习,领悟到“湿”为黄疸致病之因,“血分”是黄疸病位之所在,湿瘀血分是黄疸病机之关键,祛湿活血为黄疸病之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妇人以血为主,其经、孕、产、乳等生理现象的常与变,无不与血的盛、衰、畅、滞有密切关系。《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瘀即是血气不和的主要方面之一。瘀血是一种有形之邪,多属实证。治之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指出瘀血证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妇科学对瘀血致病非常重视,所以活血化瘀法在妇科运用也较广泛、普遍,其法灵  相似文献   

15.
黄晔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7):306-306
委中放血为主治验举隅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黄晔委中穴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清利血热等作用而有“血”之称,临床常用放血来治疗与血瘀、血热、血滞等有关的诸多病证。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凡属瘀血和血热证候,不管病种如何,委中穴所在处的胭静脉大多可见“青筋”暴露...  相似文献   

16.
李祥云教授 ,学术上提出“肾亏瘀阻”观点。笔者进修期间对李师活血祛瘀的灵活运用 ,尤其是虫类药物治疗疑难症深感钦敬。“气通血活 ,何患疾病不除”。李师认为 ,人体的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腠理肌肉 ,均有瘀血阻滞的可能。常向我们推崇《血证论》,对唐容川“离经之血而未出者 ,是为瘀血 ,既与好血不相合 ,反与好血不相能。”“反阻新血之化机。”又有所发展。认为即便无出血倾向者 ,凡气滞、寒凝、痰脂、血结、虚邪贼风、湿浊热毒 ,甚至七情郁结 ,皆可罹致瘀血阻滞。故在各种治疗大法中 ,常合以活血祛瘀法。如补肾益气活血、疏肝理气活血…  相似文献   

17.
从瘀论治功能性子宫出血2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属于中医的“崩漏”范畴 ,既是妇科常见病 ,亦是疑难重症。目前治疗崩漏多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序第进治 ,其或效或不效。实此法与瘀血崩漏的病机绝少切合。《素问·调经论》中“孙络外溢 ,则经有留血” ,《血证论·瘀血篇》曰 :“吐衄便漏 ,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瘀血。”据有关文献提出的出血致瘀、因瘀致崩的理论 ,遵唐客的“即已成瘀 ,不论初起、已久 ,总宜散血”之意 ,从 1994年以来 ,我们运用行气活血调经法 ,治疗功血 2 1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10例…  相似文献   

18.
学习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裘沛然关于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的认识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治疗主张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基本方法是补肾摄精,祛毒泄浊。传承人王庆其综合应用导师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大方复治法、医患相得法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较为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消者,去其壅也”。邪气留止、聚而不去,则变生以壅积为特征的病证。如宿食、瘀血、水湿、热毒等壅积为患,则癥瘕积聚,疮痈肠痈、痰饮肿胀等疾由生。故凡能去此诸邪之壅者,即可谓之“消”。《金匮要略》素称之为杂病论治之宗,八法无不赅备,虽未明言“消”,但就其论治已见消法之运用特色,兹简述于下。一、去瘀血之壅瘀为凝聚不散之血。瘀血壅滞,则因其所阻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病证。1.化癥:癥为有形之积,常因瘀血壅积而成。欲化其癥,必先  相似文献   

20.
<正> 《金匾》所论“干血”,凡见三处。一是《血痹虚劳病》篇的大黄(庶虫)虫九证,“内有干血”;二是《妇人产后病》篇的下瘀血汤证,“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三是《妇人杂病》篇的矾石丸证,“中有干血”。后人多释“干血”为“瘀血”,笔者认为不妥:①下瘀血汤证有瘀血无疑,但仲景未说“有瘀血著脐下”,显然“干血”和“瘀血”有别;②瘀血病仲景设有专篇专门讨论,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中,只字未提“干血”,独在虚劳病、产后病和妇人杂病中提及,也说明“干血”有别于“瘀血”;③“干血”可伴发带下病,古人有干血化生白带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