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检查与定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技术水平。方法 对近两年中有超声检查及手术结果的77例进行分析,其中胆结石35例,胆管蛔虫2例,胆管癌10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10例,其它13例。结果 通过的图像特征的分析与手术病理对照,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准确率97%,定位诊断准确率98.7%。结论 认为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及病变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定位诊断准确性与检查操作手法及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候群。本文对1997~ 2 0 0 1年我院儿科黄疸住院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资料 :30例新生儿黄疸中 ,男性 17例 ,女性 13例 ,年龄在 7~ 5 0 d,超声检查及临床表现均支持梗阻性黄疸诊断。方法 :采用仪器为 HP 10 0 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3.5 MHz、 5 MHz及 7.5 MHz,患儿哺乳后禁食 4小时检查 ,按常规方法沿右肋间或肋缘下扫查肝、胆等。结  果30例新生儿黄疸中 ,超声诊断胆总管囊肿 2 0例 ,胆道闭锁 10例 ,全部病例最后经手术或其它辅助检查(如 CT、MRI或实验…  相似文献   

3.
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实时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实时超声诊断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无痛性梗阻性黄疸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实时超声可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及病变特征。本组实时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结论:实时超声显像对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做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超声在肝外胆管结石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外胆管结石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胰头上下为界,应用超声对132例肝外胆管结石进行分段定位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132例肝外胆管结石全部经手术证实。梗阻型112例,占84.85%(112/132),非梗阻型20例,占15.15%(20/132)。术前超声检出127例,检出率96.21%(127/132),未检出5例,占3.79%(5/132)。术前超声定位127例,术后符合119例,符合率93.70%(119/127);其中术前超声检出肝外胆管上段结石88例,术后诊断79例;胰腺段26例,术后诊断29例;壶腹部13例,术后诊断19例。 结论超声对肝外胆管结石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以明确黄疸的性质,梗阻的部位和病因,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方法:超声诊断的3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观察其病变部位及声像图特征,并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结果:38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常见病因包括:胰头癌,胆总管癌,壶腹癌,胆总管结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讨论:超声检查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具有无创伤,可重复,动态显像等优点,是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继光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107-1108
为探讨二维超声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作者回顾分析1993年2月~2003年3月6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超声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声像仪对21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定量测定,并与23例正常人对比。结果发现,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CI及CO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EF有下降趋势。因此,对黄疸患者手术时应注意保护心功能,有条件时观察血液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9.
胆道系统结石诊断,过去采用常规口服胆囊造影及静脉胆道造影的检查方法。近年来,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实时超声能够简便,无创伤地清楚显示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但对于具有手术处理实际意义的梗阻部位的定位方面报导却很少,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实时超声对肝外阻塞性黄疸梗阻部位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173例经超声显像检查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诊断资料,超声病因诊断符合率71.6%,误诊率28.4%。通过误诊病因分析,作者对探查方法、病变声象图鉴别以及判断分析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病理结果对72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45例,占62.5%;结石23例,占31.9%,炎症所致4例,占5.6%,彩多色普勒血流成像(CDFI)能测得肿瘤内动脉血流,并能评估胆总管下端癌与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浸润情况。结论 CDFI对阻塞性黄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C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操作方法的改进。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应用普通凸阵探头引导行PTCD术。结果 11例共行13次PTCD,其中1例行左外叶下段支胆管穿刺失败而必行右前支穿刺,其余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手术成功率达92.3%(12/13)。术后观察黄疸明显减退者7例(63.6%),轻度减退者4例(36.4%)。结论 普通凸阵探头引导下PTCD术操作方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B超82.7%和57.3%;彩超(CDUS)96.3%和85.2%;计算机断层扫描(CT)94.6%和78.6%,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93.3%和86.7%。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94.9%和76.9%;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I/MRCP)91.7%和79.2%。各种方法诊断正确率之间的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超声(EUS)仅用于4例胆管远端梗阻的诊断,其定位和定性诊断正确率均为100%。结论:每种影像学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无任何一种方法可完全替代其他方法,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4.
超声与CT诊断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超声与CT对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78例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超声和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与CT诊断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敏感性分别为97.4%和98.7%;对梗阻水平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6.2%和91%;对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72.4%和43.4%;对检出肿瘤定位的准确率分别为78.2%和87.9%。结论:超声对大多数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作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 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 笔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11y,ERCP)在胆囊切除术后黄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胆囊切除术后不明原因或考虑为外科原因的黄疸患者行ERCP检查,明确黄疸的原因并在内镜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或乳头球囊扩张(endoscopicpapillaryballoondilation,EPBD)取石,对胆漏和胆道狭窄患者行内镜引流术,对乳头狭窄或括约肌功能异常的患者行EST或EPBD。结果:53例患者均成功行ERCP检查,结果显示胆总管结石38例、胆道损伤8例、乳头狭窄或括约肌功能异常3例、乳头癌1例、肝门胆管癌1例、未见异常2例。经相应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的患者,ERCP是理想的诊断方法,同时还可以进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34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胆管癌16例,胆囊癌6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3例,胆囊癌浸及胆管4例。结果: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双管征”及软组织肿块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恶性梗阻性黄疸CT诊断:四步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24例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对照分析,提出了一个较系统的分析步骤,包括:(1)从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及形态判断梗阻的良、恶性;(2)从肝外扩张胆管环的变化判断梗阻的良、恶性;(3)从梗阻端有无结石或肿块判断梗阻的良、恶性及(4)采用肝外胆管四段分段法作出较准确的梗阻定位。最后,以梗阻的准确定位为基础,提出鉴别不同恶性梗阻病因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研究超声检测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及其价值。【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分为6批,每批5只),对照组10只(分为2批,每批5只)。实验组结扎胆总管建立OJ模型,对照组仪以开腹-关腹处理。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d7及d14麻醉状态下予以多普勒超声检测其三级肾动脉(肾主动脉、段动脉、叶间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小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于超声检测完后予以取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及血清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B)。比较两组血液生化指标、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RI的变化。【结果】实验组BuN、Cr及DB、TB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高,并且d7、d14数据均高于对照组;BUN、Cr两组间数据比较,仅d14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B两组间数据比较,d7、d14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参数两组间数据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各级肾动脉PSV减低,RI增高,并且随着时间延长而更加明显,除两组间d7肾主动脉R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余两组间d7、d14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OJ大鼠肾脏动脉PSV、RI值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改变,提示OJ大鼠存在肾脏损伤,并且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出现早于血液生化所示肾功能异常;超声检测OJ大鼠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对肾脏损伤有一定的评估和预测作用,且早于血液BUN、CR所示肾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