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医案,《辞源》中解释“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即今之病历,古称“脉案”,“诊籍”,是中医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类总结王行宽教授医案学术经验,旨在提示弘扬“医案”精髓,延续“案”中精华。  相似文献   

2.
刘小雨  戴小良 《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52-1754
医案,《辞源》中解释“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即今之病历,古称“脉案”,“诊籍”,是中医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类总结王行宽教授医案学术经验,旨在提示弘扬“医案”精髓,延续“案”中精华.  相似文献   

3.
1.而《辞源》:“而:连词。和,及。……并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等关系。”如: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379条})——“呕而发热者”:呕吐并且发热的病人。2.与(辞海):“与:和;及。跟;同;并。”何乐土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以下以作者姓名代之)曰:“与: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如:据脉与症,亦谓当温无疑……《医古文·医案三则》——“据脉与症”:根据脉象和症状。3.及(辞源):“及:与…  相似文献   

4.
龙一梅  李遇春 《陕西中医》2006,27(4):494-494
叶天士医案对后世临证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仔细研读,每每有新的启发和收获。《未刻本叶氏医案》虽记录简单,杂乱无章,但“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经整理分类,全书辑“痰饮”医案60余条,均属《金匮》痰饮范畴。其理法方药虽源于仲景,宗“温药和之”治痰饮之法,多用苓桂、真武,然又不拘于祖述,不同于古方。在病机认识及立法遣药方面又多有变创及独到之处。试寻其痰饮证治思想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5.
复习题     
一、填空题1《、柳选四家医案》的作者是:。2《、柳选四家医案》收录了四位医家的医案,其四种医案分别是医案、医案、医案、医案。3、本书治疗咳喘有一则医案,其处方“是六味丸加牛膝、车前、五味、肉桂”。此处方“兼两方之意,”此“两方”所指的两首方剂是:、。  相似文献   

6.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通才型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享有盛誉。本文对沈括的医药著述予以简介,试加评析,以了解沈括对中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成绩。《和剂局方》卷之三记载一则医案:“有人痛颈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神保丸)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后尝再发,又一投,瘥。”元代的《世医得效方》、明代的《寿世保元》等医书,都转载了这则医案。这位病人是谁?是哪一位名医妙手回春,解除了他的疾苦?答案在《苏沈良方》卷四中,病人是沈括,医生也是沈括。沈括虽然不是一名职业医生,但精通医药…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谢映庐,约为清嘉庆初年~咸丰七年间人.祖居江西南城,三世为医,熟读医书300余家,临证40余年,声誉卓著,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主要反映在《得心集医案》(又称《谢映庐医案》)中。谢氏深谙岐黄之道,处方不离仲景左右,尊古而不泥古,医案中论病议病,切中肯綮,处方立法.匠心独运,颇具喻嘉言《寓意草》之遗风。笔者反复研读,仅将谢  相似文献   

8.
读《引火归源医案四则》有感青山本期所载沈敏南医生治疗、撰写的《引火归源医案四则》堪称功深养到之作。四案之深邃内涵,就是寓医理于临床,示人如何辨治疑难症,如何撰写繁复的医案。四例医案,辨证准确,理法相扣,方药合拍,疗效显著,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中医功底,于...  相似文献   

9.
朱炳林 《中医杂志》2003,44(6):475-476
清代医家徐大椿著有《洄溪医案》(简称《医案》)和《医学源流论》(简称《医论》)两书。《医论》记述了清代医家徐大椿的学术思想,《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既读《医论》,又读《医案》,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医案》是古代医案中的佼佼者,张锡纯曾将它与《寓意草》、《理德堂医案》譬为“华岳三峰”,“三家并峙”,是最能“瀹我性灵,益我神智”(《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医者不可不读。读者会为《医案》之妙而倾  相似文献   

10.
邵文彬  朱丽红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1-2222
“毒”是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涵义多样的一个概念,《辞源》中解释有三:一为恶也,害也;二为痛也。苦也;三为物之能害人者。笔者仅就温病学中“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浅谈药引子     
中医临证处方之后,每每涉及到药引子一事。清·张睿曾有过《药引论》,令人问津甚少。《辞源》云:“中医开完处方,末尾加一两味药作为药引,又叫引子。”“药引子”品名繁杂,但用时仅一二味而已,不外是与主方同气相求,增强药效,可谓“使”中之“使”。尤在泾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可见其功用。应用类别《药引论》说:“古人用汤,必须置引”,虽然不至于如此,但临床沿用已久却是客观存在的。论其应用之详,如《串雅内  相似文献   

12.
朱杰 《中医药通报》2007,6(5):23-23
赵海仙,原名履鳌(1829--1904),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兴化名医.为苏北地区医学流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辨证匠心独运,判断如神;用药别出心裁,崇尚轻灵。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为医?”著有《霍乱辨证》、《寿石轩医案》等,秦伯未编纂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收录有67则之多,流传许多妇孺皆知的故事,是民间崇敬的“医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六版惬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慨之益,而望嘉教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毅,格也。从木,放声。”(汉语大字典》:“毅,木名。又称‘格’,即构树。”知“毅”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素我于阜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毅”为“毁”之误。教材中《养生论)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秘中散集),参校的是(昭明文选)。查《文选为974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尤刻本,亦作“毅”。注云:“(国语),子鱼谓秦伯日:能使成靠教,君之力也。”原文并注皆作“毅”。然而,遍查《辞源》、《汉…  相似文献   

14.
近读刘渡舟教授所编《伤寒论诠解》对桂枝汤方下“微似有汗”之“似”释为“嗣”的假借,认为有欠妥贴。查《辞源》对“似”之解凡五,如“以似以续”“似续妣祖”“是以似之”等“似”字,就为假借的“嗣”解,此“似”始有继承和持续之义。《诠解》误将“微似有汗”的(...  相似文献   

15.
读《柳宝诒医案》所想到的读《柳宝治医案》,受益匪浅。柳氏作为晚清名医,其辨证细致准确,立法处方有理有据,使笔者深受启迪。兹举1例。“平,向患经行之前,两乳核痛,已属肝气不和之病;此次院腹撑胀块痛,经行后少腹板滞,酸痛愈剧,营络瘀阻,恐其郁久暴崩,拟与...  相似文献   

16.
张聿青(1843—1905),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一代名医。毕生忙于诊务,著作阙如。传世者,惟门人所辑《张聿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一书。笔者藏有张氏未刻之医案二册,约录500案。张氏覃思博稽,斟酌诸家之说,论病处方,变化万端,临床造诣颇深,世称“张氏医法”。临床所用剂型,除汤剂外,膏、丸、散并备。《医案》有膏方、丸方各一卷,惟散剂——张氏称  相似文献   

17.
试论医案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案者 ,医者治病成败之案例也。正如《重订名医类案》叙云 :“《内经》以五运六气、三部九候原人生之疾病 ,诊有一定之法 ,刺有一定之针 ,此所谓案也”。医之有案久矣 ,太史公有淳于意之传记 ,即淳于意之医案也 ;陈寿有华佗之传记 ,即华佗之医案也。医之有案 ,实权舆于《左传》、太史公 ;至丹溪始有专书 ;喻嘉言著《寓意草》,实为最早之医案专著也。清代以后 ,医案专著如繁花簇锦 ,竞相开放 ,如《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谢映庐医案》,至近代《丁甘仁医案》、《黄文东医案》、《蒲辅周医案》等等 ,均对后世临床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建立“《吴鞠通医案》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吴鞠通医案》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其在处方用药方面,灵活不拘,巧妙配伍颇具特点。如对郁金的使用,经与不同药物配伍,可广泛运用于外感、内伤、妇人等诸多病证之中,对历代应用郁金的经验进行了补充。现将他运用郁金的经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新安医家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归纳辨证论治特色,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十四五”教材《中医内科学》不寐病的病证标准,将《临证指南医案》《吴氏医验录全集》《程门雪医案》《杏轩医案》《名医类案》《孙文垣医案》《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八部新安医籍中符合标准的纳入研究范围,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频次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166首处方共涉及中药222味,累计用药2030频次,高频中药以安神药、补虚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当最小支持度为10.3%,最小置信度为80.0%,得到二项关联组合46项,当最小支持度为20.6%,最小置信度为90%,得到三项关联组合29项;复杂网络核心处方为茯神、远志、酸枣仁、龙骨、夜交藤、牡蛎、珍珠母、磁石;系统聚类得到石决明、天麻、钩藤、牡丹皮、夏枯草、刺蒺藜等13组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结论:新安医家认为不寐与心肝脾关系密切,治疗上多以养心安神、...  相似文献   

20.
江苏名医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著的《温病条辨》被称为是“治温之津梁”,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温病条辨》中的方剂有许多来自张仲景《伤寒论》和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也有不少是吴氏的自创。这些方剂体现了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的学术思想,也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不仅广泛用于外感温热病的治疗,也大量用于内科杂病和其他临床各科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