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讨论了用硅橡胶记录咬合接触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来定量测量咬合特性过程中图象灰度值与硅橡胶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影响测量结果的系统误差进行了校正。实验表明,定标曲线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咬合接触点测量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学研究中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测量技术对路接触硅胶记录模型进行准确定量的分析测量,是获取接触数据的有效方法.本文阐述了接触图像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在接触测量分析中易被忽视的但值得注意的误差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刘继光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4,21(3):129-132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研究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开发、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对该方法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掌握该手段,必将促进He学、牙体牙周病学、修复学及正畸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口义齿咬合接触的三维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三维数字化方法对咬合接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方法应用非接触式激光三维扫描和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三维扫描和重建10副全口义齿人工牙面以及正中时咬合状态的基础上,测定咬合接触的数目和部位,并与T-Scan咬合仪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⑴咬合接触参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咬合接触区域主要集中在磨牙和前磨牙区;⑵应用激光扫描系统测量和T-Scan系统测量的咬合接触部位和数目比较,P>0.05,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将激光扫描技术引入全口义齿咬合接触研究领域,通过测量全口义齿咬合接触部位和数目,并与T-Scan系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进行咬合检测的可靠性,为今后咬合接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在咀嚼运动中牙齿咬合接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半可调式(牙合)架,以杏仁及小枣做试物,对10名壮年男女做了咀嚼功能试验,以验证在咀嚼运动中上下牙齿发生滑动接触的幅度及咬合平衡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上下中切牙区牙齿滑动接触的幅度在工作侧杏仁与小枣者分别为1.93±0.65mm及2.73±0.52mm,在非工作侧为1.73±0.65mm与1.73±0.71mm,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工作侧与非工作侧,不论男女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尖牙及后牙间的滑动接触幅度由前向后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7.
刘继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4,(3)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研究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开发、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对该方法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掌握该手段,必将促进(牙合)学、牙体牙周病学、修复学及正畸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he架是模拟下颌运动和咬合接触的工具,真实地反映口内咬合的实际情况,是学者们努力的目标。本项研究以患者口内咬合记录为标准,探讨采用特殊he叉转移法与采用ARCUS EWL面弓(KaVo公司,德国)转移法转移颌位关系所导致的he架非正中咬合误差的大小,为前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不同He力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He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He青年人轻度He力、中等He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He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He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He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μm以下。结论:He增大,接触数目增多,He 相似文献
10.
正常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采集35名正常受试者牙尖交错位硅橡胶记录,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量.结果75.0%的前牙有80μm间距离,仅3.3%的前牙接触.后牙区接触数为71.4±7.4,磨牙区占70%以上,以第一磨牙最多.接触人群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其中仅4人一侧接触数目超过总数60%.86.1%的后牙接触为稳定型,9.6%为不稳定型,4.3%没有接触(均为前磨牙).结论前牙不接触,有利于前牙免受移位性冲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别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下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取18-28岁安氏I类个别正常牙合均角女性64例,测量Spee曲线深度、牙尖交错位下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e曲线深度、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在正常牙合左右两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Spee曲线深度组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着Spee曲线深度增加,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呈递增趋势。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个别正常牙合左右侧咬合基本平衡;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和比较正常人群与TMD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接触情况及牙弓宽度情况,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个临床病例分为2组,A组TMD患者50例,B组正常人群(对照组)70例,通过对2组人群的咬合接触情况、牙弓宽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牙尖交错位时,TMD患者的无咬合接触牙齿数高于正常人群;牙弓宽度较正常人群窄(P﹤0.05)。结论:TMD发病与咬合接触少,牙弓宽度窄这2个解剖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深覆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异常表现。方法采集24名深覆患者牙尖交错位的硅橡胶记录,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深覆单颌咬合接触数目为22.1±9.4,明显低于正常。前牙区75.0%的人有咬合接触,接触数目及频率明显增加。后牙区接触数目明显减少,咬合接触类型与正常有明显差异,不稳定的接触增多。结论深覆咬合接触与正常明显差异,的稳定性不良。深覆易致颅颌功能紊乱可能与其异常的咬合接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 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 青年人轻度 力、中等 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 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 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 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μm以下。结论: 力增大,接触数目增多, 的稳定性增加。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定量分析时,应采用中等 力下咬合接触记录模型,以20μm颌间距离作为接触标准。 相似文献
15.
咬俣接触点测量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e研究中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和测量技术对Ye接触硅胶记录模型进行准确定量的分析测量,是获取Ye接触数据的有效方法。本文阐述了Ye接触图像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在Ye接触测量分析中易被忽视的但值得注意的误差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 :采集 35名正常牙合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牙合记录 ,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肌接触位 33人前牙无接触 ,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 16 .6± 7.2 ,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 5 0 %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 ,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 ,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 2 .7± 0 .8,接触点数目单颌 8.0± 2 .3,前牙无接触 ,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 40 %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 ,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 :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合记录 ,经计算机图像分析 ,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正常He肌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咬合接触的基本规律。方法采集35名正常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的硅橡胶记录,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肌接触位33人前牙无接触,单颌后牙区接触数为16.6±7.2,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肌接触位咬合接触均在牙尖交错位重复出现。接触频率超过50%的部位位于上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远中斜面,下颌磨牙颊尖和舌尖的近中斜面。下颌后退接触位所有受试者均为双侧接触,有接触的牙齿数目单颌单侧2.7士0.8,接触点数目单颌8.0±2.3,前牙无接触,接触数目及比率从第二磨牙到第一前磨牙依次减少。接触频率超过40%以上的斜面上颌为前磨牙舌尖、磨牙远中舌尖及第二磨牙近舌尖的近中颊斜面,下颌为前磨牙及第二磨牙颊尖的远中舌斜面。结论以硅橡胶为记录材料准确采集到肌接触位及下颌后退接触位记录,经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出其咬合接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Edgewise技术中打开咬合的方法和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固定矫治器技术治疗Ⅱ类前牙深覆(牙合)患者,首先应排齐前牙及改正不协调的牙弓曲线,如过度的下颌 Spee 曲线及上颌的反补偿曲线等。但在临床中要改正牙弓曲线打开咬合,初学者常感十分棘手。为此,笔者将近年来我科在临床中使用 Edgewise 技术常用的几种打开咬合的方法,临床经验以及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咬合改变导致小鼠焦虑情绪后全脑神经元激活情况,并与束缚应激中全脑神经元激活情况进行比较,以探索咬合改变致小鼠焦虑情绪的神经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进行实验,咬合升高后第7、8天分别进行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测试检测动物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在咬合升高、束缚刺激后2 h全脑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咬合升高后1周小鼠焦虑样行为显著增加(P<0.05),咬合升高或束缚刺激2 h后全脑部分神经元激活,其中屏状核、伏隔核、外侧隔核、下丘脑室旁核、孤束核中表达cfos蛋白的神经元数目在两种刺激中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咬合改变与束缚刺激后小鼠全脑激活神经元存在差异,但在屏状核、伏隔核、外侧隔核、下丘脑室旁核、孤束核中共同激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