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与治疗:(附6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症状可望改善。但本病误诊率很高,国内统计最长误诊达15年。我科自1985~1993年共诊治60例,早期误诊17例,误诊率为28.3%。 误诊病例:脑型误诊帕金森病,小舞蹈病,小脑性共济失调各2例。精神障碍型误诊精神分裂症5例,神经衰弱2例。肝型误诊肝硬化,肝炎各2例。 误诊原因分析:1.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一。陈氏报告HLD92例,锥体外系症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 Wilson' s disease,WD) ,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以致铜在肝脏、大脑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多数HLD患者以肝病和神经...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以致铜在肝脏、大脑及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多数HLD患者以肝病和神经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4.
5.
6.
肝豆状核变性11例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Ivilson's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铜代谢障碍并在体内蓄积是该病基本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各异,早期易误诊。我院自1984~199612年间,共收治肝豆状核变性病人11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例中男7例,女4例,男:女=1.8:1。初诊年龄5~13岁,其中10~13岁9例。自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4年,最短2周,以数月至1年为多见。家族史中,父母近亲婚配2例,亲属中患同种疾病者2例。 临床表现:以肝病为首发症状7例。11例中黄疸4例,纳差伴恶心呕吐4例,腹痛3例,颈静脉曲张2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精神障碍5例报告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730050)李超解放军常州第102医院庄晋瑛,汪广剑浙江省丽水地区第二医院杜钦成,张雪芳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氏病,临床上并不罕见,因常伴发育精神症状,而易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疾病。本文报告5...  相似文献   

8.
9.
肝豆状核变性30例误诊分析李立芳,张东君,李素滨我科自1980年至1994年确诊肝豆状核变性(HLD)96例,其中早期误诊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女各15例。发病年龄4~42岁,其中20岁以下者19例,肝病史3例,同胞兄妹共患2例,余...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24岁。因情绪不稳、言行紊乱、失眠20d来院就诊。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情绪不稳,经常无故哭泣,烦躁易怒,有时打人,乱摔东西。行为怪异,双手不自主抖动,经常发呆、自言自语,有时无故发笑。夜问睡眠差。生活懒散,个人卫生需人提醒。有时感心慌不适。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发病年龄6 ~ 46岁,平均年龄15.7岁.37例患者中脑型22例,内脏型8例,混合型6例,骨-肌型1例.首发症状为神经精神异常者25例,肝肾损害11例,其他2例.K-F环阳性36例,血清铜及铜蓝蛋白均降低,尿铜增加,尿隐血和(或)尿蛋白阳性12例.B超检查37例为肝损图像,其中有肝硬化脾肿大20例.头颅CT显示双侧尾状核、豆状核低密度灶31例,CT阴性6例中有3例MRI阳性.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发病,以神经精神及肝肾损害表现为主,B超肝脾检查及头颅CT阳性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科收住一些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其中10例最初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将10例病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6例,女4例;年龄10岁一四岁,诊断为肝硬化并腹水6例,精神分裂症1例,风湿性关节炎并肾炎1例,脑震荡后遗症1例,多发性硬化1例。误诊时间:2月以内3例,1年一2年7例,均无典型家庭遗传病史。12临床表现6例以肝硬化发病的患者,4例无肝炎病史,以腹胀、纳差、黄染腹水起病。2例有“肝炎”病史,继之发展为肝硬化cl例表现为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临 床 资 料一般资料 :40例中 ,男 2 3例 ,女 17例。发病年龄 4~ 42岁 ,其中 2 0岁以下者 2 4例 ,以上 16例。肝病史 4例。同胞兄妹共患 2例 ,余无阳性家族史。角膜 K- F环阳性 36例。血清铜蓝蛋白均小于 2 0 0 mg/ L,平均 2 9.5± 16 .0 mg/ L。 2 4小时尿铜均大于 10 0μg平均 16 4.2± 38.3μg/ 2 4h。首发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 2 1例 ,其中头外伤后发病 2例 ;精神症状或 /和智能障碍 15例 ,肝病症状 2例 ,贫血 ,浮肿各1例。临床类型与误诊情况 :舞蹈一手足徐动症型 :误诊小舞蹈病 9例 ,抽动症和小脑病变各 1例 ;假性硬化型 :误诊帕…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11例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肝豆状核变性607例住院患者中11例死亡者进行了分析,提示少儿起病者病死率高于青壮年,以肝害为突出表现的内脏型与脑内脏型预后明显不如脑型患者;其死因前者以肝功能衰竭与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后者多因继发感染等致死。  相似文献   

15.
1病例 患儿男,13岁.因缓起夜间睡眠差、心情烦躁6个月,言语欠清晰、偶流口水4个月入院.患儿自6个月前起难以入睡,心情紧张,无故发脾气.诊断儿童情绪障碍,给予帕罗西汀及小剂量舒必利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与锥体束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锥体束损害,作者对确诊的20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锥体束受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82例(41%)患者具有锥体束征,与无锥体束征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比较,具有锥体束征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无锥体束征组,锥体束损害与肝豆状核变性病程无关,但与临床类型明显相关,尤以脑—内脏型及肝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易出现锥体束征,驱铜治疗后,约半数患者锥体束征消失。作者认为,如同锥体外系受损一样,肝豆状核变性也可以出现锥体束征损害。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44例CT扫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39例脑型及5例肝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CT扫描所见。此44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均经典型锥体外系征、K-F角膜色素环及(或)生化检查确诊。CT均有异常改变,但使用对比剂前后无变化。常见的CT异常为脑室扩大(64%),特征性基底节区域密度降低(55%),大脑皮质萎缩(52%),脑干萎缩(16%),和基底节钙化(9%)。受检病人几乎都伴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其他CT异常,这些CT异常大都与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18.
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脑电图(EEG)、颅脑CT、颅脑磁共振(MRI)和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尿铜及肝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EG的异常率略高于CT、MRI、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的异常率,但无显著性差异;EEG的异常率显著低于尿酮的异常率和显著高于SGPT的异常率,其间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HLD患者的EEG异常不但直接反映大脑功能状况,而且还可间接地反映患者体内  相似文献   

19.
韦强 《上海精神医学》2003,15(4):205-206
目的 了解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 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误诊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例 ,躁狂症 1例 ,肝硬化及消化道出血 2例 ,风湿性关节炎 3例 ,急性肾炎 1例 ,帕金森病 5例。结论 本病症状复杂多样 ,需全面收集病史、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 ,注意将本病与精神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症状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与CT分析乔学壮孙旭文杜晓霞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可分为症状前期、脑、肝病3型。现将我们8年间收治的20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与脑CT所见报道如下。资料: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0~4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