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类固醇治疗及预后焉传祝综述李大年审校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是指排除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已知病原体感染后的一组原因未明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肌痛。当有皮肤损害时即为DM。PM/DM有时...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组织病理定量研究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1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肌活检标本的7种病理改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DM组束周萎缩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PM组和重迭综合征组(IM ̄+),其它6种病理改变各组间有很大程度的重迭。11例PM/DM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肌纤维的改变为非特异性。毛细血管损伤仅见于DM组和IM ̄+组.。本研究提示:(1)束周萎缩足DM较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2)毛细血管损伤可能为电镜下区别PM和DM的参考依据。此外,本文还对束周萎缩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包涵体肌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涵体肌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段宏伟郭玉璞包涵体肌炎(IBM)属于特发性炎性肌病(IIM)范畴,在IIM中以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IBM最为常见。关于前两组肌病,国内外研究报道颇多,并为临床医师熟知。而IBM目前正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其临床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I,Ⅱ类抗原(HLA-I,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 HLA-1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组织病理定量研究和超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1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活检标本的7种病理改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DM组束周萎缩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PM组和重迭综合征组,其它6种病理改变各组间有很大程度的重迭,11例PMKM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肌纤维的改变为非特异性。毛细血管损伤仅见于DM组和IM^+组,本研究提示(1)束周萎缩是DM较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2)毛细血管损伤可能为电镜下区别PM和KM的参考依据,此外,本文还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Ⅰ、Ⅱ类抗原(HLA-Ⅰ、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HLA-Ⅰ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上。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LA-Ⅰ、HLA-Ⅱ类分子在PM和D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肌病与其它神经肌病破碎红纤维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破碎红纤维(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价值,对线粒体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和脊髓性肌萎缩(SMA)3组病人RRFs的形态特点和出现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3组病人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总RRFs出现频率线粒体肌病组3.0%~15.2%,PM/DM组5.2%~11.1%,SMA组4.5%~49%。线粒体肌病组以典型RRFs为主,PM/DM组以均匀红染纤维为主,SMA组以红边纤维为主。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线粒体肌病组线粒体形态改变、嵴排列异常及嵴内包涵体多见,受累线粒体较多。PM/DM组和SMA组线粒体主要改变是数量增多,形态变小,而外形改变和嵴排列异常少见。未见嵴内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提示RRFs及出现频率不能作为诊断线粒体肌病的形态学标准,典型RRFs对线粒体肌病的诊断较有价值。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的不同特点有助于线粒体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肌炎 (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ies,IIM )是一类原因不明的以获得性肌无力为特征的慢性肌肉组织炎症性疾病。其中多发性肌炎 (polymyosi tis,PM )、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DM )和包涵体肌炎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制作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利用家兔骨骼肌匀浆加佛氏佐剂多次免疫豚鼠制成实验性肌炎模型,观察其在肌酶、肌电图(EMG)、病理的改变。并与人类多发性肌炎(PM)作比较。结果 发现其与人类多发性肌炎(PM)在肌酶、肌电图(EMG)、病理上的改变有相似之处。结论 提示其可作为研究人类PM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人类肌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67年Chou报道 1例“粘液病毒样结构慢性多发性肌炎”的 66岁男性患者 ,随后Sato、Chou等和Carpenter等报道 1例 ,1 971年Yunis和Samaha报道 1例 2 6岁女性患者 ,光镜下可见细胞核、细胞质包涵体 ,电镜下可见微丝。首先提出包涵体肌炎 (inclusionbodymyositis,IBM)这一概念[1 ,2 ] 。 1 978年Carpenter等[2 ] 提出与多发性肌炎 (PM)、皮肌炎 (DM)的鉴别要点 ,认为IBM主要累及远端肌肉 ,并发胶原血管病及恶性肿瘤罕见 ,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组织学可见线状空泡、…  相似文献   

11.
(1)目的:突发性多发性肌炎(IPM)、皮肌炎(DM)和包含体肌炎(IBM)在形态学上定义明确,但仅有间质性肌炎的诊断标准不够明确。为了确定IBM形态学上的特征,作者用光镜试图探索肌纤维束周Leu19抗原表达对IBM的诊断意义。(2)方法:15例无肌无力的正常对照,12例IPM,14例DM,26例IBM,8例坏死性血管炎(NV),15例神经性肌萎缩(NM),作肌肉活检。除作常规光镜检查外,还作免疫组化研究,用小鼠抗Leu19、Leu2a、CD4、CD16、CD22、CD68、C5b-9单克隆抗体作一抗,再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显色。(3)结果:肌纤维束周Leu19抗原表达阳性率:IBD、DM和NV依次为85%、100%和100%,而正常对照、NM均为0%。(4)结论:在其它方面正常而有肌纤维束周Leu19抗原表达是IBM的病理学特征,所以可能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炎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肌病是一类由免疫介导或直接由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骨骼肌的炎性病变。广义而言,它包括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包涵体肌炎(IBM)、嗜酸性筋膜炎、局灶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感染性肌病,其中感染性肌病又可分为病毒性肌炎、寄生虫性肌炎、细菌性肌炎、真菌性肌炎和支原体肌炎等;而从狭义上来讲,炎性肌病仅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无肌病性皮肌炎和散发性包涵体肌炎。除了包涵体肌炎外,其他炎性肌病均为可治愈性或可控制性疾病,因此对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炎性肌病并非l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不典型的情况下漏诊或误诊时有发生。因此,笔结合自己的l临床体会.就炎性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总结概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研究证实,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出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Jo-1)抗体等多种“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发现抗体阳性病人常伴发间质性肺病(ILD),关节炎和Raynaud现象等合并症,并称之为“抗Jo-1综合征”或“抗合成酶综合征”[1,2]。本文应用免疫印迹技术(IBT)检测52例经临床、肌电图、肌活检和血清酶学确诊的PM和DM病人血清可提取性核抗原(ENA多肽)抗体,着重分析Jo-1抗体阳性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症,并对本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初步探讨。资  料临床资料 PM22例,男5例、女17例,年…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多发性肌炎(idiopathic polymyositis,IP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侵犯骨骼肌的结缔组织疾病,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为骨骼肌细胞坏死及间质内炎性细胞灶性浸润,可合并有肌纤维再生。该病在儿童中并不少见,有时与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不易鉴别,尤其是在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中,有必要正确识别两者。因为前者可治,后者难治。我们结合3个病例,探讨儿童多发性肌炎诊治中的若干体会。1 资料…  相似文献   

15.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研究焉传祝吴金玲综述李大年审校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预后很差的遗传性肌病,治疗十分困难。70年代初,皮质类固醇激素开始被用于DMD的治疗,但其疗效报告不一致。近几年来更多的研究认为类固醇确实...  相似文献   

16.
炎性肌病是一组以肢体近端肌肉无力和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改变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以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为代表,表现为对称性肢带肌、颈肌及咽肌无力,常累及多脏器,可伴发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目前以炎性肌病作为这一类疾病的总称,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只是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中的亚型(表1)。某些自身抗体与特发性炎性肌病的部分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在其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意义,笔拟就各种不同免疫学指标在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诊断和分类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肌炎15例临床与肌肉病理孙东华,高凤琴,李维起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累及骨骼肌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诊断标准是:(1)近端肌肉无力伴肌痛或萎缩。(2)肌纤维灶性坏死、再生和单核细胞浸润。(3)血清酶谱CPK升高。(4)肌电图有多灶性肌原性改变。病...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一般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患,其主要根据是:在临床上多伴有胶原病,类固醇疗法有效,用患者淋巴球产生的淋巴毒素培养的肌纤维受到破坏,以肌肉或肌束膜等作为抗原能够产生过敏性肌炎等。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近年来国内报告渐多,但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者未见单独报告。我院曾收治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共47例(多发性肌炎16例,皮肌炎31例),其中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者14例(多发性肌炎3例,皮肌炎11例)死亡5例,尸检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程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程演变规律,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62 例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程演变、临床病理和治疗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在半年内发展至高峰者,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颈肌无力和吞咽困难常见,病理以急性炎症改变突出,及时治疗疗效好;而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半年以上仍在进展者,以肢体肌无力多见,病理以间质改变更突出,预后较差,易迁延。结论 我们认为,病情在半年以内达高峰者可称为急性或亚急性单纯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病情超过半年仍在进展者可称为慢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