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种球蛋白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相关的复发性多形红斑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9岁。口唇反复糜烂、渗出15个月,全身反复红斑8个月。皮肤科查体:口唇糜烂,背部、四肢散在暗红色斑片,局部周边可见松弛水疱。病理检查符合多形红斑,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滴度444.72 RU/mL。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关多形红斑,给予伐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阿达木单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2周后皮损消退,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滴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多形红斑的病因已涉及免疫的发病机理.本文用Raji细胞放射免疫法检测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后发生多形红斑患者血清中的HSV抗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实验室检查在重症多形红斑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重症多形红斑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Ig M进行实验室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根据检验数据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 26例重症多形红斑患者中血WBC升高11例;尿PRI定性阳性9例、血尿7例;ALT升高12例、AST升高14例、二者均升高9例;乳酸脱氢酶升高3例;尿素氮升高1例;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Ig M阳性1例。经过针对性治疗,实验室检查结果,除Ig M阳性1例未恢复外,余项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认识重症多形红斑的实验室检查,对降低疾病风险、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形性红斑有多种病因,但已证明的一个促发因素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形性红斑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临床、免疫和病理方面研究和间接证明。近年来,角多聚酶链反应在多形性红斑皮损中发现单纯疱疹病毒的DNA,这说明单纯疱疹病毒可能是多形性红斑的促发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疱疹相关的多形性红斑是机体对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正> 现已知多形红斑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多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诱发,依据是从多形红斑皮损中可检测到病毒DNA,而能见到临床上的演变过程者极少。我们最近见到一例患者从成人型水痘向多形红斑演变的临床全过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1岁,无明显诱因而全身突发大量水疱伴高热4天。于1994年7月31日就诊。体检见患者躯干、四肢大量绿豆到蚕豆大的疱疹及紧张性水疱,中央有脐凹,部分水疱糜烂,部分水疱结痂,下肢尚有少量血疱,皮损群集,两侧弥漫分布。口腔粘膜亦见水疱。体温达39.2℃,未见明显内脏损害表现。诊断为成人型水痘。  相似文献   

6.
阿昔洛韦治疗多形红斑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阿昔洛韦口服0.2g,每日5次治疗了21例多形红斑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痊愈时间明显缩短。此结果说明阿昔洛韦是治疗多形红斑的有效药物,并提示多形红斑的发生可能与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多形红斑病因不明。不少因素可诱发。最为人所知的,为在出疹前先发生单纯疱疹的感染。有报导在单纯疱疹发作后5~14天出现多形红斑。在多形红斑中可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复发性单纯疱疹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常见又难治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出了多种疗法。DoRoeth(1963)用0.50%硫酸锌治疗疱疹性角膜炎成功。Merch Index(1968)推荐用0.2~1%硫酸锌局部治疗皮肤上单纯疱疹。但浓度太大会引起刺激、干燥和催吐反应。本文作者改用低浓度的办法来避免,并在临床上应用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多形性红斑有多种病因,但已证明的一个促发因素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形性红斑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临床、免疫和病理方面研究和间接证明。近年来,用多聚酶链反应在多形性红斑皮损中发现单纯疱疹病毒的DNA,这说明单纯疱疹病毒可能是多形性红斑的促发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疱疹相关的多形性红斑是机体对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多形红斑(EM)是宿主对多种抗原刺激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一些药物及许多感染因子如单纯疱疹病毒(HSV)与其发病有关.复发性EM可能是EM的一种独特亚型,因其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此种相关性在临床上已被证实.1985年Leigh等发现65%的复发性EM患者有唇疱疹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红斑-水肿期疱疹病毒感染的共聚焦显微镜(RCM)影像学特征。方法研究组14例诊断为红斑-水肿期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其中单纯疱疹5例、带状疱疹4例、水痘2例、Kaposi水痘样疹3例及对照组5例湿疹患者均行RCM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并将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疱疹病毒感染的红斑-水肿期皮损RCM图像特征:表皮内单房或多房小水疱,疱内有较大的、相对高折光的圆盘细胞及细胞间的丝状连接,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湿疹患者表皮内可见多房性水疱,疱内无盘状细胞及细胞间的丝状连接,伴或不伴炎细胞。结论疱疹病毒感染红斑-水肿期的RCM影像特征与湿疹明显不同,应用RCM筛查有利于红斑-水肿期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儿男,出生时全身已有广泛的皮损,表现为红斑、瘀斑,水疱和血疱,水疱发生在红斑的基础上。血清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皮损活检后经电镜检查找到单纯疱疹病毒(HSV)颗粒、心脏B超检查示动脉导管未闭和卵圆孔未闭。经积极的抗感染和支持疗法治疗无效,患儿最终死于肺部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2.
多形红斑及结节性红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了探讨海普林在其外用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42例多形红斑和36例结节性红斑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典型的多形红斑(EM)是急性自限性疾病。其发病因素有多种,如感染、药物、射线和局部接触物等。单纯疱疹病毒(HSV)是其公认的致病因子。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可引起多形红斑样皮损。由于EBV是一种嗜淋巴性病毒,而EM病损内的浸润细胞又以T淋巴细胞为主,因此EBV可能在EM的发病机制方面起作用。台湾地区与EBV相关的鼻咽癌和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高,故作者采用聚合酶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综述了该方法在遗传学、病理学,尤其是感染性皮肤病中的作用,文中还叙述了某些类型的病毒感染与恶性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多形红斑、阿弗他口腔炎皮损中也存在单纯疱疹病毒,表明了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病毒的关系,最后作者介绍了PCR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多形红斑与单纯疱疹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形红斑(EM)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与EM发病密切相关[1-6]。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EM患者血清HSV特异性抗体;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M典型皮损活检组织中的HSVDNA;取疱液做HSV分离培养。旨在发现HSV与EM的关系,对EM的病因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形红斑皮损中单纯疱疹病毒的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例多形红斑石蜡组织切块中HSV-DNA,16例为阳性(69.56%),其中HSV-Ⅰ型13例(81.25%),HSV-Ⅱ型3例(18.75%)。对照组为银屑病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5例,扁平苔藓3例均为阴性。对于探讨HSV在多形红斑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细胞培养法及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分析检测了286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泌尿生殖道单纯疱疹病毒和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结果表明:Ⅱ型单纯疱疹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49.3%,但细胞培养阳性仅3例,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非淋菌性尿道炎患中高度流行,但仅少数可能为其致病因素,多数为非病因性的潜伏感染。  相似文献   

18.
<正> 作者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收集了12例热型多形红斑,并用中药(多形红斑热型方)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临床资料多形红斑12例,男性2例,女性10例: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继发性红皮病9例吕简承,王然广东省珠海市医疗中心皮肤科(邮政编码519000)9例原发病为脂溢性皮炎3例,泛发性湿疹2例,多形红斑1例,多形红斑型药疹1例,玫瑰糠疹及角层下脓疱病(病理证实)各1例。9例患者躯干及四肢大面积潮红、肿胀...  相似文献   

20.
频谱治疗仪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疗效观察朱小枫,王慧英,苏玮我们于1993年1月~3月应用频谱治疗仪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51例,并设对照组53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治疗组中30例进行了甲皱微循环检查,其中21例作了治疗前后微循环对照,对66例作了血冷球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