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2.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3.
「暑症是夏令的一种急性热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者,在天为报,在地为火。(济生方)时令小寒,大寒而人受之者为伤寒,时令小暑,大暑而人受之者即为伤暑。(医门法律)「冒暑、伤暑、中暑、中暍、中热等病名不同,实际只是一类,仅有轻重之别。」  相似文献   

4.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正常的暑热称为六气,若暑热太盛,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暑邪,是为六淫,为夏季重要的致病外因。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为阳邪。其致病可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暑邪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易升易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  相似文献   

6.
读者园地     
暑病杂谈暑病的病名甚繁,如中暍、暑温、伤暑、伏暑、暑厥、暑风、暑湿、疰夏、暑瘵、暑痨、暑秽、暑疟暑痫,暑泻、阴暑、阳暑,等等,可说是名目繁多。笔者以为病名虽多,若以病机归纳,不外乎是三者,即暑温、暑湿、伤暑感冒。至于其治法,张凤逵《伤暑全书》谓:“暑病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  相似文献   

7.
1病名及中西互参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为六淫之一,属温热或火热范畴。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统称暑病。包括暑温、暑湿、伏暑、冒暑、暑秽等病证。  相似文献   

8.
谈谈暑热症     
乃六气之一,因于暑致病的称为暑病。金、张元素将暑划分为阴、阳二证,厥后诸家又有阴暑、阳暑、中署、伤暑、冒暑、伏暑、暑温、暑风、暑瘵等等不同分类。这对辨别暑病轻、重、变、兼各证及在指导论治方面,应该说是一大发展,但是,也正因这样,反把暑病最基本的特性,混淆不清。我在这里想着重讨论一下暑的特性及其本证是什么?照我看,最能确切地反映暑的涵义及暑病的临床特征,应该是暑热症。  相似文献   

9.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罹患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的发病季节也有明确的界限,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临床所见,发病季节多在小暑至秋分,尤以大暑至处暑为最多。暑温的病因主要是暑邪为患。暑性炎热,暑温病多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燥、大便燥结、尿色赤黄、脉洪数、神昏谵语等症状,甚则热动生风而出现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10.
针刺急救暑痉症和暑厥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暑可分为轻症、重症和危症三种。根据病情,又有中暑轻症、暑血症、暑痉症和署厥症四种,后两种为危症。现就暑痉症及暑厥症的针刺急救方法介绍如下:1 暑痉症1.1 主证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12.
暑温证治     
前言暑温是发生在夏秋暑季的一种热病。清代吴鞠通说:“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病成。”“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因此,暑温病的成因是“热与湿搏”而热胜于湿所致,这点是必须首先加以明确的。现代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很多地方和暑温病相似。从季节上看,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临床辨治暑咳过用苦寒苦燥药致暑咳迁延不愈的现状,总结丁元庆教授辨治该病的经验。丁元庆认为暑咳初期在肺,暑热或暑湿犯肺,肺气壅遏不能宣降而致咳,失治误治或患者素体气阴亏虚,暑邪可循经伤脾胃气阴、灼肝肾阴精,演化为内伤咳嗽。临床可分暑咳在肺、在脾胃、在肝肾辨治,指出咳痰急迫量多,痰色虽为白色亦应辨为热证,治暑用药宜辛平、甘润、苦降,还可适时应用健脾养阴甘温药,着重论述其辨治暑咳时对清半夏、石膏、桑叶、白扁豆、熟地黄的独到认识,并举暑咳阴伤病案进一步论证其辨治暑咳迁延不愈的诊治特色。  相似文献   

14.
暑病     
暑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凡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统称为“暑病”,但狭义上一般多指暑温、中暑、感冒之类的病症,现代医学称为日射病,有明  相似文献   

15.
导师巴坤杰教授,精研方药,工于临床,早年受业新安名医方乾九,熟读《时病论》;从医50年来,于清凉涤暑法治疗时病高热有所发挥.兹据所授整理,陈述如下.1 清凉涤暑法概况清凉涤暑法为清·雷率创定,方见《时病论》卷三.雷丰,字少逸,为新安名医程芝田再传弟子.雷氏制方严谨,“所用诸药,全细心参究,不敢随意妄用以误人”.清凉涤暑法方药:滑石9g(水飞),生甘草2.4g,青蒿4.5g,白扁豆3g,连翘9g(去心),白茯苓9g,通草3g,加西瓜翠衣1片入煎.方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时病论》伤暑、冒暑、暑温、秋暑、暑泻、暑痢诸病中均见应用,且为治暑“通用之定法”.  相似文献   

16.
暑病为临床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尤其是我国南方夏季炎热,多湿气候持续时间长,更由于近几年空调器广泛普遍地使用,暑病的阴暑发生表现突出,故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治疗阴暑临床体会加以探讨。1病因病机暑病作为季节性疾病有其特点。《景岳全书·暑证》说:“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因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其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食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寒乍热,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  相似文献   

17.
正《素问·热论》道:"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为六淫邪气之一,是夏季的主气一,天气日渐炎热,很容易令人感受暑邪而生暑病。同时,夏日湿气重,故而暑病又多夹湿,常表现为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等症。仁丹正是针对这些夏季病症的一剂清暑开窍的良药。北京同仁堂所产仁丹,处方来源于北方  相似文献   

18.
暑温概述     
暑温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起病急骤,初起见症以气分热证为主,其病传变迅速,极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就其发病类型而言,属新感温病范畴。一、暑温源流古代无暑温之名,但有关暑病的记载甚多。《内经》中曾对暑病的成因、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有所记述,如《素问·热论篇》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即指出暑病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暑温     
暑的涵义暑为六淫之一,指夏令日光逼照之下的炎热之气而言,所谓"暑者炎热也".六淫中暑、燥、火属热,风、寒、湿属寒,暑从火中来,燥甚则化火,故暑、燥、火是热的不同程度而已;风乃寒之渐,湿甚则化寒,故风、寒、湿是寒的不同程度而已;可见六淫中不外乎寒、热二淫,而其中暑属热,暑的本性与火是相同的,惟其热的程度尚不及火而已.  相似文献   

20.
1 暑邪致病特征 暑为夏季主气.如<素问.热论>云:"后夏之日为病暑."也就是说,非常炎热的天气,使人易犯暑热之病.暑邪犯病,其特点有四:一、暑乃阳邪,其性炎热:凡暑邪致病,则以高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等热盛诸症为特征;二、暑性升散,耗津泄气:暑为阳邪,其性既升又散,若侵犯人体,内则直耗津液而渴饮,外则腠理大开,津自外流而多汗,汗多伤津,气随津散,形成津气两伤之特点,津伤则口渴而多饮,小便短少,气耗则气短而神疲乏力;三、暑易夹湿,阻碍气机:故暑邪致病,易夹湿邪而共犯人体,暑湿阻遏气机,临床可见高热、渴饮、心烦之外,如阻遏脾胃气机,脾不升清,胃难降浊,就产生胸闷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倦,大便溏泄等症;四、暑邪为病,传变迅速,易扰心神:暑为高热,侵入人体,传变十分迅速,可直接传入心包,加上湿气困阻气机,使心脏鼓动无力,让全身气血运行受阻,临床可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呼吸很弱,嘴唇、四肢青紫,这就是暑瘟急重症的死厥症,也就是炎热之盛夏,人们常说的中暑急症.如急救不当,就会立死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