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院从1989~1994年收治39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复发病人,均可触及肿大甲状腺腺体,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116床资料本组39例,男11例,女28例。年龄22~52岁,其中25~45岁占90%,均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的病人。均可触及肿大甲状腺腺体。其中:右上极9例(占23%),左上极6例(占15.3%),锥状叶4例(占10%),右叶中下极2例(占5.l%),左叶中下极1例(占2.5%),双叶中下极17例(占43.8%),无峡部肿大。第一次术后半年复发23例,术后1年复发9例,术后2年以上复发7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首次行保守手术后交界性卵巢瘤(BOT)患的生育功能和疾病结局。方法:对在我院住院43例符合研究条件的BOT患行问卷调查。26例为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SBOT);17例为粘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MBOT);平均随访63mo。术后无肿瘤复发29例,肿瘤复发14例(11列死于肿瘤复发,1例死于其它疾病)。平均复发时间是术后39.3mo。卵巢肿瘤剥除术后肿瘤复发率58.3%(7/12),而卵巢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22.6%(7/31),两差异有显性(Fisher精确概率P=0.0351);但保守性手术后肿瘤复发死亡率并不高于根治手术(P=0.64)。术后24例有生育愿望的妇女,12例获得妊娠。结论:保守手术可作为BOT患的一种治愈选择;尽管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33%,14/43),尤其是行卵肿瘤剥除术的患,但肿瘤复发死亡率并未增加;术后有妊娠愿望能够再次妊娠并分娩正常后代。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本科行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46例(新辅助化疗组),与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86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为58.4%(27/46),TMN分期降期转好30例(64%);手术切除率85%(39/46),其中根治性手术26例(67%),姑息性手术13例(33%)。对照组手术切除率为78%(67/86),其中根治性手术39例(58%),姑息性手术28例(42%)。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于兴江  郭秀敏  江森 《新医学》2001,32(11):673-674
目的:研究首次行卵巢肿瘤剥除术后交界性卵巢肿瘤(BOT)患者的生育功能及其转归情况。方法:对43例符合研究条件的BOT患者行问卷调查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病人中,浆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SBOT)26例,黏液性交界性卵巢肿瘤(MBOT)17例,41例完成问卷调查,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术后无肿瘤复发29例,肿瘤复发14例(死亡2例)。中位复发时间是术后39.3个月。卵巢肿瘤剥除术后肿瘤复发率58%(7/12),而卵巢切除术(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率23%(7/31),两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51),但两者肿瘤复发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例有生育愿望的妇女,12例获得妊娠。结论:卵巢肿瘤剥除术保守手术可作为BOT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尽管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行卵巢肿瘤剥除术的病人,但肿瘤复发病死率并未增加;术后有妊娠愿望者有再次妊娠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胃癌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63例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为87.3%(55/63),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57.1%(36/6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11/63);随诊57例,1、3、5a生存率分别为70.2%、47.4%、35.1%。结论:积极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强术后管理,可以提高高龄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胃癌早期大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之后出现的症状也非特异性,故大部分胃癌确诊时已是进展期甚至晚期。目前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我国胃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率低(Ⅰ期仅占10%左右)、手术根治切除率低(50%-65%),及术后转移复发率高(约占50%)。进展期胃癌(Ⅲ期及以上)单根治性手术术后易复发,且术后化疗的作用有限,而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现将本院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应用XELOX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一组病例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56例老年胃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都 《临床医学》2004,24(8):15-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6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老年胃癌患者常有梗阻、出血,合并症多(64%),肿瘤切除率为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围手术期死亡率为5%。结论:手术切除是目前老年胃癌病人最好治疗方法,而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仍存争议。该院自1985年以来对经手术治疗的Ilg例ANP患者进行分析。将发病2周以内手术者定为早期手术,2周以后手术者为晚期手术。发现早期手术病例中术中病理所见多为局灶性坏死(占75.6%),术后并发症以循环及胰外脏器功能紊乱为主,术后死亡率达28.2%;而晚期手术者多系全胰坏死型(占53.7%),术后并发症以胰周局部脏器病变为主,死亡率降至12.3%。因此认为ANP应尽可能采用晚期手术。早期手术指征应为:①术前难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急腹症患者;②积极内科治疗后病情仍在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来源的转移性卵巢癌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3例胃肠道来源的转移性卵巢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病人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5.2岁,绝经前妇女43例,占81.13%;来源于胃癌者39例,占73.58%。首发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腹痛及下腹部包块;病理类型以印戒细胞癌为主者27例,占50.94%;侵及双侧卵巢者41例,占77.35%。手术治疗后辅以化疗病人的0.5、1.0、2.0年生存率高于术后非化疗病人,差异均有显著性(x^2=4.100,P〈0.05;P=0.002、0.000)。结论胃肠道来源的转移性卵巢癌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及积极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望改善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病理,提高早期胃癌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12月3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早期胃癌37例占同期360例胃癌手术的10.3%。病灶位于胃窦25例(67.6%),胃体5例(13.5%),胃角5例(13.5%),贲门2例(5.4%)。病灶42cm的21例(56.8%),病灶在2~4cm的10例(27.0%),病灶≥4cm的6例(16.2%)。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中,Ⅱ型24例(64.9%),Ⅲ型7例(18.9%),Ⅰ型6例(16.2%)。黏膜内癌21例(3例原位癌),黏膜下层癌16例。手术病例发现淋巴结转移9例(24.3%),其中黏膜下层癌转移率43.8%(7/16),而黏膜层9.5%(2/21)。37例术前均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33例(89.2%)。结论内镜检查已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同时加强专业人员对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的认识也同样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及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单侧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34.9%(15/43),双侧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25.6%(11/43),淋巴结总转移率60.5%(26/43);其中5例(11.6%)结外脂肪组织见癌侵犯;术后8例(18.6%)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5个月内均恢复;术后12例(27.9%)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1例(2.3%)发生永久性低钙血症;术后随访12~42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行甲状腺全切除+预防性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适应证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因素,以寻求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2年内复发占70%(56/80),局部胸壁复发占20.0%(16/80),腋淋巴结转移占15.0%(12/80),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占21.2%(17/80),远处转移占43.7%(35/80),单纯手术后复发占42.5%(34/80);分期中以Ⅱ、Ⅲ期居多,分别占55%(44/80)、27.5%(22/80)。【结论】 加强乳腺癌自查知识,提倡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腺癌手术宜规范化,高危人群实施术后放、化疗,提高综合治疗的规范性、合理性,建立随访制度,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椎体硬化成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介绍椎体硬化成型术(VP)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46例脊柱转移瘤病人行62次椎体硬化成型术,男33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2岁)。结果 脊柱转移瘤分形:中心型(病变位于椎体中心)占38.6%,单侧型(病变位于椎体一侧)占29.5%,弥漫型(椎体病变广泛)占31.9%。脊柱转移瘤分期:早期(病变局限于椎体内<1/4)占18.2%,晚期(破坏椎体>2/3而且形成肿块) 占20.5%,中期(介于早、中期之间)占61.3%。转移瘤止痛效果达93.5%。结论 椎体硬化成型术治疗椎体转移瘤可起到止痛和抗脊柱压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手术和术后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并总结体会。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82例早期大肠癌患者均行内镜下诊断分型和黏膜切除手术,术前先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对肿瘤直径小于20mm患者,行一次性黏膜切除术,切缘范围大于肿瘤边缘;对肿瘤直径大于20mm患者,行分次切除手术。术后患者按随机表法分组,研究组41例给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用药,对照组41例给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用药治疗。结果 82例早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率为82.9%(68/82),总有效切除率78.0%(64/82)。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2.1±23.2)min,切除肿瘤平均直径为(32.8±11.3)mm。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29.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大肠癌诊断十分重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切除率高,适用于临床,术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用药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肿块。彩超、CT和MRI的诊断率分别为76.9%,88.5%,94.7%。其中良性肿瘤9例,占34.6%,恶性肿瘤17例,占65.4%。肿瘤完整切除率73.1%。其中恶性肿瘤64.7%,良性肿瘤88.9%。术后良性肿瘤复发2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7例,3例行根治术,2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PRPT早期诊断困难。彩超、CT和MR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是否完整切除是治疗PR阿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PRT的预后与手术的彻底性和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原因,探讨预防复发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1997年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86例。结果 86例直肠癌Miles’术后13例发生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5.1%(13/86)。肿瘤距肛缘的位置小于5厘米为18%(18/45),6-7厘米为12%(5/41);复发部位,盆腔占46%(6/13),阴道后壁占23%(3/13),会阴部切口占23%(3/13),腹壁切口占8%(1/13);高分化腺癌为9.6%(7/73),低分化为40%(2/5),粘液腺癌为50%(4/18)。行Miles’术手术复发率17.6%(12/68),后盆清除术为5.6%(1/18),会阴部切口Ⅰ期缝合为24.3%(9/37),切口采用堵塞法为8%(4/49)。结论 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局部复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肿瘤生物学因素外,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侧方清除不彻底;②女性直肠癌术式选择不适当;③术中无瘤技术观念不强;④积极开展直肠癌科普宣传及普查工作,提高直肠癌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术前单疗程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术前单疗程化疗加外科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毒性反应.同时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病期、切除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166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术前化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前者进行术前化疗1个疗程,其中鳞癌44例以CAP方案,腺癌39例以FAD方案治疗,化疗结束10—14d后接受手术;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两组均在术后行4—6次化疗。结果 试验组化疗的有效率为56.7%(47/83),病期下调率36.1%(30/83)。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8%(77/83)、80.7%(67/83)和85.5%(71/83)、66.3%(55/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为P〈0.05)。术后1、2年生存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9%(78/83)、77.1%(64/83)、79.9%(58/83)和84.3%(70/83)、62.7%(52/83)。两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术前单疗程化疗安全、有效,能降低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尤其是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治疗体会,总结胃癌复发的诊治规律。方法选择胃癌复发病例62例,行手术切除或化疗。结果34例可手术切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1.2%和16.5%。治愈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42.3%和13.6%;姑息性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5%、22.8%和8.1%。28例化疗后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10例,进展(PD)3例,有效率为53.6%。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应该积极手术和化疗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93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相符性、治疗效果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CIN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采用LEEP对93例CIN患者进行治疗,对其疗效采取前瞻性分析及随访。结果:术后7—21d出血多于经量1倍以上、需回院止血治疗者占5、4%(5/93)。术前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者占37.6%(35/93);其中病理诊断级别下降者占20.4%(19/93);诊断级别上升者占14.0%(13/93);病理诊断浸润癌者占3.2%(3/93),作宫颈癌根治术;术后切缘阳性(即切缘仍见CIN病灶)2例,占2.2%(2/93)。术后半年复查无CIN者占97.8%(88/90),术后半年内复发CINⅡ 1例。93例患者中术前作HPV-DNA检测者61例,其阳性率为73.8%(45/61);对术前HPVDNA阳性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89.5%T降至正常。结论:LEEP治疗宫颈CIN安全有效,HPV-DNA检测由于其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高.在CIN的诊断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其定量的多少与CIN级别的高低不成正比,可用于术后疗效判定及作为随访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伤9例(75%),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撞击伤为主占83.3%。术前诊断率为33.3%(4/12),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单纯十二指肠损伤修补8例,空肠十二指肠Roux—en—Y吻合2例,空肠浆肌层覆盖术1例,Graham简化术1例。每例均行充分十二指肠减压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3/12),治愈率91.7%(11/12),死亡率8.3%(1/12)。结论 提高早期诊断率,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行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术后肠外营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