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年和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已有定论,但治疗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是否有益缺乏临床疗效判定。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选用已发表的有关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龄老年人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由Mulrow等对文献作系统回顾分析,一级治疗终点为致命性和非致命性脑卒中,二级治疗终点定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如心血管性死亡,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冠脉和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必衰。结果 874例治疗组中57例发生脑卒中,34例死亡。对照组796例中77例发生脑卒中,28例死亡。表明每年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比值联合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122例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老年NVAF患者, 依据中位数法将患者分为4组, 即Q1组(32例):低AST/ALT/低APTT;Q2组(27例):低AST/ALT/高APTT;Q3组(29例):高AST/ALT/低APTT;Q4组(34例):高AST/ALT/高APTT, 对4组患者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和安全性终点事件进行分析, 并对复合终点事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Q1~Q4组的有效性终点事件分别为0例(0)、1例(3.70%)、4例(13.79%)、5例(14.71%), 主要为心血管死亡;安全性终点事件分别为5例(15.62%)、2例(7.41%)、6例(20.69%)、5例(14.71%), 主要为非主要出血事件。与Q1组相比, 在纳入传统危险因素校正后Q4组的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增加(HR:3.851, 95%CI:1.167~12.704)。结论 AST/A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72例住院的ACS患者,于出现胸痛6 h内测定H-FABP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及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作为研究终点。结果:经过1年随访,共有47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脏性死亡6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9例,非致命性心力衰竭1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21例。心血管事件组H-FABP浓度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高(P<0.01);H-FABP浓度增高(>中位数12.5 μg/L)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36例 vs 11例,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浓度增高是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430,P<0.01;95% CI 2.587-11.398)。结论:H-FABP浓度增高的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H-FABP浓度增高可能是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和强化治疗的 3年远期预后 .方法 高血压病 10 0例分至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和强化治疗组各 5 0例 .强化组Ⅰ组 19例和Ⅱ组 3 1例 .结果 强化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等数值在治疗后 3年间降低 (p <0 .0 5 ) ;强化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压、心率、血肌酐等数值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终点事件发生率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各种降压药物在控制血压及减轻对靶器官远期损害方面均有一定益处 ,但强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规和强化治疗的3年远期预后. 方法高血压病100例分至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各50例.强化组Ⅰ组19例和Ⅱ组31例. 结果强化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等数值在治疗后3年间降低(p<0.05);强化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压、心率、血肌酐等数值低于对照组(p<0.01);终点事件发生率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各种降压药物在控制血压及减轻对靶器官远期损害方面均有一定益处,但强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与风险。方法 计算机网络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9年9月,提取文献数据、检验发表偏倚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能够降低多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R=0.93,95%CI:0.90~0.9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作为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主要降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并没有预防作用;口服阿司匹林组相较于安慰剂组增加了出血风险(RR=1.30,95%CI:1.20~1.40,P<0.001)。结论 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确实能够降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阿司匹林在发挥该作用的同时会诱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安体舒通、生脉在慢性肺心病合并右心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慢性肺心病合并右心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46~77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和利尿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卡托普利、安体舒通、生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QRS波时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95.0%%比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电图QRS时限为(0.09±0.03)s,常规治疗组为(0.18±0.0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安体舒通、生脉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右心衰患者临床效果确切,对患者心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学杂志》2016,(3):16-20
目的:前瞻性对照观测肢体缺血后处理(LI-postC)对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PCI)且存在轻-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Scr):123-442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eGFR):15-60ml/min/1.73m~2]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LI-postC组(n=50,造影后立即进行间歇性前臂LIpostC,4个循环)和对照组(n=50,不行LI-postC)。平行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24h、48h的Scr、eGFR、胱抑素C(CysC)、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酯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分析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及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LI-postC组术后24h及48hScr、CysC、NGAL低于对照组,eGFR高于对照组(术后24hScr和eGFR除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CIN患者共27例,LI-postC组8例(16.00%),对照组19例(38.00%),LI-post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20例,LI-postC组4例(8.00%)、对照组16例(32.00%),LI-post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I-postC可能减少轻-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5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1例症状性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6~73(57.00±9.87)岁。依据置入支架的类型将患者分为自膨式支架组16例和球扩式支架组15例。对患者进行5年以上随访,观察和记录终点事件:术后30 d内的终点事件包括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死亡,术后30 d~5年的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血管性死亡。结果 31例患者获随访1~77(62.7±15.5)个月,5年内发生终点事件4例(死亡3例):术后30 d内发生终点事件(出血性卒中)2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30 d~5年的终点事件2例。术后第1~5年每年累积发生终点事件分别为2、2、4、4、4例,其中第3年终点事件增加2例,分别为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出血性卒中1例(均死亡)。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患者各项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ICAS的围手术期及远期观察显示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陈浩 《医学信息》2002,15(7):465-46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死亡率 ,但是这种作用往往会被急性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药物剂量的大小所限制。此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 AMI后使用培哚普利和卡托普利血液动力学和患者耐受力的变化。随机选择 2 12例 AMI患者在起病后 72 h内 ,给予卡托普利 (n=10 2 )或培哚普利 (n=110 )治疗。卡托普利治疗的首次剂量为 6 .2 5 mg,然后第 1d给予 5 0 mg/ d,以后 10 0 mg/d。培哚普利的相应剂量为 2、 4和 8m g/ d。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达到目标剂量的人数、住院时及发病 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两组患者的临床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 A)、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MHD的203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无心血管事件组118例和心血管事件组8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etuin A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Fetuin A、RDW对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Logistics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无心血管事件组与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透析龄、透析脱水比、糖尿病患者比例及白蛋白(ALB)、尿素氮(BUN)、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心血管事件组高血压患者比例、血磷、血钙、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肌酐(sCr)、三酰甘油(TG)、C反应蛋白(CRP)、NT-proBNP水平、RDW值显著升高,血红蛋白(H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癸钠治疗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肝素治疗、B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C组患者给予磺达肝癸钠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9d和30d主要疗效终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主要出血和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结果 治疗9d时三组患者主要疗效终点无显著差异,治疗30d时C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治疗9d时三组患者主要出血和轻微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时B、C两组患者主要出血和轻微出血发生率均低于A组患者(P<0.01,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治疗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更佳且更为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34例ACS患者被随机分成氟伐他汀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检测ACS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IL-18、TNF-α、hs-CRP水平变化,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18、TNF-α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IL-18、TNF-α及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氟伐他汀干预组降低更明显(P<0.01);且随访期间发生死亡、心衰、心绞痛、心肌梗死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研究治疗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时,采用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形成血栓几率为18.33%(11/60),粥样斑块稳定率为83.33%(50/60),对照组患者形成血栓几率为31.67%(19/60),粥样斑块稳定率为68.33%(41/60),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影响重大,临床效果显著,在治疗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中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抗血小板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heart stem,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83例,根据院前急救中是否采取抗血小板措施分为对照组(40例)和抗血小板组(43例).对照组入院确诊后再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组于院前急救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 w后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 w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均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均降低,抗血小板组变化更明显(P<0.05);抗血小板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对AMI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可利于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2020年8月~2022年6月我院就诊的3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类型分成稳定性心绞痛(稳定)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组,各15例,均实施IVUS检查和支架介入术治疗,对比IVUS特征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并分析IVUS检查结果和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稳定组患者的外弹力膜面积(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area,EEM CSA)、斑块负荷、脂核尺寸、重构指数、破裂斑块、易损斑块均低于不稳定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稳定组中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inimal lumen cross-sectional area,MLA CSA)、纤维帽厚度和稳定斑块均明显高于不稳定组(P<0.05).稳定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两组冠心病患者IVUS检查均对不良心血管事件造成影响(P<0.05).结论:IVUS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2例,分为两组,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硝苯地平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80.56%,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原发性高血压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年内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氨氯地平片口服降血压,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50例患者有效例数为38例(76.00%);B组50例患者有效例数为48例(96.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并发症5例,头晕头痛1例,面色潮红1例,咳嗽2例,心悸1例.B组有并发症6例,头晕头痛1例,面色潮红1例,咳嗽3例,心悸1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永智 《医学信息》2018,(14):139-141
目的 观察黛力新治疗冠心病伴发心理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10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者心理情绪改善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常规组的65.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焦虑[(51.21±5.17)分vs(59.64±6.02)分]和抑郁评分[(48.25±4.14)分vs(54.36±5.36)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常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伴发心理疾病的患者给予黛力新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获取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对ACS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将于我院行PCI的202例ACS患者分为两组,一组行常规抗血小板双联药物治疗,一组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比较术后6个月内两组终点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