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迎山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6,(3)
本文以1984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年会资料为依据,主要对24年来颅内动脉瘤国际协作研究结果中有关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史(再出血的时间及发病率)作了总结,结果如下:首见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最高发病率是第一天,而不像过去人们所认为的第7天有一个出血高峰。也许这种早期的解释是由于过去人们对再出血和血管痉挛无法加以区别。第15天再出血的机会为30%。大约50%的病人在首次出血后40天至90天内情况稳定,大约3%的病人可持续稳定至15年。未破裂的动脉瘤有两种类型:一型是在某些其它疾病施行动脉造影时偶然发现;另一型见于合并1个动脉瘤破裂的多发性动脉瘤。两型的出血发病率为每年1%,这与不明原 相似文献
2.
胡常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2,(5)
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往往脊髓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出血才被发现。作者报告了38例15岁以前发病的脊髓动静脉畸形,32例呈急性发病。19例突然发生运动机能障碍,常为体力活动的结果。其症状可为短暂的,亦可于反复发作数次后变成持久的。19例中8例发生蛛网膜 相似文献
3.
文冬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7,(3)
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罕见,特别是儿童。本文首次报道一例新生儿SAVM。患儿女性,妊娠38周时,自然分娩失败而剖腹产。产前无特殊。妊娠16周时,超声波检查下肢能活动。出生时体重3.5公斤,Apgar 记分法在1、5、10分钟时分别得1、4、7分。下肢无自主活动,痛觉及膝反射消失,踝反射减弱。肛门括约肌松弛、尿液易压出。上肢正常,抓握、拥抱及吸吮反射正常。背部皮肤无斑块。入院检查,脑脊液黄变,但无红细胞。脊柱照片见上腰段椎弓根间距离增宽,甲泛影酰胺脊髓腔造影示T_(10)~L_2硬膜内有大肿块。生后第4天下肢轻瘫无改善,行椎板切除椎管内探查术发现硬膜鼓起,切开硬膜可见马尾和圆椎部位有一囊性病灶,圆椎被压扁,血管曲张明显。用针穿刺囊时,出血多。止血 相似文献
4.
母成贤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2,(4)
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发病率占脊髓肿瘤的3.3-11%或更高.虽然在AVM的病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可联合发生,但是非常少见.本文报导一例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经检查证实为脊髓AVM合并动脉瘤.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4岁,因间歇性复视,说话不清和走路不稳,继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而入院.检查:侧视时可见间歇性眼震,右肩无力,反射亢进,右侧伸性蹠反射(即病理征)感觉无异 相似文献
5.
刘树山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
作者5年内共行脊髓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切除术35例。本文总结本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讨论本病的分型和显微外科切除技术。由于本病缺乏独特的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其它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上最主要的方法是MRI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一般说来,硬脊膜和脊髓表面动静脉瘘可成功地完全切除,但团块型AVM的治疗却是一个复杂的外科问题。显微外科切除术的关键是良好显露,彻底止血和尽可能多处理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6.
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树山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1):9-11
作者5年内共行脊髓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切除术35例。本文总结本组病人的临床表现。讨论本病的分型和显微外科切除技术,由于本病缺乏独持的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其它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上最主要的方法是MRI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一般说来,硬脊膜和脊髓表面动静脉瘘可成功地完全切除.但凹块型AVM的治疗却是一个复杂的外科问题。显微外科切除术的关键是良好显露.彻底止血和尽可能多处理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7.
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告16例脊髓AVM的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干燥硬膜、Ivalon、IBCA或可脱性球囊。治疗结果:痊愈5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变化4例,加重1例,总有效率68.7%。治疗中特别强调脊髓选择性造影对栓塞的指导意义,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不同的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8.
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0例脊髓动静脉畸形(AVM)的MRI表现,其中7例经手术证实,畸形血管位于颈段1例,胸段1例,胸腰段8例。依畸形血管与脊髓关系不同分为单纯髓外型和髓内外混合型。髓外型2例,混合型8例。脊髓AVM在MRI SE序列上的典型表现为髓内或髓外硬膜下点状、条状或蚯蚓状无信号流空影像。结果表明,MRI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畸形血管,是诊断脊髓AVM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也是随访其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并发动脉瘤的特征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AVM并发动脉瘤病人的病例资料。术前均行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动脉瘤的大小、数量和与AVM的相关位置,并按Redetop分型指导治疗。结果本组采用联合治疗4例,单一治疗2例;均治愈。结论对AVM病人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筛查,可避免漏诊合并的动脉瘤。DSA可确诊此病。应根据不同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刘瑞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4,(2)
脊髓性肌阵挛是指受累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肌肉出现突然的、无意识障碍、脑电图正常的不自主运动.其原因包括:感染、髓内胶质瘤、硬脊膜外脊髓压迫症、外伤和变性疾病等.作者报告一例由脊髓动静脉畸形(AVM)所引起的肌阵挛.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7岁.三年前开始胸部和上腹部出现"颤抖样"不自主运动.最初,每周发作二次至三次.每次持续5~10秒钟.入院前半年,发作次数逐渐增加至每天100次.睡眠时亦可发生.精神紧张时加重.无不自主运动疾病的家族史.血压140/90mmHg.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胸部和上腹部可见节段性肌阵挛,呈无节律的类似"颤 相似文献
11.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三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 1 女 ,43岁。因头痛月余伴左眼睑下垂 2 0余天入院。患者曾在外院CT检查示左颞顶部动静脉畸形而行伽玛刀治疗 ,当术后患者出现头痛加重 ,再行MR检查示有大脑中动脉瘤 ,入院后DSA发现左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伴左顶颞动静脉畸形。经左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后 ,恢复良好 ,随访 1年左动眼神经麻痹已恢复正常 ,左顶动静脉畸形行伽玛刀治疗后 ,MRA所见动静脉畸形未完全闭塞。例 2 男 ,2 4岁。因头痛伴意识不清 3小时入院。入院时浅昏迷 ,左瞳孔 3mm ,右瞳孔 2mm ,右侧上下肢肌力Ⅳ度 ,左侧Ⅴ度 ,CT及DSA检查示左额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12.
陈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3):202
报道 例1:女,43岁,因头痛月余伴左眼睑下垂20余天入院。检查:神经系统除左第Ⅲ对颅神经受损外,余未见特殊,DSA检查发现左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伴左颞顶脑血管畸形,经左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左动眼神经麻痹已恢复正常,左颞顶AVM 2.2cm×2.3 cm,经γ-刀治疗,中心剂量23Gy,周边剂量13Gy,随访两年半复查MRA见AVM完全闭塞。例2:男,24岁,因头痛2天逐渐加剧伴意识不清3小时而入院。检查:浅昏迷,左瞳孔3mm,右瞳孔2mm,右侧上下肢体肌力IV级,左侧V级。…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与妊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AA)、动静脉畸形(AVM)破裂致颅内出血(ICH)是妊娠期少见的并发症,但其病死率、病残率均很高,本症所致的孕妇死亡数占所有孕妇死亡数的5%—12%.妊娠期母体血液动力学、性激素水平及凝血机能状态的变化都可能对AA、AVM出血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妊娠期AA、AVM破裂致ICH的诊断、神经外科和产科处理原则以及麻醉和围手术期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动静脉畸形合并存在颅内动脉瘤时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天坛医院1995年-2002年之间所收治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本组20例病人诊断为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其中11例表现为颅内出血:7例为动静脉畸形出血,2例为破裂动脉瘤出血,另有2例出血原因不详。临床上分为四型:(1)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主要供血动脉主干的近端;(2)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的远端;(3)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内部;(4)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无关。所有的病变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建议对这两种病变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出血)是妊娠期罕见并发症,可致孕妇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孕妇及胎儿病死率极高。在临床工作中,该病易被误诊为子痫而导致错误治疗,而且各种治疗均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甚至有致畸作用。如何正确诊治给每位临床医师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本文对妊娠合并颅内出血,尤其是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致颅内出血的诊疗进展作以下综述。1病因及发病情况颅内异常血管破裂(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是妊娠合并颅内出血的最常见病因,占50%以上;子痫是第二位病因,在致命性子痫中有40%出现颅内出血[1]。尚有其它病因包括妊娠毒血症、… 相似文献
17.
王旭燕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7,(3)
儿童的脊髓动静脉畸形(AVM)很少,在幼儿本病尤为少见。本文报告一例出生2天的新生儿因脊髓AVM 致严重下肢瘫痪。患儿经妊娠38周,因头盆不称而剖腹产。生后24小时内未发现神经症状。突然出现心律不齐,脐以下尤其是下肢皮肤苍白。随之下肢肌力明显减退,双侧T_(10)平面以下感觉消失。怀疑脊髓梗塞,用肝素治疗。检查:体重2.56kg,身长46cm,前囟软,头围33cm,双下肢松弛性瘫痪,双侧T_(11)平面以下痛觉消失、上肢腱反射活跃,下肢消失,生后2天行脊髓造影。显示圆锥部明显扩大,终丝亦明显增粗。脊髓前动脉似有异常扩张和扭曲。CT 扫描证实脊髓增粗,但未显示髓内出血。术前鉴别诊断包括:脊髓AVM、圆锥髓内肿瘤、脊髓拴系并有脂肪组织粘附于终丝以及脊 相似文献
18.
林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9):402-402
目的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放射外科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AVM)正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但仍然缺乏有关病灶分次放射治疗的对照性研究。作者报告了他们低剂量分次放射治疗脊髓髓内AVM的临床经验。方法1982年以来,作者共收治21例脊髓髓内AVM,对其中10例既不适合手术,也不适合栓塞治疗者,采用病灶低剂量分次放射治疗。所有病例的治疗计划均根据血管造影和CT增强扫描制定。分次放射治疗运用直线加速器、颅外固定系统实施,并经直线加速器反复垂直验证。颈髓AVM治疗中心坐标根据附在固定头圈上的markers为基准的血管造影片计算获得,精确… 相似文献
19.
张宝庆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2,(4)
脊髓动静脉畸形比较少见,病因也不完全明了,一般采纳的说法是存在着异常发育.Kartagener综合征有全部内脏反应,鼻窦炎和支气管扩张三联症.有人强调隐性遗传是起病因素.本文报导一例脊髓动静脉畸形伴有Kartagener综合征.患者男,28岁,因下肢无力和感觉障碍入院,入院前半年开始先出现右下肢钝痛,两脚踵麻木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AVMs)。方法:本组18例脊髓AVMs,14例采用干燥硬脑膜粒栓塞,2例采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粘合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另2例用3个0真丝线段栓塞。结果:病灶完全栓塞15例,栓塞80%~90%3例。肢体瘫痪症状明显改善16例,其中2例有手术切除史者症状未改善,平均随访32个月,有14例症状完全恢复正常,2例多支供血者经再次栓塞治疗后症状改善,另2例无变化。结论:血管内治疗脊髓AVMs优于手术治疗,应首先采用此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