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主要取决于滤过通道的瘢痕化反应.目前常用的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MC)和5-氟尿嘧啶(5-FU)仍存在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促进血管生成、创伤愈合、瘢痕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抗VEGF药物能与VEGF受体结合,使VEGF的生物活性失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减少血管通透性,从而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近年来贝伐单抗(bevacizumab)针对抗青光眼滤过术瘢痕化形成的研究较多,本文就VEGF的特性及其对伤口愈合反应的影响,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前房注射、结膜下给药或滴眼等途径单独应用贝伐单抗或与MMC、5-FU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贝伐单抗是第一个完整长度的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已作为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而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然而,作为小梁切除术后抑制伤口及滤过泡的纤维化及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贝伐单抗多次大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评估。目的评估大剂量贝伐单抗结膜下多次注射抗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自身双眼配对的研究设计。对新西兰白兔18只3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滤过手术,动物左眼在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5、7天于滤过泡结膜下注射25g/L贝伐单抗0.1ml,右眼术后不进行注射作为对照眼。术后间隔2d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并根据Moorefield滤过泡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分别于术后第10、20、30天各摘除12只眼球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评估细胞的性质,用Masson染色评估成纤维细胞化程度,并以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nti-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每组兔眼的血管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大且更为弥漫,术后第7天贝伐单抗治疗组与自身对照组眼滤过泡面积分别为(2.48±0.22)cm。和(1.73±0.27)e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4,P〈0.05)。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生存天数(21.O¨0±1.56)d与对照组(12.50±1.97)d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及邻近组织结膜的血管化程度明显减少,2组间vWf阳性染色吸光度值的平均差值为14320.7±4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75,P〈0.05);而术后3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成纤维细胞沉积明显减少,2组间成纤维细胞阳性染色面积的平均差值为0.2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0,P〈0.05)。结论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多次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有效地延长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在术后30d贝伐单抗能减轻滤过泡和邻近结膜组织的血管化程度。此外,贝伐单抗在术后滤过泡及邻近组织血管化的末期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 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受到关注.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效果.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9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各组兔右眼均行常规小梁网切除术.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兔眼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 ml(25 mg/ml),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d注射贝伐单抗,每次均注射0.05 ml,丝裂霉素C组兔眼术毕局部涂用丝裂霉素C,生理盐水组兔眼术毕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05 ml生理盐水.所有兔眼术后每隔1日用Sc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其表面的血管分布,并用卡尺测量和计算滤过泡面积.分别于术后14d和28 d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以计算微血管数目. 结果 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兔眼滤过泡的形态比较,术后7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生存时间为27 d,而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均为19d,生理盐水组为13d.术后14d各组兔眼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胶原纤维百分比为(66.82±1.53)%,其他3个组出现瘢痕化.术后14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 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且为3.51±0.31,均高于贝伐单抗注射组、丝裂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维持功能滤过泡的形态,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叶倩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90-119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经过实验证实其在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就目前有关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抗VEGF治疗在防治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化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新生血管化发生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伤口愈合阶段,是对青光眼治疗的挑战.为提高手术成功率,近年来抗VEGF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BVZ)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色素性青光眼、剥脱性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以及抗青光眼手术失败的再次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给药方式包括局部给药、结膜下注射、前房内注射、玻璃体内注射、联合给药等.  相似文献   

6.
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的应用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崔成花,邹积刚,张世波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滤过泡瘢痕形成,为保持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效果,笔者应用丝裂霉素C药物观察滤过性手术后的眼压,得到48只眼94%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在于是否形成有效的功能性滤过泡.滤过性手术中于减压室植入可降解缓释载体如胶原、脂质体、微粒体和壳聚糖等对维持术后功能性滤过、减少瘢痕形成等起积极作用.本文就不同的可降解缓释载体在术中联合植入抗瘢痕化作用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目的在于形成结膜下房水流出眼外的瘘道,同时形成滤过泡(Filtering bleb)达到眼压降低。而滤过泡的瘢痕增生常导致滤道闭塞、滤过功能丧失。自Gressel 等1984年提出结膜下注射氟尿嘧啶(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辅助治疗以来,许多人相继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令人瞩目。且已成为青光眼研究40年的进展之一。本文对近年5—FU 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机理、临床疗效、使用方法及其并发症综述如下。(一)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因素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及其改良术式不胜枚举,但手术失败者屡见不鲜。中谷一报道小梁切除术后经5年观察的223眼中,眼压上  相似文献   

9.
手术后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IL-1)和干扰素(INF)等参与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过程的调控。目前已研制出多种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治疗性干预措施,在预防青光眼手术滤过通道瘢痕化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参与调控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的细胞因子以及针对性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局部组织重塑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冰  叶纹 《眼科新进展》2004,24(1):65-68
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 ,滤过手术是目前抗青光眼手术的主要术式。术后球结膜下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非功能性滤过泡 ,其主要原因是创伤组织胶原纤维增多和过度瘢痕化。有研究证实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与局部组织重塑和细胞表型转化有关 ,但关于局部组织重塑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对参与滤过泡瘢痕形成的局部组织重塑和免疫调节机制 ,以及对药物治疗滤过泡过度瘢痕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观察组〉21mmHg者1眼,对照组〉21mmHg者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李肖春  马建民  王宁利 《眼科研究》2009,27(10):858-862
目的探讨NFκ-B抑制剂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在大鼠滤过性手术中抗瘢痕化的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PDTC组、丝裂霉素C(MMC)组3组,双眼均行手术。术后每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记录滤过泡存活时间。另取9只SD大鼠,每组3只,单眼手术,7 d后处死,观察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滤过泡存活时间,PDTC组为(13.16±2.588)d,MMC组为(13.75±2.352)d,阴性对照组为(10.06±1.806)d,前2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混浊,MMC组3眼,PDTC组1眼。病理切片显示术后7 d,对照组见较多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组织。结论PDTC抗瘢痕作用与MMC类似,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望成为青光眼术中抗瘢痕增生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滤过泡的活体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n C  Wang NL  Qiao LY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461-464
滤过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之一,而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滤过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医师对于滤过道状态的判断,尤其对那些术后早期眼压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患者,观察并分析其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出现瘢痕化趋势的滤过道应进行早期干预,如应用抗代谢药物、按摩眼球等方法,均有利于维持滤过道的通畅,提高手术成功率.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对青光眼术后患者活体滤过泡形态和功能的观察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及其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青光眼滤过手术67例(8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14例14眼,其中渗漏性滤过泡1眼,滤过泡瘢痕4眼,包裹性滤过泡9眼。此14眼经及时进行药物治疗、眼球按摩及球结膜粘连分离等治疗均使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及时正确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滤过术后滤泡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从2000年2月到2002年4月,观察记录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效果。结果 55例(68眼)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滤过泡疤痕11例,滤过泡渗漏2例,滤过泡感染1例,包裹性囊状滤过泡1眼,巨大薄壁滤过泡1眼。其中7例早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经处理后有5例眼压得以控制,4例晚期疤痕性滤过泡患者仅1例加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可维持于正常水平;滤泡渗漏和滤泡感染患者经处理完全治愈;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及巨大薄壁滤过泡也得到控制。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会出现各种滤过泡并发症,早期及时正确处理成功率高,可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Bevacizumab是一种合成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片段,通过前房或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促进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的消退,显著降低眼压,可单独或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同时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或在失败的滤过泡中应用,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为青光眼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陈婷  周和政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45-1048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手段,滤过泡纤维化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滤过泡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纤维增生性病变,与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产生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有关。目前临床上防治滤过泡纤维化的药物主要是5-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C(MMC),它们虽也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使用。雷公藤甲素(TPL)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系统综述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TPL可能具有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功效,这与其具有的三方面作用有关:(1)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2)减轻创伤后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术后纤维瘢痕形成;(3)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有一定的保护作用。TPL抗滤过泡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GF-β/Smad、NF-κB及PI3K/AKT通路有关。本文对TPL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于我们开发新的抗滤过泡纤维化药物及拓展TPL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Bevacizumab in glaucoma: a review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 large number of growth fac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neovascularizat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has been identified as playing a key role in ocular angiogenesis. Bevacizumab, a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that binds to all isoform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has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regression of neovascularization. The use of bevacizumab has been reported extensively in various retinal pathologies, including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cystoid macular edema,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neovascular glaucoma, but the clinical use in glaucoma is not yet clear. Glaucoma filtering surgery entails fashioning an external filter for aqueous drainage, and a prerequisite to its optimum functioning is a patent filtering bleb. Since fibroblast function and growth of new vessels is a component of healing of the bleb, there have been attempts to retard this healing by the use of bevacizumab. This article reviews current clinical studies documenting the use of bevacizumab in glauc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