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o DC  Cai Q  Sun MH  Ni YZ  Tao CW  Chen ZJ  Shi D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3):158-162
目的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温州地区12个HNPCC家系临床病理特征。用显微切割、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直接DNA测序法,检测HNPCC患者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蛋白水平表达及hMHL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结果12个家系32例患者中,患第1癌的中位年龄45.2岁;75.0%的患者在50岁以前发病;51.1%的肿瘤位于脾曲近侧结肠,34.4%为多原发结直肠癌,53.1%为组织分化差的癌,68.8%为Dukes A、B期。12个家系中6个家系伴有7例肠外肿瘤患者;19例健在患者生存1~28年,13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6.4年。9例患者肿瘤组织均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5例患者表现hMSH2或hMLH1蛋白失表达(5/9);5个家系中3个家系存在hMH;1或hMSH2突变(3/5),其中有2个新发现的突变。结论HNPCC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序列对HNPCC家系的成员具有指导价值;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蛋白失表达是HNPCC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o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DNA复制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NPCC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5%[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CCN-2007推荐的流程筛选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NCCN-2007版推荐的筛选流程,首先应用Revised Bethesda Guidelines(Revised BG)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419例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HNPCC的初步筛选;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最后通过基因测序方法来进行验证,并与原标准进行比较。EnVision二步法对90例符合Revised BG(其中符合原筛选标准——Amsterdam Ⅱ者的8例为A组,另82例为B组)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hMLH1和hMSH2染色,初步确定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缺陷表型。对错配修复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检测hMLH1和hMSH2种系突变。结果筛选出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缺失者18例(A组5例,B组13例)。临床诊断HNPCC患者最终为21例(A组8例,B组13例)。基因测序检测到B组中基因突变3例,此3例原不符合Amsterdam Ⅱ标准,但最终被确诊为HNPCC。结论NCCN推荐流程可以有效地进行HNPCC的筛选,减少临床漏诊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符合Amsterdam标准的4 5个HNPCC家系共2 6 4个患者绘出其家系图,确定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同时和异时癌等。结果 4 5个家系中2 6 4例患者,男14 2例,女12 2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5 0岁。30 5个原发癌灶中,大肠癌灶180个,大肠多发癌2 8例,肠外癌12 5个。结论 HNPCC垂直传递特征突出,肠外癌以肺癌、子宫内膜癌、胃癌最多见,同时多原发癌和异时多原发癌比较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10年累积风险达52%,第一次异时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5年累积风险达50%.结论: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很高,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征,为大肠癌的靶向筛检、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家族调查、系谱分析、手术病理和定期随访等手段追踪调查4个HNPCC家系,共计15岁以上成员84人。结果 确诊患者23例(A组),与确切无家族史者(B组)30例相比:(1)平均发病年龄:A组43.0岁,B组61.4岁,平均年轻18.4岁;低于50.0岁者:A组78.3%(18/23),B组26.7%(8/30,P<0.01);第1、2、3代平均年龄分别为67.8、45.3、32.5岁,逐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2)病变部位:右半结肠A组73.9%(17/23),B组36.7%(11/30,P<0.01),(3)合并腺瘤:A组0,B组23.3%(7/30,P<0.05)。(4)低分子腺癌:A组76.2%(16/21),B组36.7%(11/30,P<0.01)。结论 HNPCC患者临床并非少见,且具有典型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报道少见,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HNPCC更容易误诊.本文对1例AIDS合并HNPCC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多原发癌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登记的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结果 在32个家系91例患中,共9个家系10例患(11.0%)发生异时性多原发癌,无同时性多原发癌发生,其中8例(15.7%)来自典型的HNPCC家系,2例(5.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第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9例,第2个癌为结直肠癌3例,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脑胶质瘤1例。有2例患发生3次癌,其后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60-108个月,中位数68个月。第2个癌除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0.0%。结论 中国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明显增加。对HNPCC患要加强随访,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争取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肠外肿瘤谱的特点。方法对登记的85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HNPCC家系肠外肿瘤谱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个家系中,肿瘤患者509例,原发癌灶589例次,其中结肠癌219例,直肠癌91例,肠外肿瘤279例,肠外肿瘤最常见为肺癌。结论肠外肿瘤是HNPCC家系肿瘤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常见的肠外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肝癌和食管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hMLH1与hMSH2基因的种系突变特点。方法 对诊治的6个HNPCC家系的先证用聚合边反应(PCR)的方法扩增其hMHL1及hMSH2的35个外显子,SSCP方法检测其变异,对可疑突变进行自动测序以确定突变类型。结果 6例先证SSCP检测在3例患中发现4处异常条带,自动测序证实hMSH211外显子有1处插入突变和1处错义突变、13外显子有1处错义突变,1例在hMLH118外显子及hMSH215外显子均有插入突变。结论 中国人HNPCC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以hMSH2为主,插入造成的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仍为主要病理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hMLH1、hMSH2基因遗传性突变情况。方法取14个符合中国人HNPCC标准的HNPCC家系肿瘤先证者外周血DNA样本,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MLH1、hMSH2基因共35个外显子,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结合DNA测序法检测突变。结果14个家系中共发生41个大肠癌和19个肠外恶性肿瘤,其中胃癌是最常见的肠外恶性肿瘤类型。14个患者中检测到分属于9个家系的12个遗传性单个碱基改变,其中8%为无义突变,25%为错义突变,其余42%为单核苷酸多态,17%为内含子区的单碱基改变,8%为同义突变。结论(1)应用DHPLc成功检测到hMLH1、hMSH2基因杂合性突变。(2)符合中国人HNPCC标准家系约有1/3可检出hMLH1、hMSH2基因遗传杂合性突变,其中错义突变较多见。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  Zhao B  Xu Y  Wan Y  Bu D  Hu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6):411-413
目的;分析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肿瘤的基因表达及特点,诊治经验。方法:分析24个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记录恶性肿瘤部位,确诊年龄,同时性和(或)异时性癌,肿瘤的病理学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检查家族成员hMLH1和hMSH2各外显子,对可疑突变片段测序。结果:24个家系中共有患者75例,共诊断各种恶性肿瘤125个,主要有大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本组诊断大肠癌患者64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16例),24%的大肠癌患者首次手术10年内再发异时性大肠癌,发现2个家系携带hMSH2基因,1个家系携带hMLH1基因种系突变,均产生截短蛋白,3个家族中已发现12例突变基因携带者,结论:本病主要特点是恶性肿瘤早发,多发;结肠直肠癌,尤其是右侧结肠癌为主,多原发癌,尤其是多原发性大肠癌多见,家族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常规肠段切除手术可能不适于此类大肠癌的治疗。已发现2个家系有hMSH2基因,1个家系有hMLH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制定符合中国人特点的HNPCC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联合全国多家医院,对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进行随访,同时与疑似HNPCC患者和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对照。结果31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167例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8.6(22~78)岁,升结肠癌与直肠癌多见,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3%、49.9%和39.7%,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癌的发生率为20.4%。结论中国人HNPCC发病早,有一定生存优势,除升结肠外,直肠癌多见,中国人肿瘤肠外谱中胃癌为最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12个家族37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本质的认识。方法对12个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2家族有37例大肠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48岁,总计大肠癌灶44处,其中结肠癌占64%(28/44),位于脾曲以近的口侧段结肠内占52%(23/44),大肠多原发癌占11%(4/37),有4个家族的子代患其它器官癌(3例胃癌、1例胆囊癌)占33%(4/12),全组病例未发现大肠息肉。结论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及家族要进行严密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争取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最具遗传特性的一种大肠癌,随着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应用多种方法检测出突变的错配修复基因,并应用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筛选.在此分别就MSH2、MLH1、MSH6、PMS1、PMS2、MLH3和EX01等错配修复基因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