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4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249例的诊断、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88年1月~2006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249例,先天性心脏病89例(35.7%),风湿性心脏病134例(53.8%),无基础病变者26例(10.4%),所有病人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术前进行血培养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外科手术治疗前,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及大血管赘生物219例(87.9%),血培养阳性103例(41.4%).手术后死亡9例(3.6%).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手术治疗11例,疗效随访4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零1个月,现将治疗及术后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1,48(5)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非传染性心内膜和心脏瓣膜感染,是心脏瓣膜病中最严重、最具破坏性以及高死亡率的疾病。外科手术是该类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手术时机仍未达成共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多项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可提高瓣膜修复的成功率,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瓣膜成形技术逐渐成熟,自体心包瓣叶的重建技术为治疗瓣膜修复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治疗复杂的主动脉瓣膜病变,结合应用Kyorin-coagulator、Perceval无缝合瓣膜等新辅助技术,可为不适宜传统手术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更多新的选择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56例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经验。方法全组56例,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10-75岁,病史5d至8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表现均有程度不等的发热、心悸、气急等症状,其中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19例、脾肿大及皮肤出血18例、持续高热不退者15例、动脉栓塞者7例、传导阻滞者4例、血培养阳性者15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左房室瓣置换24例、双瓣膜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右房室瓣成形3例、右房室瓣置换2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矫治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8例。急诊手术占34%(19/56)。结果早期死亡4例(7.2%),其中3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死亡2例。长期存活50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对IE应积极手术治疗,尤其需要在血流动力学及瓣膜条件恶化前手术;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外科治疗仍有较理想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公认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佳方法。目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指征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原为耐药细菌或特殊微生物;正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者;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内结构破坏者等。手术方式包括彻底清除感染组织;关闭瘘道和异常空腔、纠正原发畸形和重建瓣膜功能。现就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我院从1986年11月至1996年5月,外科治疗感染心内膜炎患者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手术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急诊换瓣手术7例(主动脉瓣替换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替换1例,主动脉瓣替换+膜部心室间隔缺损涤沦补片修补1例);择期换瓣手术9例(主动脉瓣替换7例,二尖瓣替换2例)。切除瓣周感染组织,对散在于心室间隔和腱索上难以切除的微小赘生物电灼,术毕抗生素溶液冲洗心腔。结果:全组16例。急诊手术7例,其中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14.3%),死亡原因为多器官衰竭;择期手术9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反复多次血培养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使IE诊断阳性率大大提高。尽早手术是对部分IE患者治疗的基本原则,无法控制的感染和心力衰竭是尽早手术治疗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时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现影响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的重要因素。方法用SPSS11统计学软件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10年住院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病人资料。结果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77例手术死亡率的有意义的因素包括心功能、营养分级和血培养阳性,而术前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未发现相关。难以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内科处理7d及超过7d再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3和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应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观察手术效果,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1至2011-06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IE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心脏畸形.结果:术前血培养210例,其中阳性83例(阳性率39.5%);切除的组织培养197例,阳性108例(阳性率54.8%).超声心电图发现有赘生物168例(72.4%).术后并发症主要有低心排综合征1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9例,肝功能损伤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广泛渗血延迟关胸1例.术后早期死亡7例,死亡率3.0%.经积极治疗,225例痊愈出院.结论:IE是循环系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具重要的诊断价值;适时而完善的外科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术后继续抗感染维持治疗和心功能维护治疗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1984年4月至1996年5月,我们在2195例心脏直视手术中,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34例,占同期手术的1.55%。术后早期死亡2例(5.88%),晚期死亡1例(3.12%)。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8例,女16例,年龄11~52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贫血等全身感染症状,30例出现新的心脏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发生变化,8例伴脾肿大。伴急性心功能不全6例,慢性心功能不全28例。病史1~8个月。血培养阳性者5例(14.71%,2例为霉菌感染)。心脏超声及术中发现瓣膜赘生物27例(79.44%),瓣周脓肿和升主动脉壁赘生物1例(2.94%),瓣周漏5例(1.71%…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再次手术治疗PVE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和预后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1.76%),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2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均经治愈后出院。随访14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PVE的外科治疗风险大,死亡率高,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灶和围术期正确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总结航天中心医院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5例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的治疗体会。方法 术前常规抗生素治疗2-4周,均在全麻浅低温(28℃-32℃)下行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停跳液灌注或HTK液,采用连续大容量平衡超滤(4000-6000ml)。结果 CPB时间87-162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73-147分钟,2例肝素用量大,超过600u/kg,补充血浆及加用低分子肝素后ACT﹥480s,术后均顺利脱离CPB,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适当的手术时机是治疗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这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system infection response syndrome SIRS)强烈,易出现肝素耐药、灌注压低等,采取大容量平衡超滤可明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利于术后恢复。敏感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1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军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7):809-809
感染性心内膜炎依其发病基础、细菌毒力的不同,分为急性与亚急性。笔者临床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16例,效果佳,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5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5月接受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以发热为主就诊者19例;术前心功能不全(NYHAⅢ级或Ⅳ级)22例;脑栓塞3例;肺栓塞并肺炎2例;血培养阳性者8例(15.1%),多为革蓝氏阳性菌;超声证实心内赘生物形成者51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赘生物清除及原发心脏病矫正手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2~6周。结果:5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发,再手术后痊愈。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无法控制的感染和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以及反复发生体动脉栓塞患者要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同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明显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告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76例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患者,男5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8±11.3(12~60)岁。其中动脉血培养阳性41例,阴性35例。27例(急性活动期)因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败血症等并发症而急症手术,49例(慢性静止期)在抗生素治疗6周后择期手术。本组76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74例;应用带瓣管道行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替换和冠状动脉移植术2例。同期处理动脉导管未闭3例、佛氏窦瘤破裂+心室间隔缺损6例、心室间隔缺损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1例和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结果:76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5例(6.6%):急性活动期2例,慢性静止期3例。术后平均随访4.15年(10个月~10年),晚期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结论:感染性主动脉瓣心内膜炎手术时机的掌握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急症手术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林冬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6,14(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的时机,手术和围术期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8倒I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动脉导管切开缝合术1例,佛氏窦瘤破裂切除修补1例, BENTELL手术3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术后死亡1例,为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严重低心排,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2周复查心脏彩超发现轻中度瓣周漏,生存的34例患者术后随访心功能较前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IE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把握手术时机,足够疗程的抗感染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