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液学异常变化。方法对47例SLE患者的外周血常规、骨髓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中血像异常者38例,其中仅单系减少的患者7例;两系减少的21例;全血细胞减少6例。在47例中有32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26例(80%),增生低下者6例(20%)。结论SLE的血液学异常表现复杂,可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线索,减少误诊,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SLE的血液学异常特点。方法对66例SLE患者的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及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SLE可合并多种血液学异常,发生率达71.2%,以二系以上减少为主。结论狼疮性贫血病因复杂,可有铁、叶酸、维生素B。:缺乏、铁利用不良等非免疫因素所致,也有免疫因素所致。22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SLE骨髓损害缺乏特异性,大部分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损害较外周血轻,建议将SLE常规列为外周血细胞减少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像及血像特点。方法对伴有血液学异常表现的83例SLE患者外周血像及骨髓像进行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贫血61例,占73,50%,白细胞减少55例,占66.27%,血小板减少43例,占51.81%;单纯贫血6例,占7.23%,贫血合并白细胞减少28例,占33.73%,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17例,占20.48%;单纯白细胞减少6例,占7.23%,合并血小板减少11例,占13.25%;单纯血小板减少5例,占6.02%,三系均减少10例,占12.05%。对其中48例贫血患者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和活跃42例,占87.50%;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者10例,占20.83%,呈现感染表现;红系形态表现正常33例,占68.75%。巨核细胞系增生活跃43例占89.58%,其中伴成熟障碍28例占58.33%。结论SLE患者多以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为首发症状,骨髓各系受累较外周血轻,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像未见特征性变化的患者要完善检查,防止延误SLE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外周血象部分指标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异常改变,以期减低将有血液学异常的SLE误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误诊率。方法收集2007~2012年收治的30例有血液学异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以16例MDS病例为对照组。对患者血常规、骨髓象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中有15例呈全血细胞减少,9例贫血合并感染伴白细胞计数增高,6例贫血伴血小板减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6例都呈全血细胞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例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一系或二系不等的轻度病态造血,其中6例可见中性粒细胞假性派-胡(Pelger-Huet)畸形形态学改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例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二系或三系以上病态造血,中性粒细胞易见假性派-胡(Pelger-Huet)畸形;结论对全血细胞减少并伴随中性粒细胞假性派-胡(Pelger-Huet)畸形形态学改变的病例,应进行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除外SLE,避免将SLE患者误诊为原发性MD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液学异常改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对62例SLE患者血液学资料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象异常者为53例,占82.5%,以二系以上减少为主,46例进行了骨髓象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40例,增生减低6例,表现为增生性贫血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骨髓象,47例诊断后做Coombs试验,9例阳性,血细胞减少者,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血象均有升高。结论:血液系统是SLE易损器官,SLE病人血液学异常较常见,其特点是血液学改变多样性,缺乏特异性,以二系以上减少常见,骨髓象表现增生活跃为主,对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异常的变化情况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的30例 SLE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骨髓细胞检查以及骨髓活检,观察其血象变化、骨髓象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组 SLE 患者中,二系减少者10例(占33.33%),全血细胞减少者20例(占66.67%);(2)SLE 患者骨髓象的变化主要包括骨髓增生度、粒系增生情况、红系增生情况、淋巴细胞情况、血小板情况以及巨核细胞增生情况;(3)本组 SLE 患者治疗前后 Hb、WBC 以及Pt 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 骨髓损害主要为骨髓各系受抑,少数再生障碍,骨髓受累程度比外周血要轻,对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形态无异常者应警惕 SLE 可能;SLE 患者对相关药物的反应较好。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学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液学改变情况。方法选取确诊为SLE且均处于活动期的43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制定的SLE分类标准及血液学异常的诊断标准,选取合适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和体征,外周血象,骨髓细胞形态检查,骨髓铁染色及相关的免疫学检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SLE血液系统异常的临床特点。结果①SLE的血液学异常发生率为69.8%。②SLE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均占55.8%,白细胞减少占39.5%,均以轻中度减少为主。③SLE更多侵犯二系及二系以上血细胞。④骨髓多见增生活跃,各系细胞比例及形态大多正常,粒系存在普遍的核左移;骨髓铁染色示铁储备不足;网状细胞与浆细胞均增生,淋巴细胞减少。⑤补体、免疫球蛋白水平与SLE血液学异常无相关性。⑥30例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或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大部分治疗反应良好。结论SLE血液学异常发生率高,侵犯血系广泛。骨髓改变轻微,巨核系受累较重。治疗重点在合理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伴血细胞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方法对34例外周血细胞减少的SLE患者(WBE〈4×10^9/L,或Hb〈100g/L,或Pt〈100×10^9/L)的骨髓涂片进行回顾性细胞形态学检查,并与2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MDS—RA)患者以及14例健康对照者综合分析。结果34例SLE患者中24例(70.6%)骨髓发育不良,包括红系多核(三核或更多)10例(29.4%),巨幼样变8例(23.5%),Pelger—Hliet样畸形12例(35.3%),多核巨核细胞8例(23.5%),小型巨核细胞10例(29.4%)。结论在伴血细胞减少的SLE患者中能观察到骨髓多系细胞发育不良,这些改变说明骨髓可能是SLE侵犯的靶器官之一。  相似文献   

9.
察 30例SLE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 ,发现 96 .7%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86 .7%患者粒系增生活跃 ,80 %患者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80 %患者淋巴细胞系相对减少 ,36 .7%患者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但血小板减少 ,5 0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93.3%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建议对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病人应常规做有关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以血液系统改变为主要首发表现的风湿免疫病患者骨髓形态特点,初步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其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的风湿免疫病患者骨髓表现及血液学改变。结果464f0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者22例(47.8%)、白细胞减少19例(41.3%)、血小板减少17例(37.0%),a-系减少者21例(45.7%),同时有两系减少者18例(39.1%),全血细胞减少3例(6.5%)。骨髓红系主要呈增生活跃或减低的慢性病贫血及溶血表现。粒系可见中毒改变。巨核细胞数可正常或减少,伴成熟障碍。部分血小板正常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缺如。结论风湿免疫病常以因血液系统受损导致的各种血液学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及特点对以血液学异常为主要首发表现的风湿免疫病与原发造血系统疾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周围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探讨骨髓象分类及形态特征,以便提高苯中毒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髂前或髂后部位抽取患者骨髓,综合分析60例住院苯中毒患者周围血象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最后按诊断标准进行分组。结果除3例重度中毒再障贫血(AA)患者外,其它患者均表现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除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粒红比值均数增高外,其余均数均低于正常值均数。随着轻、中、重分组变化,骨髓异常改变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粒、红、巨3系细胞主要病理变化为:粒系可见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红系可见病态造血,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巨核细胞减少或无,偶见小巨核,周围血象可见1系、2系或3系减少等多种表现。结论长期接触苯及苯同系物,可导致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骨髓象检查是苯中毒诊断的必要项目;周围血常规可作为过筛检查。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液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SLE患者的骨髓象及血象特点。方法:对43例SLE病人的血象及骨髓象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SLE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占86%;另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约占53.48%;关节痛者69.76%;面部红斑65.11%,部分患者合并有口腔溃疡、脱发、四肢指趾端坏死、肝大、脾大及淋巴结肿大。SLE患者血象WBC、HB及PLT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仅1例正常;骨髓象增生活跃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及嗜酸细胞增多,可见病态造血及核浆发育不平衡,部分患者有粒系成熟受阻。红系80%以上增生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混合性贫血。巨核细胞增生正常的占65.11%,另有少数增生减低或缺如。结论:SLE临床表现不一,多以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骨髓象可出现原始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对此类“SLE相关性血液病”应与原发性血液病相区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干扰素-α(I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60例(SLE组)和正常健康人30名(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C在各组的相对计数;ELISA法测定血清中INF-α的浓度。结果: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P<0.01)。抗dsDN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外周血pDC的相对计数低于抗dsDNA抗体阴性的患者(P<0.01);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与dsDNA定量和ANA定量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在P0抗体、抗U1RNP抗体、抗Sm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变阳性组的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低于阴性组患者(P<0.01);血液系统损害阳性组的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低于血液系统阴性组患者(P<0.01);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在颊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补体3、补体4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均无相关关系(P>0.05)。SLE患者血清中IFN-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显著降低,SLE的pDC相对计数与病情相关,检测pDC相对计数可作为临床判断SLE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检测与成人SLE的差异。方法分析在我院就诊的50例首诊儿童SLE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尿蛋白定性检测的特点,并与同期357例首诊成人SLE进行比较。结果①儿童SLE与成人SLE的血常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C)计数分别为(3.84±0.82)×1012/L vs(3.56±0.77)×1012/L,(6.76±3.66)×109/L vs(5.43±3.82)×109/L,(1.82±0.91)×1012/L vs(1.17±0.69)×1012/L,P均<0.05;血小板(PLT)计数为(242.88±109.50)×109/L vs(211.99±113.15)×109/L,P>0.05。儿童SLE与成人SLE血常规RBC、WBC、LYC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2.00%(16/50)vs45.10%(161/357),26.00%(13/50)vs43.98%(157/357),34.00%(17/50)vs75.63%(270/357),P均<0.05;PLT减少的发生率为8.00%(4/50)vs 12.04%(43/357),P>0.05。②儿童SLE与成人SLE尿蛋白定性检测阳性的发生率为44.00%(22/50)vs38.38%(137/357),P>0.05。结论①儿童SLE RBC和WBC减少轻于成人。②儿童SLE与成人SLE的肾脏损害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5.
40例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及骨髓细胞异常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勤  张会芬  李丽华  柳琳  台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682-4684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异常改变的分析,以便临床正确地采取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临床、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细胞一系、二系或三系的减少,95%的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增生活跃,5%的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增生减低。在40例艾滋病患者中,反应性早幼粒细胞增多者占15%,感染性骨髓象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各占5%,真菌感染性骨髓象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占2.5%,纯红再障和生成减少性粒细胞缺乏痘各占2.5%。结论: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异常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不仅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关,还与AIDS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患者骨髓象及外周血象异常改变的分析,以便临床正确地采取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临床、外周血细胞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艾滋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细胞一系、二系或三系的减少,95%的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增生活跃,5%的艾滋病患者骨髓细胞增生减低。在40例艾滋病患者中,反应性早幼粒细胞增多者占15%,感染性骨髓象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各占5%,真菌感染性骨髓象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占2.5%,纯红再障和生成减少性粒细胞缺乏症各占2.5%。结论:外周血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异常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血液学改变,不仅与HIV及其基因产物扰乱辅助细胞的造血调节功能,从而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关,还与AIDS的机会性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例诊断为MDS患儿的外周血、骨髓像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儿11例为男性,2例女性。临床以发热、贫血、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13例患儿均为中重度贫血,外周血见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表现为增高、正常或减低。4例患儿外周血见幼稚细胞,血小板可正常或减低,网织红细胞多数偏高。骨髓均增生活跃,有红系或粒系病态造血,以巨幼样改变为主;诊断为RA10例,RAEB2例,RAEB-t1例。结论:小儿MDS诊断仍主要靠骨髓检查,骨髓至少一系出现病态造血,巨幼样改变较易见,并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需注意和再障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我们采用 OKT 系列抗人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了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在30例患者中25例外周血 OKT_4细胞减少,OKT_8细胞增加,OKT_4/OKT_6减低,其中21例 OKT_4/OKT_8倒置。25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 OKT_4/OKT_8低于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部分再障病人存在免疫异常,而且再障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测定再障患者骨髓中 OKT_4/OKT_8不如外周血意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