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挖掘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 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 收集2011年3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以伊匹木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挖掘伊匹木单抗AE风险信号, 报告数≥3、ROR≥2且其95%置信区间(CI)下限>1的AE定义为风险信号, 对相关PT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共12 329例, 涉及1 915个PT, 采用ROR法获得268个风险信号(PT), 涉及21个SOC。报告数居前10位的PT为腹泻、结肠炎、皮疹、发热、垂体炎、肾上腺功能不全、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疾病、脱水, 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PT为垂体炎、淋巴细胞垂体炎、免疫介导性皮炎、免疫介导的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免疫介导的肝脏疾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免疫介导性脑炎、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和免疫介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涉及的SOC分别为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拉莫三嗪为例,介绍英国运用处方事件监测对上市后儿童药物警戒,以期为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拉莫三嗪处方事件监测(PEM)研究(观察性的队列研究)的数据进行年龄分层,汇总统计药品不良反应(ADR)、停止治疗的原因、死亡及随访信息。将儿童(0~17岁)及成人(18岁以上)第1个治疗月的不良事件(AE)发生密度与第2~6治疗月的发生密度进行比较,以检验在这两个时段中不良事件发生密度是否有差异;同时,还比较了儿童与成人两个年龄组中的AE发生率。结果队列研究包括2 457例儿童及7 379例成人。观察了儿童和成人组中AE的发生情况。儿童中皮疹(PRR=1.2)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PRR=4.5)更普遍,成人中更常见精神紊乱(PRR=6.3)。儿童中有33%的ADR报告至监管部门,而成人中则有44%报告至监管部门。儿童中由于疗效缺乏停止治疗的比例更高(儿童45%,成人38%),无归因于拉莫三嗪的死亡病例。结论该研究显示,信号挖掘方法能够用于检测儿童及成人使用新药发生AE情况的定量和定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1岁。肿物位于右侧肾盂内,约3.0cm×2.5cm×1.5cm,灰白色,蕈伞状。镜下:肿瘤组织由典型的Ⅱ级移行细胞癌及破骨细胞样肿瘤两种成分组成,混杂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癌成分表达CK7、CK(AE1/AE3)及EMA阳性,灶性表达p53;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及单核肿瘤细胞成分表达波形蛋白,CD68,少数异型单核肿瘤细胞呈CK(AE1/AE3)及EMA阳性,而CK7及p53均阴性。结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的肾盂移行细胞癌应视为移行细胞癌的一个特殊组织学类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成分的出现可能提示肿瘤更具侵袭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的不良事件(AE)进行数据挖掘,为鉴别应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过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药物引起还是疾病本身所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到的新冠肺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选出本研究关注的AE。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相关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设定时段内FAERS数据库共收到7582463份药物相关的有效AE报告,其中利巴韦林31775份,干扰素α2345份。分析结果显示,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具有相关性的AE有鼻充血、咳嗽、喉疼痛、咽部水肿、咳痰和呼吸困难,可能与干扰素α具有相关性的AE有喉疼痛和咯血;在其他系统器官分类中可能与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均具有相关性的AE包括发热、寒冷感、疲乏、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关节痛、肌痛和皮疹。在实验室检查异常AE中,与利巴韦林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与干扰素α相关的有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结论利巴韦林和干扰素α相关AE中一部分与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相似,临床实践中应当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brexu-cel)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AE)及其发生风险。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9月31日报告的有关brexu-cel的神经系统AE报告, 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4.1版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分类统计, 采用信息成分(IC)法及报告比值比(ROR)法进行信号挖掘。报告数≥3, IC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0或ROR的95%CI下限>1的AE被定义为阳性风险信号。统计分析发生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后出现死亡不良结局的患者比例。结果共收集到1 960例brexu-cel相关神经系统AE报告, 涉及559例患者, 22个PT。采用IC法和ROR法进行信号挖掘, 共检测出15个阳性信号(PT)。AE报告数排前5位的PT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合征(153例)、意识模糊状态(32例)、脑病(29例)、震颤(27例)、失语(25例);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性神经毒性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总结53例皮肌炎患者皮肤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皮肌炎皮疹的认识,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06~2012年符合1975年Bohan和Euwer皮肌炎诊断标准的DM住院患者53例。分析其人口学资料,皮疹和肌炎出现的先后,皮疹分布部位及特征。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53例DM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8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6±16.1)岁。初始发病时表现为单纯皮疹患者27例(50.9%),皮疹和肌炎均有者6例(11.3%)。53例患者中,32例出现向阳征,22例出现Gottron征。整个后背出现散在斑片状红色皮疹13例,四肢皮疹(除外Gottron征)17例,有光敏感患者10例。结论 DM患者中50.9%以皮疹为主诉就诊,特异性皮疹有较高的发生率,同时约占1/3的患者为非特异性皮疹。DM患者皮疹发生部位及特征多样化,对可疑DM患者应仔细观察特征性皮疹的非好发部位及非特异性皮疹,完善相关检查,避免漏诊,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7,(17):2370-2373
目的:观察消疹止痒喷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相关性皮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肿瘤科确诊为恶性肿瘤、接受EGFRI治疗后出现皮疹的患者60例,按患者用药意愿分成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药物治疗皮疹;试验组患者使用消疹止痒喷剂喷患处,治疗频次由医师根据皮疹分级确定为1级1~2次/d、2级2~3次/d、3级3~5次/d,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疹分级及改善情况、瘙痒分级及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皮疹和瘙痒分级情况,以及DL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皮疹和瘙痒分级情况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皮疹治疗总有效率(67.50%)、瘙痒治疗总有效率(7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0%、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DLQI评分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消疹止痒喷剂能有效缓解EGFRI相关性皮疹症状,减轻瘙痒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炎症预后指数(IPI)联合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1(IL-11)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相关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85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ir AE分为发生ir AE组(n=26)和非ir AE组(n=59),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I联合IL-11与NSCLC患者发生ir AE的关系,并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分析IPI、IL-1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发生ir AE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CRP、IL-6、IL-11、LDH、NLR、PLR、IPI水平明显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IL-11、LDH、IPI是影响NSCLC患者发生ir A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IL-11、IPI单独检测预测NSCLC患者发生ir A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786(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0(P<0.05)。结论 IPI联合IL-11水平用于预测NSCLC患者发生ir AE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所致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的临床特征、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检索1999年至2016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垂体后叶素所致ADR/AE的个案报道病例。用Excel软件对患者性别、年龄、ADR/AE发生时间、ADR/AE累及的系统-器官等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病例91例,其中男性(61例,67.03%)明显多于女性(30例,32.97%),年龄主要集中在41~80岁(56例,61.53%),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13 h^10 d(71例,78.02%),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45例,33.09%)及代谢和营养障碍(44例,33.35%)比例最高。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垂体后叶素的ADR/AE规律和特点,加强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A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MM)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其早期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结果 38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肿瘤发生于全身多处部位,以四肢皮肤多见;免疫组化结果及阳性率显示:vimentin、Melan-A、S-100、HMB45阳性率分别为100.0%(28/28)、95.0%(19/20)、89.5%(17/19)、85.0%(17/20),AE1/AE3全部为阴性,ki-67全部为阳性。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较隐匿,发病部位较广泛,病理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极易误诊;免疫组化抗体中HMB45、Melan-A、S-100具有重要诊断意义,vimentin、AE1/AE3、LCA、ki-67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CK(AE1/AE3)在喉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广谱抗体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在喉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50例喉鳞癌患者喉标本及其常规病理报告为阳性的140个淋巴结和阴性的756个淋巴结重新切片,以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结果 在50例喉鳞癌原发灶和病理检查阳性淋巴结中,CK AE1/AE3全部表达,和临床T分期、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756个阴性淋巴结标本中,有9例(18.0%)16个淋巴结(2.1%)发现了微转移灶.结论 CK(AE1/AE3)免疫组化法是检测喉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特别对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罕见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2021年我院确诊的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抗体相关的AE患者,从中总结除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及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GI1)抗体以外AE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特点。结果 共纳入4例患者,2例为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分别表现为Isaacs综合征和Morvan综合征;1例抗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 R)抗体相关脑炎,表现为边缘性脑炎特征,同时合并发作性言语障碍以及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预后较差;1例青年女性,表现为边缘性脑炎特征及合并畸胎瘤,血及脑脊液检测到抗NMDAR及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双抗体,但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考虑责任抗体为NMDAR抗体。除1例抗GABAB R抗体相关脑炎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激素或/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不同抗体相关AE症状有重叠,表现为不同的特定临床综合征。临床中出现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及原...  相似文献   

13.
测定糖尿病患者尿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测定尿转铁蛋白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82例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 NIDDM及 2 0 0名健康人尿转铁蛋白的排泄 (U TFE) ,将其与尿蛋白排泄 (U AE)进行比较。结果 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 NIDDM患者 UTFE增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U AE增高的发生率 (5 1.2 %与2 8.0 % ,χ2 =9.31,P<0 .0 1) ,UTFE与 U AE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U TFE可能是一个较 UAE更敏感、更早反映NIDDM早期并发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PD-1/PD-L1)抑制药相关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AE)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二季度上报的与PD-1/PD-L1抑制药有关的AE。结果 共纳入101 570份AE报告,涉及PD-1抑制药7个品种,累及器官系统18个;PD-L1抑制药3个品种,累及器官系统12个。报告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62,年龄≥65岁的患者占比最高,为36.28%。AE临床转归主要为治愈,占28.28%。报告者主要为医师,占38.98%。各PD-1/PD-L1抑制药常见AE上报类型较为一致,主要累及胃肠道、呼吸系统、皮肤系统及血液系统。结论 PD-1/PD-L1抑制药AE发生率较高,累及器官系统广泛,临床应用时应给予一定重视,对特殊AE应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挖掘罗普司亭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 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数据库, 收集2008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罗普司亭AE报告, 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首选术语(PT)对AE进行标准化。从AE报告中提取患者一般情况和AE结局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挖掘罗普司亭AE风险信号。AE报告数≥3、ROR与PRR值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的PT定义为阳性信号。结果共收集到罗普司亭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12 222例, 所涉12 222例患者中有性别记录者10 295例, 男性4 818例, 女性5 477例;有年龄记录者3 789例, 年龄范围为0~98岁, 平均年龄58岁;有AE结局记录者5 919例, 因AE住院、死亡、危及生命、致残和致先天畸形者分别为3 092、2 305、363、152和7例。12 222例AE报告共涉及PT 2 090个、20 639例次。对报告数排名前100位的PT进行信号挖掘, 检测出42个阳性信号。AE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为血小板计数(PLT)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布格替尼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 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 收集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以布格替尼为主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0版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布格替尼AE风险信号挖掘, 报告数≥3、ROR≥2且ROR的95%置信区间(CI)下限>1或报告数≥3、PRR≥2且χ2>4的AE定义为阳性信号, 对得到的阳性PT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为1 564例, 涉及672个PT, 采用ROR法和PRR法分析, 获得52个阳性PT, 涉及16个SOC。报告数排在前10位的PT为疲劳、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呼吸困难、头痛、皮疹、呕吐和高血压, 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排在前10位的PT是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淀粉酶升高、食管静脉曲张、早饱、脂肪酶升高、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肺毒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和光敏反应, 其中排在第1、2、4、5、8、10位...  相似文献   

17.
徐婷  陈辉清 《中国药房》2023,(2):185-189
目的 分析乌司奴单抗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美国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数据库收录的乌司奴单抗上市后(2009年9月25日至2021年12月30日)的不良事件(AE)报告进行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对报告例数居前100位的AE进行风险信号挖掘。结果 共检索到乌司奴单抗相关AE报告62 356份,男性患者(51.79%)多于女性(39.51%);ROR法和PRR法检测结果显示,共有31个可疑信号生成,主要有感染及侵染类疾病(9个)、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5个)、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4个)、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4个)等;其中说明书未收录的可疑信号14个,如肝酶升高、基底细胞癌、心包炎、天疱疮、脱发、滑膜炎、舌痛等。结论 临床应用乌司奴单抗时,除说明书已提及的不良反应外,还需密切关注和评估使用过程中患者的肝功能、皮肤状态、脱发情况以及心血管相关风险,及早识别AE,以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药实践》2016,(9):677-679
目的:探讨胰母细胞瘤(P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儿P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病理形态特点,运用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CD99、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出素(Syn)、嗜铬素A(CGA)、CD56、神经丝蛋白(NF)、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肝细胞蛋白(Hepatocyte)免疫标记染色,运用AB-PAS方法进行黏液染色,分析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例PB上皮细胞丰富,部分区域形成腺泡状结构,部分区域形成实性片状、巢状结构,可见鳞状小体。免疫组化AE1/AE3阳性,CD99阳性,AFP灶性阳性,Syn,CGA及CD56部分阳性。血液AFP升高。AB-PAS染色示黏液样间质为酸性黏液。结论:虽然PB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但在儿童胰腺肿瘤中最常见。鳞状小体为其特征性结构,但其密度和分布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免疫组化可辅助其诊断,但没有特异性,在诊断中应与其他胰腺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导致皮疹的特点,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得利伐沙班致皮疹的病例报道文献,对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利伐沙班使用目的、使用剂量、联合用药,药品不良反应(ADR)出现时间、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信息,以及ADR关联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获得16篇文献(16例患者)。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岁老年患者11例(68. 7%)。16例患者中14例的利伐沙班给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2例患者联用了其他药物;5例(31. 3%)患者用药后第3天出现皮疹,3例(18. 8%)在用药10 d时出现。16例均出现全身多处散在红斑,其中8例明确诊断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血清病和神经性水肿;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患者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有关",11例为"可能有关"。结论:临床工作中要关注利伐沙班导致的皮疹,长期服药患者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寻常型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皮肤病 ,治疗药物不少且疗效欠佳。我院自 1997年用螺内脂合并甲硝唑治疗该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被确诊为痤疮并具备下列特点 :(1)皮疹多见于青年男女的前额、面颊、下颌等处 ,部分患者胸背部亦合并有皮疹。(2 )皮疹以丘疹性痤疮、脓疮性痤疮为主 ,部分为囊肿性痤疮 ,个别为结节性痤疮及聚合性痤疮。1.2 分组情况 按来门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 :甲组 5 1例 ,男 14例 ,女 37例 ;年龄 16~ 2 2岁。病程最短者 1月 ,最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