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产STA-R全自动血凝检测仪检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水平。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vWF、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及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90例自愿接受社区干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1级、2级、3级各30例,分别检测社区干预前后的血压值及血浆D-二聚体,分析社区干预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结果:社区干预后各组血压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6.67%、63.33%、40.00%;2级和3级高血压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控制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高血压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控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社区干预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压变化无直线回归关系。结论:社区干预能够有效的控制高血压,降低血浆D-二聚体。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62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临床表现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E D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1);(3)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发患者中明显高于复发者(P<0.01),合并浆膜炎、白细胞降低及栓塞的患者分别显著高于无浆膜炎、白细胞正常及无栓塞的患者(均P<0.01);(4)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抗心磷脂抗体阴性、抗dsDNA抗体阴性者(分别为P<0.01,P<0.05);(5)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沉呈正相关(r=0.428,P<0.001),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275,P<0.05).结论 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的程度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5例(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以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血压变化,检测血浆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昼间、夜间及24h收缩压变异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高血压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820.1±108.2)U/L比(648.4±128.3)U/L,P=0.000],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9.6±12.3)ng/L比(80.1±10.9)ng/L,P=0.000],而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2.0±6.6) μmol/L比(52.8±8.4) μmol/L,P=0.000],老年高血压组血浆vWF水平与24h收缩压变异性呈现显著正相关(r=0.518,P=0.006).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并伴有血浆vWF、ET-1水平升高,提示内皮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何海涛 《黑龙江医学》2015,39(2):170-171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3-06间入我院治疗的68例AMI老年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59例无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浆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实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 AMI发生后实验组血浆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随访期间实验组发生心血管病的患者B-型钠尿肽与D-二聚体明显高于未发生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其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故血浆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在AMI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顾青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23-24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的血浆D-D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病程演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体积大小、病程演变的一种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0):148-151
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及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情况,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CRP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照组(P0.05);D-二聚体、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认知、健康生活、心理、用药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可控制患者的血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无血栓形成或栓塞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和病情活动时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91例SLE患者(合并感染组30例、病情活动组33例、病情稳定组2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与非特异性炎症指标血沉(ESR)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合并感染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病情活动期患者(均P<0.01),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有明显差异(P<0.01);(2)合并感染组和病情活动组D-二聚体与ESR均成呈正相关(P<0.01,P<0.05);(3)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用于SLE炎症活动、感染和临床疗效的评估,感染和炎症活动可能影响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或栓塞诊断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杨凯乐  孙克佳 《河北医学》2012,18(1):102-10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妇科手术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宫颈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宫颈癌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组及健康组(P均<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随宫颈癌病变的恶性程度升高而呈上升趋势;Ⅰ期、Ⅱa期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程度显著高于Ⅱb期官颈癌患者(P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能可作为临床上预测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D-二聚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ID患者血浆标本214例,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标准对AID患者进行分类,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7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6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例,全身性硬皮病1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8例。采用乳胶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观察各类疾病不同活动度间及治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结合血常规和生化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与其他4类疾病(P<0.05~P<0.01);RA组和SLE组患者中高活动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低活动组(P<0.01);RA组和SLE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中(P<0.05~P<0.01);在RA组中,类风湿因子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在SLE组中,D-二聚体水平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常见5类AID患者中,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明显,其次为SLE,且D-二聚体水平高低与疾病活动性和治疗阶段密切相关。提示RA和SLE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及并发脑梗死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ay)与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老年高血压病人3例,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病人86例,应用循环酶法检测其血浆Hcy浓度,应用比浊法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并脑梗死组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2.55、59.12,q=2.83~16.0,P<0.05),且老年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并脑梗死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q=5.56、10.88,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高血压和高血压所致脑梗死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检测冠脉斑块特征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斑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从临床的角度探讨其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价值.方法:对本院80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和血清hs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正常对照组;据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四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正常对照组.结果: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硬斑块,而在SAP组硬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P<0.01).各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块、混合斑块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硬斑块维(P(0.01);而于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两组内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水平是否异常。方法:用免疫法测定62例脑梗死和4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中vWF、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病人较正常对照组vWF、PAI-1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5)。结论:vWF、PAI-1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袁双龙  巩路  周蕾  张娜  孙文闻 《吉林医学》2011,(33):7016-701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三种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5例RA、42例SLE、28例pSS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分析二者与其他炎性反应、免疫指标及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SLE、RA患者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②SLE患者及伴血管炎的RA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③pSS患者组血浆FIB及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④所有RA患者FIB水平以及合并血管炎的RA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ESR、抗CCP抗体、RF均成明显正相关;⑤SLE患者组FIB、D-二聚体与ESR、抗ds-DNA抗体滴度、24 h尿蛋白定量、SLEDAI积分均成明显正相关,与补体C3成明显负相关。结论:相对于pSS而言,RA、SLE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同时亦提示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亦可以作为临床判断RA及SLE病病情活动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36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及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全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降结肠及乙状结肠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显著高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显著升高,故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患者。  相似文献   

16.
陈戈 《中外医疗》2013,32(8):61-61,63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检测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患者中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月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共100例,作为对照组。所选对象均在清晨取静脉血3.0mL,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显著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显然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对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脑梗死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76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4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高血压病Ⅰ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0.28±0.10)mg/L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0.47±0.08)mg/L、(0.63±0.13)mg/L较高血压病Ⅰ期患者显著升高(P<0.01);而且高血压病Ⅲ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较高血压病Ⅱ期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为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对照组为50名健康人员,检测两组人员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全结肠病变范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左半结肠病变患者上述指标(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并且能够评估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70例,另选择1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中,AMI患者的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P患者(P<0.01).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临床常规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46例糖尿病组细分为无并发症组(18例)、大血管病变组(15例)、微血管病变组(13例),并与对照组45例进行比较。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糖尿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微血管病变组显著升高(P<0.01);血糖越高,D-二聚体越高(P<0.01)。结论检测糖尿病D-二聚体是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诊断指标之一。严格控制血糖、监测D-二聚体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