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肾病综合症 (NS)是诸多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损伤了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通透性而发生的一个症候群 ,因而它不属于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典型表现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 ,即通常所说的“三高一低”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临床常见症候群 ,亦是儿科临床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 ,其发生率位居小儿内科泌尿系统疾病第二位[1] ,是成人发病率的 2倍以上[2 ] ,其中微小病变型占 80 %左右。就其发生原因与机制而言尚未明了 ,因而使NS的治疗缺乏特异性和明确方向 ,基于此 ,笔者将近几年中西医对NS发生机制的研究作一概述 ,以便…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良的Henson法检测了1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血小板激活因子含量,结果显示:PNS患者血浆PA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血浆PAF含量与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提示PAF可能参于PNS的发病,PAF是诱导肾小球基底膜对蛋白质通透性增加的一个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4.
<正> 肾病综合征是一个多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应尽可能找出其原发基础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糖皮质激素:目前仍认为强的松是首选药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免疫反应发挥作用。一般用量为强的松1mg/kg/天,每日清晨顿服,共8周。然后减量,一般每周减5mg左右,总疗程半年到1年。如先抗凝治疗一周再加激素,效果更好。在此期间也可以配合中药治疗。如应用8周后如无效时,则应迅速减量以至停用。糖皮质激素对微小病变型最为有效;对系膜增殖型的轻度增殖的次之,对局灶性肾小 相似文献
5.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21)
目的:予以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并辅之以银杏叶提取物的治疗效果的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与更具安全性的指导。方法:通过互联网搜索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以及Pubmed和读秀数据库,收集激素辅之以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随机对照实验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一律自创库起始时起,到2019年4月为止。同时,规定相关标准以排除不必要文献并采纳符合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相关的文献,继之由2名符合要求的人员独立对每个文献行资料筛选、提取以及质量的评价,最后利用RevMan5.3软件对之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所制标准,一共收纳12篇国内研究,7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56,95%CI=1.11~2.20,P=0.010;OR=5.56,95%CI=3.42~9.03,P<0.000 01);与对照组相比,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的血浆白蛋白升高更明显(MD=52.36,95%CI=50.81~53.90,P<0.000 01);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降低更明显(MD=-84.53,95%CI=-123.83~-45.22,P<0.000 01)。关于银杏叶提取物安全性的研究中,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与无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的对比分析中,胃肠道反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与无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相较,血浆白蛋白升高明显,24h蛋白尿改善显著。由于符合标准的纳入文献,其质量普遍不高,故需较之更高质量的大量研究来更进一步的验证激素辅助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蛋白尿与肾损害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49例,男35例,女14例;年龄1.4~15岁,随访24~92个月者18例.病例分为持续蛋白尿组(甲组)18例,间歇蛋白尿组(乙组)31例.比较两组患儿肾小管间质和肾小球病理损害、肾功能损害和病情进展的差异.结果 甲组较乙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平均秩和:33.44比20.10)、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平均秩和:29.67比22.29)、肾功能损害[血肌酐65.5(14.0,805.0)比46.0(16.0,353.0)μmol/L]均严重(P<0.05).甲组患儿随访后较随访前血肌酐升高[208.0(90.0,586.0)比57.0(36.0,125.0)μmol/L](P<0.05);乙组差异无显著性.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Ⅰ Ⅱ Ⅲ级患儿,随访后血肌酐较随访前升高[120.0(46.0,586)比54.0(35.0,125.0)μmol/L],P<0.05.随访后重复肾活检甲组2例,病理改变均较随访前加重;乙组1例,较随访前无明显加重.结论 在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持续蛋白尿患儿肾小管间质和肾功能损害严重.持续蛋白尿和肾小管间质损害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近年来随着治疗的进步,其预后已明显改善,这里综合国内外的有关进展及我们的经验,就肾综的治疗作一综述。1相应质油素的应用方案目前肾综的治疗主要靠激素,我们认为激素的应用要强调以下原则;首始剂量要是,减量要慢,维持时间要长。1.1首始治疗阶段:首始治疗阶段激素用量一定要足,才能迅速诱导其缓解。成人强的松剂量每应为1mg/kg,少年病人每日可用至1.5mg/kg(按理想体重计算),2~13岁小儿,强的松剂量每日为2mg/kg,婴幼儿的强的松可用至每日2.5mg/kg(均按理想体重计算),但剂量不宜超过80mg… 相似文献
8.
[病因和发病机制]
凡能引起肾小球疾病者几乎均可产生肾病综合征,临床上 一般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
(一)病因
1.原发性原发于肾脏本身的肾小球疾病,急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病都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 生肾病综合征.病理上以微小病变、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 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为 多见. 相似文献
9.
10.
11.
严元贞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7):626-627
肾病综合征是指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和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综合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由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感染、中毒等原因引起,本文主要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分析。本组60例均为笔者在2001~2002年间收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国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15(2):13-1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指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肾病综合征,其治疗西医目前主要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临床大都只对微小病变型(或所谓选择性蛋白尿)效果较好。复习本病的临床过程及其治疗,中医活血化瘀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能改善肾小球的病理变化。选用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以希改善肾小球的病理变化。目前虽然只是在实验中进行。但已见到可喜的苗头。有报道藏红花不仅在体内外均对血小板聚积有良好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1989年7月至1992年12月我们用强的松、昆明山海棠、潘生丁加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6例,并以强的松、潘生丁加环磷酰胺治疗的39例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治疗组中Ⅰ型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24岁,病程15~75天,初发者10例,复发者6例;Ⅱ型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7(14~60)岁,病程1月~12 相似文献
16.
Alport综合征又称为遗传性肾炎,由Alport于1927年首先报告,本病主要累及器官为肾脏、耳及眼,其中肾脏病变突出表现为血尿,相差显微镜检查为变形红细胞尿,蛋白尿一般不重,极少出现肾病综合征,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女性则更为少见,本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抑制剂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是PNS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和理想的治疗药物。正确的较长时间使用泼尼松可提高治疗的缓解率及降低复发的危险性;某些难治性PNS可试用甲泼尼松冲击,或加用细胞毒药物,多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单独或联合使用治疗PNS取得较好疗效,针对导致不同组织损伤的多种免疫反应途径联合使用具有不同免疫抑制效应的多种药物,可能提高PNS的疗效及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病综合征 (NS)由大量蛋白尿 ( >3 5g/d)、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 <30 /L)、高脂血症及水肿组成 ,其中前两条必备。在除外系统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所致继发性NS后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诊断即成立。现将其治疗作一简介。1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导致NS水肿的机制并不单一 ,但是肯定有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低蛋白血症所致 )因素存在 ,因此 ,欲有效利尿静脉补充胶体液是重要措施之一。临床多静脉输注血浆代用品 (如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 )来提高病人血浆胶体渗透压 ,此时应注意 :①应选低分子制剂(分子量 2~ 4万道尔顿 ) ,…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