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中医临床各科中进行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把<伤寒论>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伤寒论>教学改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期刊杂志,摘取<伤寒论>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卡片,撰写有关方剂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性论文,结合<伤寒论>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论文交流,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撰写中医论文的水平,取得了满意的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3.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建国40余年来,以实验为主对<伤寒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伤寒论>方单味药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药物配伍"的药理研究;<伤寒论>方整体的药理研究;六经实际的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统一内因外因的研究.提出了<伤寒论>课题科研设计研究的思路,即:立足于对<伤寒论>方剂的综合研究,建立符合六经病证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注重<伤寒论>类方的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伤寒论>包括阐释辨证,使六经辨证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研究<伤寒论>方药,整理<伤寒论>文献.  相似文献   

5.
注重<伤寒论>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将课堂教学的过程比作"龙头、豹身、虎尾",即一堂课的精彩的开头、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内容以及富有悬念的结尾."龙头"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或十分熟悉的话题作为引子引出今天要讲的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豹身"是在上课过程中采取自身治验、古今典型病案、结合PBL教学方法、播放视频录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利用图画形象表达仲景原意、师生易位教学相长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有趣而又记得牢、想得多、用得广."虎尾"就是在下课之前作简单总结,理顺思路,留下为下堂课的伏笔.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这门课是高等中医院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兼具临床与基础两大学科的特征.该课程知识点多,不易理解,缺乏趣味性,在传统教学中融入典故导入、设疑导入、病案导入、小组讨论等导入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医著之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伤寒论>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备受古今中外临床医家的推崇.熟练掌握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证候,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伤寒论>方剂的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9.
曲夷 《中医教育》2004,23(3):47-48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对其课程定位尚有争议:有人将其归为经典课,认为应将对原文的背诵、解释作为重点,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有人将其归人临床课,认为<伤寒论>本身就是一部临床经验总结的医著,现在仍然学习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临床辨证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对<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兴趣,探讨情景教学提高护生<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实验组采用整体护理病案为引导的对话式情景教学和学生模拟表演式情景教学.结果:情景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评价良好,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结论:情景教学是提高护生<中医内科护理学>学习兴趣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伤寒论》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会面临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学习内容枯燥、文字太过深奥难懂,缺乏好的学习方法等问题.笔者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多年,颇有体会,下面就如何学好《伤寒论》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把一种分析复杂大系统的有效数学方法一层次分析法(AHP)引入中医方证研究,建立方证耦合数学模型来探讨<伤寒论>方证相应规律的研究思路,成功地把半定性、涉及众多因素的复杂"方证相应"问题转化为量化的、系统的数学问题.在这一工作基础上建立<伤寒论>方证耦合模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探索<伤寒论>方证相应原理,可为提出客观、规范、中西医普遍承认的中医方证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患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授课对象是已经过2年中西医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后,转入专业学习的本科3年级学生(骨伤专业).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与骨伤科疾病辨证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和掌握骨伤专业各临床课程打基础,因而本课程实质上是骨伤科临床课程的"总论"部分,其授课质量的高低,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近年来,我们对<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堂授课大胆进行一些改革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哲学思想底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02-2004
从<伤寒论>的68条原文中思考,觉得张仲景的临床思维中饱含着很强的哲学理念,故结合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哲理,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的方面;突出量和质变化的规律;重视内因起决定作用;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四个方面,辨析<伤寒论>的主要哲学思想所在,来启发、指导和唤起现代中医界运用辩证法宇宙观联系临床实践,达到更好地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仲景<伤寒论>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切脉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1.指正常脉.2.指表证.3.指里证.4.指危证.5.指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研究<伤寒论>之浮脉,对临床排疑解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金匮》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金匮>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讲何病何治,而重在论其整体观念、辨证思想,以启迪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领悟其奥旨,吸取其精华.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改革<金匮>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体会.一是以<金匮>特点讲<金匮>,如归类法、联系法、活看法、引伸法、常变结合法、详略有别法等,以弘扬经黄精华;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讲课,开展课外临床专题讲座,安排课间临床见习,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结合现代研究,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四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讲课、写论文、讨论发言,以培养自学、分析能力;五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1 力钧 力钧(1855~1925年),字轩举,号医隐,福建省永泰县人.幼年跟随刘善曾读书,刘好文通医,并以<说文>论证<内经>.在其影响下,力钧幼年即对医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后又跟陈崇备、张熙皋学习<内经>、<三家本草>、<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邵经明先生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经明先生一生崇敬仲师,时仲景学说研究颇深.学习<伤寒论>强调熟读原文,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运用;重视临床辨证施治,擅用"经方",针、灸、药并用治疗哮喘等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9.
综合<伤寒论>有关针灸的论述,就其所体现的针灸学术思想作一浅析.有关条文中关于针灸的学术思想、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运用规律等对现代针灸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同时,我们也应辨证地学习<伤寒论>.  相似文献   

20.
中药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的桥梁课程,对今后方剂学以及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本校开设的<中药学>课程而言,不仅在医学专业本科开设,而且在非医学专业本科(如中医英语、医院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法学等专业)也同样开设.由于非医学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学时数少(36学时),使学生的中医基础薄弱,加之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因此很难保证教学效果.随着各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开设,<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