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落枕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颈项强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我们对较严重病例采用针刺加火罐结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123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54例;<40岁者37例,40~60岁者73例,>60岁者13例;病程<1天者26例,2~3天者78例,>3天者19例。治疗方法针刺及火罐取穴:风池、天柱、肩中俞、外关、后溪;寒邪重者加大椎;风邪重者加风府;头不能后仰者加承浆;头不能前屈者加人中;疼痛严重扩散到肩背部者加天柱;兼有头痛、鼻塞、发热或咳嗽、脉浮者酌加上星、太阳、合谷、列缺等穴,以解表清热、宣肺止咳,选穴…  相似文献   

2.
落枕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笔者从1976年~1984年在门诊过程中,应用外关穴治疗该病16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68例患者,男156例,女12例;年龄20~30岁92人,31~50岁76人;病程短者1天,长者7天;针刺一次治愈99人,二次治愈59人,三次治愈10人,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3.
<正> 从1983年至1986年,笔者以针刺拔火罐为主,治疗面瘫60例,效果较为满意。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岁;以20~45岁居多;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45例,3个月者10例,半年至3年以上者5例;未接受过其它治疗的40例,20例已用其它方法治疗过。治疗方法 (一)针刺组:颊车、地仓、完骨、攒竹、太阳、四白、合谷、承浆等穴。(二)拔火罐组:以颊车、地仓、阳白、完骨等穴。(三)混合组:除针刺、拔火罐以外还有点刺(放血法)、叩刺(梅花针)、透穴、艾灸等法。(病程在3个月以上或出现后遗症者酌(?)选用针刺健侧,穴位同于患侧。操作方法:1.若病程在10天以内,为初针者,以患侧腧穴为主选2~3穴,初针针法要轻浅(要有针感),留针10~20分钟,起针后按拔罐组穴选好大、中、小号火罐,用闪火法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笔者采用针刺齿龈线加面部透穴治疗面部神经麻痹65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65例病人中,女30例,男35例,最大者61岁,最小者2岁,以18~40岁为多见,在接受治疗前发病最短一天,最长者15天。治疗最短者7天,最长者35天。治疗以15天~30天为多见。  相似文献   

5.
本组102例;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6岁;病程最短者半天,最长者半个月。治疗方法:选主穴:“印堂”穴。该穴属经外奇穴,但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上,而且有经穴的特殊治疗作用。横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3次为一疗程,行捻转手法,待得气后留针20分钟,不超过半个小时。急性者,一般针刺1~2次即愈。针刺后,医者应协助患者做起蹲、弯腰、前后左右转侧腰部等多种姿势活动以使患部出汗为度。腰脊中痛者:以疏通督脉经气为主,针刺“印堂”穴,如腰痛在一侧或双侧者以疏通  相似文献   

6.
针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佩云 《四川中医》2000,18(12):49-49
笔者采用针刺脏腑背俞穴配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胃痛 ,并以常规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治疗胃脘痛作对照观察 ,结果针刺背俞穴组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背俞穴组 36例以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1 9例 ,女 1 7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63岁 ;病程短者 1天 ,长者 3天左右。常规针刺组 33例亦是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 1 8例 ,女 1 5例 ;年龄最小2 5岁 ,最大 58岁 ;病程短者半天 ,长者 3~ 4天。两组病例随机分组。2 治疗方法背俞穴组 :取穴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以上穴位均双取 ,针刺得气后 ,针尖…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1980年2月至1983年1月,用针刺治疗急性菌痢30例,取得较好疗效,兹简介如下。一、临床资料: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4岁1例,15至35岁25例,40岁至58岁4例;就诊时间最短者为1天,最长者为8天,大多数为1~3日;发热37.2℃~38℃10例,38.5℃~40℃2例;经针刺治疗后1~3日热退者10例,4~5日热退热者20例;本组患者均有腹痛,里急后重,脓血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70例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7岁~10岁者20例,11岁~20岁者46例,21岁一26岁者4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双侧三阴交。 针刺:用中,强刺激,对腹部穴位使针感传导到阴部,刺激角度宜直刺或微向下斜刺,双侧三阴交穴,针感向上方传导至膝盖以上为宜,每穴留针10分钟。艾灸:用艾条在以上各穴分别灸3分~5分钟,以皮肤微红为止。 3 治疗结果 在本组7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者67例,显效2  相似文献   

9.
颜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或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高顺才老师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在针刺为主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本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50岁。其中4~20岁者5例,21~40岁者39例,41~50岁者6例。其病程均在2周之内,最短者2个小时即来就诊。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地仓、下关、颊车、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手法:采用1~3寸毫针,直刺双侧合谷、患侧下关、健侧地仓透颊车。沿皮向下刺鱼腰,丝竹空、攒竹二穴均沿皮下向鱼腰方向进针,以至鱼腰穴为度。采用强刺激捻转辅以提插法,留针2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治疗期间避风寒。 2.2 方药:以牵正散为主:白附子、僵蚕、防风、白芷、川芎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  相似文献   

10.
针刺养老穴治疗落枕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落枕是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针刺养老穴治疗该病有很好的效果。笔者10余年来针刺养老穴治疗75例落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75例中,男54例,女21例;年龄10~20岁18例,21~40岁48例,41岁以上9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天以内者26例,2天以内者22例,3天以内者21例,4天以内者3例,5天以上者3例。病发于左侧者27例,发于右侧者44例,发于两侧者4例。疼痛放散到颈项部者45  相似文献   

11.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们纯用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7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70例均为门诊病人,肿胀的乳房皮肤红润,但未形成脓肿的早期病例。其中67例为单侧乳房,有3例为双侧乳房。肿块最大直径10厘米,最小直径3厘米。经用抗菌素和中药治疗无好转者16例。伴有畏寒,发热者56例。体温在37.5°~39.5℃的23例,38.6°~39.5℃的24例,39.6℃以上者9例。病程3天以内的26例,3~4天的38例,5天以上者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38岁,以23~26岁者为多。二、治疗方法穴位的选用及手法:开始治疗时,我们选穴较多,在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后,只取用“内关”穴,仍可取得相应疗效。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28号不  相似文献   

12.
一般资料共治1422例,男56例,女87例,18岁以下43例,19~30岁29例,31~50岁54例,50岁以上16例。胆道蛔虫症40例次;肝胆结石症61次;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36例次;胆道术后痛2例次;胰腺炎1例次;原因不明2例次,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方法主穴:胆囊穴、支沟、阳陵泉。配穴:外丘、日月、中脘。发热者加曲池、阳辅;呕吐者加中脘、内关。用泻法,留针15分钟。对照组:肌注或静滴654-2注射液10~20mg/次。治疗效果针刺16分钟内疼痛消失,患者安静,并维持1~2小时以上者为显效;15~30  相似文献   

13.
刺右侧三合穴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单纯型阑尾炎有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临床观察34例,男23例,女11例。首次发病者20例,有阑尾炎病史者14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15岁。34例经临床诊断均为单纯型阑尾炎。发病时间最长者4天,时间最短者1天。治疗方法“三合穴”即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毫针刺2~3寸;上巨虚针刺1.5~2寸;下巨虚针刺1~1.5寸。三穴均采用泻法。同时配合刺络放血疗法。在三穴附近寻找明显瘀阻的血络用三棱针速刺出血。足三里放血5~15mm;上、下巨虚可放血2~10ml。呕吐重者加内关、中脘;腹痛甚加天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1997~2002年期间采用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5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30~7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大便间隔天数最短3天,最长10天,平均5天;中医辨证属肠胃积热者8例,属气机郁滞者7例,气血亏虚者10例,肾阳虚者5例。针刺治疗期间停止药物及其他治疗。2治疗方法2.1 针刺取穴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随证配穴:肠胃积热者配曲池、内庭;气机郁滞者配支沟、太冲;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肾阳虚者配关元、肾俞。2.2针刺方法取30号60mm毫针先直刺双侧上巨虚,进针1~1.5寸,提插捻转至…  相似文献   

15.
高亚伟  韩育斌 《陕西中医》1989,10(8):370-370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斜”、“面瘫”,笔者在临床用“眼针”治疗单纯性病症100例,取得满意疗效。一般资料100例均在门诊治疗,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5~55岁之间,以20~40岁者患病为多;病程短则1天,长则3个月以上;左侧面瘫54例,右侧面瘫46例;发病多系劳累或体虚晨起面部受风所致。治疗方法取穴:眼针上焦区穴,肝胆区八;正气不足配脾胃区穴;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配足三里、上巨虚穴。针法:用特制眼针按操作要求沿眼眶边缘皮下刺入,先针上焦区穴,继针肝胆区穴,初期宜用泻法。一般针刺后病人双目即可闭合,鼓腮感到有力,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足  相似文献   

16.
落枕或称“失枕”、“失颈”,又称急性颈僵硬。笔者2008年2月~2009年12月采用针刺后溪穴配合当地傣医牛角刮痧疗法治疗落枕45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45例均为2008年2月~2009年12月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h,最长7天;单侧落枕38例,双侧落枕7例;因睡眠休息时肩部外露,当风受寒而发病者36例,因颈项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所致者9例。治疗方法1.针刺后溪穴法:患者取坐位,将双手置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痛点,医者右手持针,取后溪穴,常规消毒后,直刺1~1.5寸,用强刺激法,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捻转1~2min,使针感向肘部传导  相似文献   

17.
针刺下关穴配合He—Ne照射治疗面神经麻痹2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军 《西部中医药》2000,13(6):44-44
自 1 995年至 1 999年 ,笔者采用针刺下关穴为主配合 He-Ne激光照射疗法 ,治疗面神经麻痹2 5例 ,效果明显 ,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 5例中男 1 4例 ,女 1 1例 ;其中年龄最大 61岁 ,最小 7岁 ,以 2 0~ 3 5岁患者为多 ;病程最短 l天 ,最长 1个月。秋季发病为多。2 治疗方法主穴 :下关。配穴 :颊车 ,合谷 ,足三里。以上各穴均施以平补平泻法 ,然后以 He-Ne激光照射下关穴 1 0分钟 ,功率 l~ 3毫瓦 ,光斑 0 .1~ 0 .2平方厘米。 1日 1次 ,针毕以双掌轻抚患处 ,以皮肤发热为度。 7天为 1个疗程。3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疗效标准 痊愈 :病侧…  相似文献   

18.
一、临床资料本组80例中,年龄23~25岁者35例,26~30岁者26例,31~35岁者19例;病变在左侧乳房者45例,右侧者35例。发病1天者40例,2~3天者20例,4~6天者20例;白细胞数为(10~15)×10~9/L(10000~15000/mm~3)者35例,15×10~9/L(15000/mm~3)以上者45例。二、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针刺治疗法。取穴:①背后第三胸椎、脊突旁开0.5厘米。针刺时呈65度角,针尖向脊柱方向刺入,深度4~5分,得酸麻胀感为度。②曲地灾。③手三里穴。  相似文献   

19.
笔者用针刺听宫穴治疗三叉神经痛63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63例中,男28例,女35例。年龄在20~78岁之间。病程最短3天,最长者40年。二、针刺方法取听宫穴: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侧卧位,自然闭口。取患侧穴位,用30号1寸毫针,直刺6~7分深,进针时患者无痛觉为准。进针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淋巴结炎,俗称横痃。20余年来,笔者均采用针刺治疗,疗效较好。现将52例初步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科:本组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8岁。病程3天者31例,4天者20例,5天者1例。二、治疗方法:取公孙、太白穴,均取健侧。患者仰卧或仰坐,上穴分别进针得气、留针。然后向同一方向再捻转得气,同时嘱患者按摩患处并屈伸患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