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钉螺水体沉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玻璃筒和玻璃水槽中模拟不同流速水体,对各期钉螺作水体沉降试验,钉螺在静水中呈水面漂浮和水中沉降两种状态;在动水中呈水表漂流、水中沉降悬移、水底推移滚动和扬起悬移等4种运动状态.钉螺在水中沉速与钉螺大小、水温高低呈正相关;钉螺沉降轨迹角度与水流速度呈正相关,与钉螺大小呈负相关.钉螺沉降水平悬移平均速度接近平均水流速度.用所测各期钉螺的平均沉速推算不同深度和不同流速水体的钉螺沉降悬移距离,与实测平均悬移距离无明显差异.最小钉螺的最低起动流速在8—16cm/s之间,最低扬动流速在24—32cm/s之间.  相似文献   

2.
钉螺运动生物学研究 Ⅲ.钉螺吸附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挂丝法和干粉法研究了钉螺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螺龄钉螺吸附力不同,孵出第1d螺在玻璃板上吸附力最小,平均吸附力为0.084 5毫牛(mN),最小为0.056 8mN,随着螺龄增大,吸附力逐渐增强,野外成螺平均吸附力为13.271 7mN,最大吸附力为25.348 6mN。但以各螺龄螺头足部软体吸附的每mm~2单位面积相比,则以第7wk螺最强,为13.875 7mN/mm~2。软体单位面积吸附力,随螺龄增大,逐渐增强,到第7wk时达高峰,以后则逐渐减弱。解释了现场观察中“小螺”失散率明显低于“大螺”的原因。野外成螺平均吸附力是其平均体重的13倍,表明在江河洲滩上钉螺起动的水力学条件要比同体重的泥砂大得多,因而研究钉螺在江河渠系中扩散迁移规律时,尤其是起动规律时,钉螺的吸附力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990—1993年,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相关理论、方法,开展钉螺静止水体,流动水体沉降及动水起动3类室内试验,研究水体钉螺生物物理特征.试验结果:首次确定了钉螺生物物理指标的9个参数;建立了钉螺水体沉降、起动的4类6个实用公式;观察或测定了水流影响水休钉螺运动因素及值域.揭示了钉螺水体扩散形成机理,阐明现场研究多种扩散现象的成因,为现场防止钉螺扩散的安全工程,如“拦截”、“中层取水”、“沉螺”等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涵闸渠系钉螺截留系统现场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 ,解决钉螺沿涵闸系扩散的问题 ,国内一些同仁已做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1、2 ] 。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根据流体力学 ,水利工程学 ,泥沙工程学及钉螺生态学 ,做了阻止钉螺随水扩散的基础研究 ,如钉螺吸附力的测定 [3] ,钉螺动水沉降 [4 ] ,钉螺起动流速的测定 [5]。依据这些成果 ,完善、改进了涵闸渠系钉螺截留系统模型 [6]。1 999年 3月 ,我们将该系统修建在血吸虫病疫区现场 ,4~ 7月进行了钉螺截留、分离的试验 ,现报告如下。1 材料1 .1 阴性成螺 采自武汉市郊区和荆州市郊区 ,按螺高 (h)和螺宽 (d)分为大螺和中螺 ,荆州大螺…  相似文献   

5.
湘江望城段洲滩“迷魂阵”捕鱼网具携带钉螺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迷魂阵”捕鱼网具携带钉螺情况及在扩散钉螺中的作用。方法 在春季汛期洪水淹没的有螺地带,选择1d观察4块洲滩上“迷魂阵”网具的数量,测量网具长宽和网孔大小,收集网具上钉螺并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4块洲滩中均有钉螺分布,其中2块洲滩有感染性钉螺;4块滩上共有“迷魂阵”网具30个,获钉螺1310只,每个网具都携带钉螺,平均43.7只/个,钉螺感染率1.83%,从事“迷魂阵”网具作业的85.11%渔民为血吸虫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湖北地区肋壳钉螺与光壳钉螺种群间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长江水系的湖北钟祥、蒲圻光亮钉螺和江陵、潜江、阳新助壳钉螺进行酯酶同工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电泳比较,结果显示:3地肋壳钉螺EST同工酶酶带数目、活性及Rf值完全一致;2地光亮钉螺与肋壳钉螺相比,酶谱特征也基本一致,EST同工酶仅1-3条弱带稍有差异;MDH同工酶仅蒲圻光亮钉螺与其它各地肋壳与光亮钉螺稍有差异,提示上述各地钉螺在种系进化上具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丰县地处苏北沿海平原,历史上查到的钉螺与东台、如东、如皋和通州等县市一样,均为光壳钉螺,形态与山丘地区光壳钉螺相同。1991年5月9日,在沈灶镇赵环村丁溪河南侧坡岸赵秀林屋后段面发现肋壳钉螺,同时在该河上游同侧坡岸与之相距约710m处查到光壳钉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武汉长江江滩钉螺来源及扩散情况,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将长约80cm。的新鲜湿润芦苇杆每10根为一组井列联结,共3组;于每组芦苇杆上均匀散布6-8旋阴性成螺120只,待钉螺开后并吸附牢固后,轻微抖动芦苇,以钉螺不从杆上脱落为度。1992年7月14日在武昌金口镇开始钉螺漂流实验。当日气温26-33C,南风3级,江水流速1.l-2.sin/s。将附有钉螺的芦苇杆顺船沿轻置江中,任其随水漂流,于距起点15、25、40km处各捞起一组,计数存留在芦苇杆上的钉螺,计算其丢失率。2结果吸附在芦苇杆上的钉螺沿…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研究安徽省3个代表性地区的钉螺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提取钉螺足部的基因组DNA.用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6%硝酸银染色.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不同地域株钉螺的遗传距离,并聚类分析.结果三个地区钉螺标本的PCR扩增产物均呈现多态性。经聚类分析.其中广德钉螺与宁同钉螺关系最近,可归为一类,而贵池钉螺则单为一类。结论安徽省三个有代表性区域的钉螺存在一定的亲缘天系,但种内发牛了遗传变异.血吸虫病不易感区和有螺无病区的螺群遗传距离接近,两地钉螺的遗传棚似系数与钉螺的易感性相一致.但对于不易感和有螺无病区的钉螺是否与易感区的钉螺在遗传学上产生较特异的变化.还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湖北地区肋壳钉螺与光壳钉螺群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长江水系的湖北钟祥、蒲圻光壳钉螺和江陵、潜江、阳新肋壳钉螺进行酯酶同工酶(EST)和苹果酸脱氯酶(MDH)电泳比较,结果显示:3地肋壳钉螺EST同工酶带数目、活性及Rf值完全一致;2地光壳钉螺与肋壳钉螺相比,酶谱特征也基本一致,EST同工酶仅1-3条弱带稍有差异;MDH同工酶仅蒲圻光壳钉螺与其它各地肋壳与光壳钉螺稍有差异,提示上述各地钉螺在各种系进化上具有比较密切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静水不同水深条件下钉螺上爬运动状态,为探索新的防止钉螺扩散模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实验室内观测玻璃圆管中不同水深钉螺上爬行为,记录钉螺上爬时间和高度,并分析静水水压对钉螺上爬运动的影响。结果通过观测,获得了钉螺静水空间分布特征,即在不同水深的玻璃管中,钉螺主要分布于静水水表和水底两层;通过拟合静水压强与钉螺上爬速度的关系,得到静水水深与钉螺爬离水面高度的回归方程,确定静水中60 cm水深是钉螺对水压敏感性的分界点;距水面80 cm以内静水中钉螺离水面高度差异不大,钉螺在深度80 cm以内的静水中爬出水面后主要集中在距水面13 cm处附近。结论钉螺在静水中的上爬速度与静水压强成反比,钉螺爬出水面后距水面高度与水体深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2.
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状态。 方法 采用钉螺生物学与水力学以及河流泥沙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钉螺运动状态。 结果与结论 钉螺的爬行能力很低 (最大爬速每分钟仅 2 .98cm) ,其在江河沟渠中的自身运动可忽略不计 ,但在阻 /灭螺工程中设计沉降池时必须考虑钉螺的自身运动。钉螺在江河沟渠水流中的运动状态主要表现为 :1吸附于载体随水漂流 ;2作为悬移质随水流推动移行 ,其主要来自湖沼地区大量有螺洲滩随水流启动的、以及沉降在河床床面上的重新启动的钉螺 ,均为 7周龄以下的幼螺 ,因其吸附力较小而易失散。螺龄较大的野外钉螺平均吸附力为其体重的 13倍 ,不易失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钉螺在静水与动水中的运动方式与特征,探索新的防止钉螺扩散的途径。方法: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果:首次提出钉螺在水中运动状态-流速关系的阈值,获得有关钉螺运动特征的5个参数,并推导出相应的7个数学公式。结论:提供了研究钉螺在水体中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水体钉螺爬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静水和低流速水体中可表现出无方向选择性。随着流速增加,其方向选择性渐趋明显。钉螺在水体流通为25-30cm/s时,只向上(包括左、右侧上方)爬行。在大于30cm/s时,钉螺停止爬行。钉螺的爬行活动可随光照度的增强而增强。并仍具有趋光性和背光性。  相似文献   

15.
In the late 1960s, Melanoides tuberculatus snails were introduced in Brazil from North/East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first records of specimens infected with cercariae were registered in Rio de Janeiro State in 2001.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occurrence of M. tuberculatus infected with larval trematodes in Rio de Janeiro City. Bottom sediment was collected with dip nets and sieved through 0.25 inch-mesh screening. Snail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laboratory in vials with stream water, then measured and individually isolated in glass vials with distilled water. They were exposed to artificial light and temperature to induce cercarial emergence. The most actively emerging cercariae were processed by differential staining and silver nitrate impregnation methods. Negative snails were subsequently dissected. Approximately 700 snails were collected. Snail total lengths ranged from 1.2 to 3.3 cm. The prevalence rate was 15.76% although 53.76% of the snails were found infected in one of the sites. Infected snails were infected with rediae and pleurolophocercous cercariae. Cercarial morphology and chaetotax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family Heterophyidae mostl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edian dorsal and ventral fins on the tail and the absence of CI dorsal sensory recept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在钉螺扩散中的作用,以评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方法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吸附于载体并漂浮于水面上,用水泵现场抽提,统计过泵钉螺数。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投放于不同深度水塘(沟)水下,经一定时间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面漂浮的稻草把上查找钉螺,观察钉螺迁移扩散情况。钉螺幼螺雌雄配对后,采用螺笼法在现场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观察1个生殖年后笼内钉螺密度。结果附着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在距进水管口100、50cm和20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80cm的水泵通过率分别为2.45%、3.93%和43.46%;钉螺在距进水管口20cm和10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20cm水泵的通过率分别为72.07%和91.00%。在5个现场水塘或沟,共投放36600只标记活钉螺,在投螺15~120d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上漂浮的稻草把上均未检获标记钉螺。当幼螺密度≤2对/0.16m^2时,难以增殖。结论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只要采取必要控螺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或消除钉螺向北扩散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层取水式拦螺网防螺效果。方法根据"中层取水"原理,改进拦螺网,在拦网中层设取水口,防止堵塞阻水,并选择有螺河道电灌站进水口及其灌渠进行现场试验。在电灌站进水口不同位置投放染色钉螺,观察钉螺被水泵抽吸情况,评价拦螺网防螺效果,统计拦螺网直接费用。结果中层取水式拦螺网现场拦螺效果达100%,直接费用为11030元。结论中层取水式拦螺网防螺效果好、制作和安装简便,适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应急防螺和有螺地区电灌站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云南高原血吸虫流行区密达利杀螺效果和鱼毒性。方法室内采用密达利不同浓度组浸杀、喷洒灭螺,现场选鱼塘周围有钉螺孳生的各类环境灭螺,同时观察对鱼的毒性。结果室内试验设清水对照和密达利2.5、5、10、15、20、50、100g/m37个浓度组,浸杀法第7天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00%、58.00%、68.00%、66.00%、76.00%、82.00%、90.00%、96.00%,喷洒法第7天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00%、66.00%、78.00%、80.00%、84.00%、88.00%、90.00%、90.00%,密达利浸杀法和喷洒法各浓度组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钉螺死亡率上升。现场灭螺剂量5—10g,灭螺后7、15、30d钉螺死亡率为52.28%、76.98%、71.89%,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29.93%、52.37%、57.01%,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51.50%、76.72%、71.03%。室内鱼毒性试验(厂家推荐剂量2.5—5g/m2或g/m3),鱼死亡率与清水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别(x。=0.11,P〉0.05),现场试验鱼没有死亡,也没有其他的水生生物死亡。结论密达利灭螺能有效降低活螺密度,对鱼类等水生物安全性高,在鱼塘及周围的有螺环境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 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 15%,活螺密度下降85. 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O。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 45~5. 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 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 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