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建牙合对其咀嚼系统(咬合力、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调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10~2012-10间我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60名,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名患者,分别采用正中关系、长正中、肌力闭合道终点建牙合,观察三组患者1周、3个月、1年后咬合接触、咀嚼效能以及下颌受力情况。结果三组患者1年后的咬合接触、咀嚼效能、受力情况等方面上均明显优于1周、3个月,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列缺失患者选取合适的建牙合方法对咬合接触、咀嚼效能、受力情况等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渡性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牙列缺损对患者咀嚼效能和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牙列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采取钴铬合金普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研究组采取■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分别评估两组咀嚼效能,比较两组的咬合情况、满意度评分、并发症。结果:治疗1个月后、2个月后、3个月后,研究组的咀嚼效能及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咬合优良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9.5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牙列缺损患者采取■垫式过渡性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可提高咀嚼效能,改善咬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牙列缺损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的修复治疗.方法选择牙列缺损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13例,根据患者余留牙情况、息止牙合间隙等分析,其中9例患者采用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4例患者采用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随访1年后,11例患者咀嚼有力,12例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缓解,12例患者面型美观.结论咬合重建可缓解牙列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咀嚼功能,过渡性牙合重建修复可为永久性牙合重建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晓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76-2377
目的研究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其咀嚼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平顶山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8例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和观察组(44例,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比较两组咀嚼效能、治疗前后口腔健康水平(GOHAI)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5.45%)较对照组(68.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HAI、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有利于提高患者咀嚼效能,改善口腔健康水平,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对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咬合垂直距离(OVD)降低进行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将65例老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依据有无牙列缺损和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分为三组.A组42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不伴有TMD者;B组15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且有功能性TMD者;C组8例为牙列重度磨耗伴有功能性TMD但无牙列缺损者.采用垫式可摘义齿和可摘式牙合垫在正常的正中牙合位进行重建或修复.结果:65例患者随访45d~9年,咀嚼功能明显改善,TMD症状缓解.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的OVD降低,有必要对其进行咬合重建性修复,在正中(牙合)位行咬合重建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其后固定修复的参考过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力与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精确咬合设计、调整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后牙区缺牙并行种植单冠或固定桥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采用咬合纸和T-Scan Ⅲ ?(Tekscan,South Boston,USA)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全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别记录每个时间点对照牙、近中邻牙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分析局部咬合接触和咬合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共收集33例患者(男性16人,女性17人,年龄24~72岁)、37颗种植修复体,修复体戴用3~12个月(平均8.3个月)。2周到3个月,种植修复体达到咬合接触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Wilcoxon检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力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Wilcoxon检验);3~6个月、6~12个月期间,咬合力百分比和咬合接触时间变化均不明显。2周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显著低于对照牙(P<0.01),而戴用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对照牙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咬合接触和咬合接触时间延迟的后牙种植修复体,在修复后3个月咬合接触强度会明显增加,临床上种植修复后3个月复查时应重点关注咬合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接受后牙种植冠桥修复患者100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量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析咬合力与咬合接触时间变化情况。结果在100例患者中,有113颗种植修复体;随访情况为3个月时有101颗,6个月时有92颗,12个月时有80颗。在2周时,相较于天然牙,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更低(P0.05);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天然牙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差异小(P0.05)。在2周、3个月、6个月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咬合时间比值有相关性(P0.05);在12个月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咬合时间比值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后牙种植修复体中,3个月为咬合接触强度显著增加时间点,应当对该时间点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中拔牙位置的选择和矫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正常或后缩,上下牙弓拥挤度在Ⅰ度以内的患者11名,拔牙模式为.第二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下牙弓拥挤度为Ⅱ~Ⅲ度的患者10名,拔牙模式为.第三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拥挤度Ⅲ度,下牙弓轻微拥挤或无拥挤4名,拔牙模式为.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系统矫治.结果所有病例均达到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前两组病例磨牙关系为中性,第三组病例磨牙关系为完全的远中关系.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上颌一般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牙模式则与下颌后缩程度、下牙列拥挤度、下前牙唇倾度以及磨牙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缺牙伴重度深覆牙合的患者进行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探讨重建颅-颌-关节-牙合系统,恢复颌平衡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0例缺牙伴重度深覆牙 合患者进行模型制取,测定颌位关系,适当的升高咬合,恢复正常的颌间距离,以铸造支架牙 合垫(金属网加塑胶)式可摘义齿进行修复,于治疗后1、2周,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戴用义齿2周内有效14例(70%),2周~1个月内有效3例(15%),1~2个月有效1例(5%),总有效率90%(18/20);无效2例(10%).结论 牙 合垫式可摘义齿不但修复缺损的牙列,还恢复了正常的颌位关系,保护了口颌系统,防止牙体的进一步磨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重度磨损的患者行咬合重建的固定修复探讨牙合重建的有关问题.方法 采用钴铬金烤瓷冠对28例上下牙列重度磨损、正常咬合关系丧失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6个月、12个月观察修复治疗效果.结果 28例患者重建后牙列形态、咬合面及面下1/3高度获得适当恢复,美观改善,咀嚼功能良好.结论 对牙列缺损并重度磨耗的病例,固定义齿是牙合重建修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