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与其预后的关系,总结经验,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将2008年9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平均动脉压分为低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观察并比较4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沉以及血糖等指标的异常例数低于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好转,而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有所改善,但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异,正常血压组、轻度高血压组患者出院时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低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出现多种危险因素,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不同气温条件下,合并有高血压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与其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60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起病前7 d的平均气温分3组,(1)低温组(平均气温<15℃)(n=99)。(2)常温组(平均气温15~28℃)(n=70)中。(3)高温组(平均气温>28℃)(n=91)入院后每8小时监测血压1次共10d。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用病程第14天的NIHSS评估。SBP、DBP、MAP与其近期预后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低温组和常温组患者病程第2天到第5天的MAP、SBP、DBP与其近期预后负相关,其中第3天MAP、SBP、DBP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均P<0.01)。而高温组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近期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痛患者急性期第2天到第5天的血压与近期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114例急性期血压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陈梅  宋志杰 《临床荟萃》2001,16(6):254-255
近年来我们发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波动较大 ,大多数患者病前并无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及症状 ,非降压的情况下 ,约 3~ 4天左右血压能够降致正常水平并趋于稳定。为探讨血压变化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 ,本文对 114例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患者 ,连续观察一周血压变化情况 ,并选择 114例非脑梗患者做为对照组。随访观察 5 0例脑梗发病 6个月以后的患者 ,了解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①脑梗死组 :选择 1997年 9月至 1999年 9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114例 ,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4.
老年男性动脉硬化血压波动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压波动对老年男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1527例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年龄>65岁)男性患者,所有患者监测动态血压,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脑梗死组(607例)和非脑梗死组(920例),用数学平滑曲线方法先将每一个体24 h血压数据进行分析,再描绘出一条适合个体血压变化趋势的曲线,计算实际血压值与该趋势曲线相应位置所形成差值的标准差即为血压波动值,然后比较2组血压波动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中24 h的收缩压波动值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8.4±2.2)与(8.0±2.0)mm Hg,t=-2.909,P<0.01];其中自昼收缩压血压波动明显升高[(8.2±2.2)与(7.8±2.1)mm Hg,t=-2.969,P<0.01];而夜间收缩压波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3.9)与(8.7±3.7)mm Hg,P>0.05];各阶段舒张期血压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舒张压波动值(5.5±3.8)与(5.5±1.5)mm Hg,P>0.05;白昼舒张压波动值(5.4±1.5)与(5.3±1.4)mm Hg,P>0.05;夜间舒张压波动值(6.1±2.7)与(6.1±2.6)mm Hg,P>0.05].结论 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与白昼收缩压的波动密切相关,而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无关.
Abstract: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lder men. Method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in 1527 elderly men ( older than 65 yrs) with atherosclerosis.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Six hundred and seve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 group A)and 920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 group B). Smooth curv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each patient'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data and the trend of each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curve was portray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tual blood pressure and the blood pressure on the curve was defined as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and the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etween the 2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24 hour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8.4'±2. 2]mm Hg vs [ 8.0 ± 2. 0 ] mm Hg, P < 0. 01 ), especially for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daytime( [ 8. 2 ± 2. 2 ] mm Hg vs [ 7. 8 ± 2. 1 ] mm Hg, P < 0. 01 ). However,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t nigh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2 groups( [ 8.9 ± 3. 9 ] mm Hg vs [ 8. 7 ± 3.7 ] mm Hg,P > 0. 05 ).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24 hours( [5. 5 ± 3.8 ] mm Hg vs [5.5 ± 1.5 ]mm Hg,P >0. 05),during daytime([5.4 ± 1.5]mm Hg vs [5.3 ± 1.4] mm Hg,P >0.05)and nighttime ( [ 6. 1 ± 2.7 ] mm Hg vs [ 6. 1 ± 2. 6 ] mm Hg, P > 0. 05 ). Conclusion In elderly men with atherosclerosis,cerebral infar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ut independent of nighttim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其入院后血压波动情况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40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入院时及入院后连续5 d的收缩压(DBP)与舒张压(SBP),将6次血压的变异系数(CV)当做入院后患者的血压变异指标(CVDBP及CVSBP ),在研究对象出院时对其进行mRs评分处理;应用 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将CVDBP<9作为基准,对性别、年龄、饮酒、吸烟、体力活动、心率、BM I、脑卒中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C血脂异常、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入院时的m Rs评分进行调整,对多种潜在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以后,CVDBP ≥9的患者较CVDBP <9的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升高,OR=14.6(95% CI:0.96~2.20);比较CVDBP ≥10与CVDBP<10,aOR=18.8(95% CI :10.9~31.2),表明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的CVDBP的升高加大了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比较CVSBP ≥7与CVSBP <7,aOR=13.0(95% CI :08.0~21.7)以及比较CVSBP ≥8与CVSBP <8,aOR=11.4(95% CI :06.9~18.9),CVSBP的升高并未引起aOR的升高,说明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不随CVSBP的升高而升高。【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不良与其入院后血压波动的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报道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管理的体会.予密切监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在24 h心电监护的基础上,手工测量血压白天4次/h,夜间3次/h,并做好记录.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一般情况,分析血压增高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对于收缩压大于200 mmHg(1 mmHg=0.133 kPa).有心力衰竭、冠心病、夹层动脉瘤、高血压脑病、溶栓患者必须紧急降压治疗,降压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控制每天血压下降不超过30%;不需用降压药物的患者,监测血压的同时,注意观察头痛症状、肌力恢复、意识改变等情况;对于血压下降过快至血压过低的患者,积极寻找原因,适当升高血压.另外,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颅内压观察,对于控制血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31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半月内的血压变化。结果240例入院时血压最高,191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153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和预后(死亡)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9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水平,分为存在活组和死亡组,按出血部位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脑出血急性期较高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预示着预后不良,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睡眠障碍性呼吸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以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福建省南安市医院八病区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老年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性呼吸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观察2组血压变异性以及短期预后。结果:观察组全天收缩压标准差及血压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命质量感受、健康状况感受、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障碍性呼吸会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并且还会导致患者预后下降。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8年12月~2001年12月收治80例脑梗死病人,按高血压血糖组(13例)、正常血糖组(67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探讨血压变异性对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172例作为脑梗死组,将同期收治的非脑梗死169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两组血压变化情况,计算血压变异系数;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压变异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管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收缩压变异系数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大于对照组(P<0.01)。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血压变异系数均呈正相关(P<0.01)。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是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压变异性有一定相关性,血压变异性可能是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早期持续监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水平,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对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类型患者血压变异性(标准差/均值)的特点。方法监测发病24h内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动态血压情况。比较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脑梗死及对照组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24h、昼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他两者之间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压的波动性可能对小动脉的影响大于大、中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语言活动前后血压变化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方法 测量 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右侧肱动脉血压 ,语言活动前测量 1次 ,活动后即刻、5、10、15分钟各测量 1次 ,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活动后与活动前比较 ,急性脑梗塞伴高血压组收缩压 :即刻有非常显著增高 (P <0 .0 0 1) ;5分钟也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血压在 3级以下可进行适当语言活动 ,急性脑梗塞非高血压患者尚可加强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量所有患者血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水平。将入选患者按血浆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n=56)和高Hcy组(n=54),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生化、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将入选患者按照血压不同昼夜节律分为非杓型组(n=45)、杓型组(n=40)、极度杓型组(n=10)、反杓型组(n=15),对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浆Hcy、血生化进行比较。对患者血浆Hcy与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Hcy组男性比例较正常Hcy组高(P0.001);高Hcy组患者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正常Hcy组高(P0.05);高Hcy组高密度脂蛋白较正常Hcy组低(P=0.036),高Hcy组血肌酐水平较正常Hcy组高(P=0.001)。反杓型组患者血浆Hcy较其他3组高(P=0.001)。患者血浆Hcy与白昼、夜间、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线性相关(P0.05);血浆Hcy与血压变异、变异系数不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浆Hcy水平可能与高血压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积极降低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病人入院时血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俊 《护理研究》2001,15(4):215-216
为研究急性脑性出血病人入院时血压、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对1560例脑出血病人进行观察,其中壳核出血680例、丘脑出血481例、脑叶出血152例、小脑出血118例、桥脑出血129例,测量各组入院时的平均血压及出血量,并比较死亡组与生存组血压及出血量。结果显示:壳核与丘脑出血病人死亡组血压及出血量均高于生存组(P<0.01),脑叶、小脑、桥脑出血病人血压死亡组与生存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死亡病人出血量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提示,应注意观察急性脑出血病人早期血压,并应给予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人血压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的相关联系,分析血压变异性作为检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7月~2012年3月就诊的老年患者,对其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140例患者可以进行临床研究。采用美高仪MGY-ABP1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记录仪,对所有患者进行测量,根据收缩压总变异系数对其分为2组,即高变异组与低变异组,分别对其进行24h以上的血压测量,并采用十二导联美高仪动态心电图(ECGLAB-HOLTER12.NET)分析系统进行24h以上的连续监测,统计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两组24h、白昼与夜间的动态血压,观察血压变异系数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发现,白昼低变异组期前收缩率高于高变异组,夜间则相反,而24h内比较则无差异性;夜间及24h室性心律失常高变异组要显著高于低变异组,白昼则无明显差异;高变异组组间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夜间发生率显著高于白昼,而低变异组前期收缩率白昼显著高于夜间。结论老年人随着血压变异性的升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大,作为检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一项指标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序贯式肠内营养在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卒中单元住院的脑梗死老年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先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并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对照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入院第2、14天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及吞咽功能分级(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观察组肠道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胃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吞咽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式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脑梗死老年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血压变异性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经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20例。根据降压方式,分为对照组193例和强化降压组227例。分析2组降压产生的血压变异程度及各组3月临床预后结果。结果:强化降压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较对照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小(P<0.05);2组预后良好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低于预后不良的患者(P<0.05)。结论:收缩压变异性越小,患者预后越好。强化降压能够有效控制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波动,并能够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及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术后24 h患者每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 SD)、舒张压标准差(24hDBP SD),计算患者24h收缩压变异(24hSBP ARV)及24 h舒张压变异(24hDBP ARV)情况,观察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及其与BPV的相关性,分析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作用.[结果]①预后不良组血肿破入脑室所占比例(64.6%)高于预后良好组(40.0%),其镇静治疗所占比例(27.1%)低于预后良好组(86.7%),且预后不良组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镇静治疗、破入脑室、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③镇静组术后1h、12h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镇静组(P<0.05);④镇静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13%)低于非镇静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转归相关,采用镇静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