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张景岳言:"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  相似文献   

2.
经筋病证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针灸疗法有效病证之一。但经筋病证的针灸治疗多以痛为腧,重局部而轻整体,常常失于辨证、辨经及正确刺灸方法的应用,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任何经筋病证都应明确其病因病机,病变所属经脉,在病痛局部选穴的基础上,配合循经远部取穴,并重视调补肝脾二经,同时还应依阴阳缓急的不同,充分发挥针刺补泻手法,达到补缓泻急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肝肾-经筋”理论,探讨骨性关节炎的中医分期综合治疗。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以《内经》藏象、经筋理论为指导,根据“治未病”、“杂合以治”为依据,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分期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早期以局部经筋痛变为主,中后期除经筋病变外,尚有脏腑病变尤其以肝、肾为主。辨证治疗在分期的基础上,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早期以外治推拿、针灸等方法为主,中后期当辨证论治内服汤药综合配合外治两种方法。通过分期综合治疗,提高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秦伟凯  赵勇  张宽 《北京中医药》2011,30(9):675-678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灵枢>的记载,"以痛为腧"指以经筋病证的痛点作为治疗部位.从中医传统理论、解剖学基础、软组织力学以及病生理相关学说等方面对经筋痛点的疼痛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深入研究,加深对中医经筋"以痛为腧"的认识,为软组织疼痛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以拓宽软组织疼痛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5.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温银针疗法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荣  扆志德 《中国针灸》2006,26(1):36-38
目的:为临床介绍一种新疗法。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病证的理论,“以痛为腧”,在痛变的关节周围采用多针深刺、抵骨达筋并加艾灸的刺法,观察温银针治疗经筋病的疗效。结果:该疗法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舒筋利节的作用,较一般单一的针刺治疗作用强而持久。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经筋病所致的痛证具有显著的治痛效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治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消除无茵性炎症,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松解肌肉痉挛,来达到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和痉挛致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孙勇  郝军 《中医正骨》2016,(4):72-74
经筋理论源于经络学的十二经筋,从概念上讲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的一部分;从病证上看,经筋理论是筋病理论在四肢的具体表现;从治疗方面分析,经筋理论长期强调针灸、针刀等治疗方法,而筋病理论不再局限于针灸、针刀等疗法,而是融合了功能锻炼、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更加强调预防和力学的平衡。本文从概念、病证、辨证和治疗几个方面对筋病理论和经筋理论的异同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现代针灸言经脉、络脉者多,言经别、经筋者少。而《灵枢》有关经别、经筋的精辟论述中所蕴含的辨证思想,对现代针灸临床同样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现就《灵枢·经筋》中“卒口僻”证治加以辨析。 经筋的循行分布和其相应的经脉有关。十二经筋中手足三阳经筋的循行都经过头面部,因此和头面部的病证如“项筋急”、“肩不举”、“痛引颔”、“不可左右视”有密切关系。“卒口僻”则在足阳明经筋一节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关于经筋的分布,原文载:“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附上,……其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九页),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病候表现为:“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引缺  相似文献   

9.
痛风性关节炎早期以关节经筋病变为主,中后期不仅表现为关节经筋病变,尚有脏腑病变主要以累及肾脏为主。脾肾亏虚水谷运化、水液代谢失衡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治疗中以补虚泄实、治实邪为治疗法则,依据"脾肾-经筋"理论,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以内服中药为主,配合外治法综合治疗,内外结合,效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内经·经筋》提出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然医家对于"燔针劫刺"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龙于飞  吴云川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69-971
经筋与周围神经、颅神经相关联,经筋的病变与现代脑神经受损的症状相似;督脉通髓达脑,与诸经脉交会,脏腑之精气藉此上输于脑,奉养元神,督脉属肾,肾精为先天之本,滋养脑髓,督脉脉气痹阻,肾精不能充养脑髓致髓海不充,脑窍失养而出现智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缺损,而发为小儿脑瘫病证。元神失养,髓海亏损是病机关键。疏理经筋,推动经气运行,载精上行;通达督脉,调和全身阳气,以充髓海,养元神,益脑窍而改善小儿脑瘫病证。  相似文献   

12.
经筋是对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神经等软组织的高度概括。文章基于经筋的实质结构和功能特点,从软组织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了经筋病发病机制,认为各软组织之间的非生理性活动影响了经筋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高张力性经筋病变;根据经筋病病变规律,以“循经查灶,以痛为腧,松筋解结”和“动静结合,交互抑制,整体论治”为原则深度剖析了经筋病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齐刺法治疗网球肘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筋病证是针灸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这一类疾病有着特定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下,逐步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经筋理论[1]。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当今社会的疾病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经筋疾病在众多疾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经筋疾病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而早在《内经·经筋》中就提出经筋病的治疗方法"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即  相似文献   

15.
经筋理论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对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经络理论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背景下,经筋理论与中医外治联系并不密切.本文立足于经筋理论的特点,强调经筋理论是中医外治领域系统化的应用理论,能为中医外治机制研究提供崭新的研究角度,对继承和振兴中医外治疗法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筋是古代医家总结出肌学相关生理及病理规律的载体。本文基于经筋理论探讨股骨头坏死的相关病机,提出以"查筋依结"为诊断关键,主张以"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为基本治法,"经筋解结""肌肉解利"为治疗目的,针刀、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手段,可为改善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缓解髋部疼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浅谈循经按摩治疗经筋病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经筋病的治疗原理,总结了筋病治筋;筋病治经;治筋求本的方法,为按摩治疗经筋病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晶  宫玉榕  修忠标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84-1387
在经筋理论推广运用,实现精准医学等环境下,基于经筋理论的膝痹病的精准可视化治疗再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此,肌骨超声视角下对经筋辨治膝痹病的再认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和分析经筋理论对膝痹病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肌骨超声技术凭借其对软组织较好分辨力、动态对比成像、无辐射等优势,能实现膝痹病经筋病灶点的定位、定性评估,为不同经筋刺法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实时引导可视化治疗。最后对肌骨超声实现膝痹病经筋辨治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以肩周炎为切入点,探析上肢经筋与肌筋膜链的相关性。通过对比二者在肩关节的循行路线、解剖功能,探究二者在肩周炎发病特点与诊疗思路等方面的相关性;并比较阿是穴与激痛点的相关分布特征与致病特点,综合阐述二者在中西医不同理论指导下诊治肩周炎的差异互补。旨在从筋膜力学角度认识与丰富传统经筋理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增添综合视诊、触诊和功能评估的诊疗维度,扩展经筋近治、远治疾病范围,为临床治疗筋骨疾病寻找更优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总结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指出,难治性面瘫病位在面部经筋,核心病机为正虚瘀阻,经筋不利,提出“活血祛风,疏理经筋”为治疗准则。本文从神经解剖学发微,以近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腧穴,整体调摄。将透刺、排刺、刺络拔罐紧密结合,明确施术手法量学,促使量效最优化,针刺过程治神为要,以求神应效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