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NHL30%-40%,也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在不同的病例之间会有所差异。尽管联合化疗能使40%-50%的患者达到持续缓解,但仍有许多DLBCL患者不能缓解或缓解后复发。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些基因及其蛋白表达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cl-6和CD10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6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标本及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组织中Bcl-6、CD10蛋白的表达,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Bcl-6、CD1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2.26%(51/62)、38.71%(24/62),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的阳性率100%(52/52)、100%(52/52),差别有显著性(P<0.05);Bcl-6的表达与生存期相关,生存期大于5年组中Bcl-6的阳性率为87.50%(21/24),明显高于生存期小于5年组中Bcl-6阳性率50.00%(19/38)(P<0.05).Bcl-6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B症状、结外浸润、治疗结果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相关,临床分期越低,CD10阳性表达越高.生存期大于5年组中CD10的阳性率为75.00%(18/24),显著高于生存期小于5年组中CD10阳性率15.79%(6/38)(P<0.05).CD10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B症状、结外浸润、治疗结果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0阳性表达者大部分同时表达Bcl-6,但在部分CD10表达阴性的病例中,Bcl-6也呈阳性表达,Bcl-6、CD10共表达组比非共表达组临床分期低,生存率高于非共表达组.结论 Bcl-6、CD1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均与生存期成正相关,是预后良好的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DLBCL标本中bcl-6和Ki-67的表达情况。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bcl-6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4.44 %(49/90), 在RH组织中为15.00 %(3/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4,P=0.001);其表达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Hans分型相关 (χ2值分别为5.257、5.257、4.704、16.024,均P<0.05)。Ki-67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80.00 %(72/90),而在RH组织中为20.00 %(4/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85,P=0.000),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近期疗效相关(χ2值分别为5.889、6.451、6.024,均P<0.05)。结论 bcl-6和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及Hans分型等相关,可为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初治DLBCL患者各60例,均给予化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肝功能以及随访2年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6.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患者的PFS为(16.1±3.2)个月,PFS率为70.0%,OS率为85.0%;HBsAg阴性组患者的PFS为(17.3±4.1)个月,PFS率为73.0%,OS率为8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与DLBCL患者的预后无关,但合并HBV感染会增加DLBCL患者在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初治49例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 和β2-MG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49例DLBCL患者中,β2-MG 高表达37例,VEGF高表达23例.β2-MG和VEGF蛋白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组症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均无相关性(均P> 0.05).β2-MG高表达与以CHOP方案为基础的全身化疗效果相关(P=0.037).VEGF蛋白高表达与合并纵隔侵犯有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结论 蛋白芯片法检测β2-MG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有望成为DLBCL常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 cell lym-pla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大的一个亚群,是成人最常见的NHL[1],约占NHL总数的30%~40%[2].在WHO关于淋巴系统肿瘤的分类[3]中,DLBCL被定义为:B细胞起源的,有大的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需要高效力化疗的一组恶性淋巴瘤,这类肿瘤发生于淋巴结内或结外,可原发或继发于其他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演进[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caspase-3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0年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4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caspase-3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和76.6%,其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显著相关(P〈0.05)。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survivin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64.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和caspase-3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Cdc7、Mcm2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DLBCL初治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骨髓累及、B症状有无、结外受累数目、血乳酸脱氢酶(LDH)数值、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等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蜡块中Cdc7、Mcm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单因素分析,Cdc7阳性和阴性表达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41%、73%(P<0.05);Mcm2阳性和阴性表达者分别为25%、75%(P<0.05);临床资料:ECOG评分(0~1分 vs 2分)(76.7% vs 23.3%);Ann Arbor分期(Ⅰ~Ⅱ期 vs Ⅲ~Ⅳ期)(65.0% vs 35.0%);IPI(0~1分 vs ≥2分)(78.3% vs 21.7%);LDH(正常 vs 高于正常)(70.0% vs 30.0%);单纯化疗 vs 化疗+放疗(41.7% vs 58.3%);GCB vs ABC来源(53.3% vs 46.7%)。其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7和Mcm2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和IPI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Ⅲ/Ⅳ期DLBCL患者Cdc7和Mcm2的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IPI评分越高,Cdc7和Mcm2的表达也越强。结论:除IPI评分、治疗模式、组织细胞来源是DLBCL的预后因素外,Cdc7和Mcm2高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53和Ki-67在DLBCL免疫类型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p53和Ki-67在DLBCL免疫类型中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 25例GCB中p53的阳性率为16.0%,35例non-GCB中p53的阳性率为45.7%,两者之间P〈0.01;25例GCB中Ki-67高表达4例,35例non-GCB中Ki-67高表达18例,两者之间P〈O.01;p53阳性DL-BCL20例中ki-67高表达12例,p53阴性DLBCL40例中Ki-67高表达10例,两者正相关。结论 p53、Ki-67的表达与DLBCL的免疫类型相关,GCB类型中低表达,non-GCB类型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PC-DLBCL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全组患者的1、3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8%、71.1%和69.0%,平均EFS为91.3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3%、80.3%和72.4%,平均OS为98.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为ⅠE或ⅡE1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1分、肿瘤长径<5 cm、浸润深度浅的患者EFS和OS显著延长(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体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PG-DLBCL患者E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PG-DLBCL的分期系统和各种治疗措施所处的地位仍存有争议,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优化PG-DLBCL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