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心、脑功能的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变革“心主神明”说,确立“脑主神明”论的观点。指出:传统中医学虽以“心主神明”立论,但对脑与精神、感觉、知觉及生命健康的关系也有描述,与“脑主神明”的认识相按近;并从系统修正、审慎扬弃、理论建设、方法研究等四个方面分析,强调确立“脑主神明”论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神明的含义,心主神明的理论来源、心的功能定位和物质基础等方面来阐释心主神明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病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心主神明"是中医的传统认识,文章从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及临床联系等方面探讨"心主神明"理论是中医心病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浅谈对“心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依据,认为"心主神明"论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说明五脏、心、精神活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心主神明"论也导致中医对脑这一重要的器官缺乏独立和完整性的认识。提出应当提倡"脑是主管知觉、运动、思维和记忆的器官"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7.
脑主神明理论的源流及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先秦、两汉以降有关脑理论的文化背景,以及同时期中医脑主神明理论的发展,剖析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之争的渊源,对中医脑神理论的源流及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心律失常疾病越来越普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颤动,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从心主神明的角度入手,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借助于中医药手段,从而更清楚地理解和治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10.
刍议“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神明”即神或精神。广义的“神明”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明”是指思维意识活动而言。《灵兰秘典论篇》载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关于“君主之官”的提出,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提出的,是以“朝庭”模式将心譬作君主,其它脏腑譬作臣属并集权于心的一种假说。关于“神明出焉《类经》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如之,故曰神明出焉张锡纯解释说:善言神明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他精辟地说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相贯而后可以成思矣”的心脑关系。也明确的指出心参与思维意识活  相似文献   

11.
“心主神明”考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心主神明”之说由来已久。明清以降,随着西方医学神经大脑学说的传入,中医界也提出“脑主神明”乃至“心脑共主神明”的见解。近十几年来,围绕孰主神明的探讨文章颇多,涌现出不少新的观点[1~2]。本文试从中医藏象的角度对此再以探讨。1 “心主神明”的内涵藏象学说认?..  相似文献   

12.
薄立宏 《中医研究》2012,25(10):9-11
本文从《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及阴明理论讨论心主神明在治疗失眠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并从现代脏腑理论研究方面充分肯定了心主神明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可作为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重要入手点.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中医》1993年第1期发表的“心主神明刍议”一文,是有助后学之作。但笔者觉得文中有些观点还有值得探讨的必要,故亦不揣浅陋,略陈管见,悖谬之处,诚祈同道斧正。 1 文中谈《内经》中“十二官”之说,是与封建王朝的行政建制进行类比的,似有不妥。笔者认为《内经》中的“十二官”之官字,不能以官职为释。历代岂有传道、受盛、作强、决渎、仓廪之官名?中正、州都之名也是曹魏以后的事了。而且,心既为一身之君主,同时又称心为君主任命的官,并列于“十二官”之首,从逻辑上也是谈不通的。因此可以说,这里的“官”字释为官名是不妥的。造成这一误解的原由,主要是混淆了古代汉字一字多意的不同用法。在先秦著作中,“官”字有官职、官府、官能、器  相似文献   

14.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正如在汉字中凡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如:思、怒、悲、惊、  相似文献   

15.
刘美珍  孟聪 《新中医》2010,(10):123-124
<正>中医学关于心主神明理论的研究,至今还不能通过实证手段,运用现代医学客观指标来阐明其本质,加之"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王清任)等一些理论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析“心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古今医籍皆曾列目。但观各书的论点,则有所不同。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心主神明”这一功能,曾有否定的观点出现。例如,有的教材曾载:“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没有认识到精神思维活动是脑的功能,而误把这些活动归之于心”。显然这完全否定了心主神明的功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理论体系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原始含义是指天神,许慎《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注:"天地生万物,物有主元者曰神"。即"神"为天地万物之主宰。《内经》将神引入中医理论体系,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现象,但保留了"主宰"内涵[1]。"心主神明"之说由来已久,而明清以后时至今日,许多学者力倡"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并对此进行相关的论述,就孰主神明问题争论许久[2-4]。亦有学  相似文献   

18.
再议"心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的“心神论”由此而确立,这一理论不仅成为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现代脑科学的飞速发展,部分人认为“心主神明”理论产生受历史条件限制,对脑认识不足,应是“脑主神明”,建立以脑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说。另外,又有人倡导“心脑共主神明”。面对众说纷纭的争论,笔者再次学习《内经》有关论述,略有所感,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从植物状态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脑主神明”。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心主神明”的中医基本理论。“心主神明”即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及多种疾病致脑损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即植物状态。病人虽然体温、呼吸、血压、心跳均正常,但意识丧失,无任何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功能,此无法用“心主神明”所解释,而正说明人体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精神等活动是有脑所主,即“脑主神明”。修正“心主神明”而倡“脑主神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脑病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心主神明”的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临床研究两方面论述情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可伴友情志并常,而情志异常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