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 ,对5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为主要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且不同的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证候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其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浅析成都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论:成都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湿热滞胃占38.0%;脾胃气虚占24.6%;肝气犯胃21.8%;肝气郁滞15.5%。 相似文献
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为主要表现,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肯定。本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特点,为本病的主要临床分型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同时采用设计的中医证候问卷,采集四诊资料,累计积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证型。结果 225例进入本次研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频数最多的十项症状依次为:胃脘胀满(84.9%)、胃痛(80.9%)、胃中嘈杂(76.4%)、矢气频作(72.0%)、纳呆(70.2%)、便臭如败卵(64.0%)、善太息(58.7%)、睡眠障碍(57.3%)、易怒(51.6%)、舌苔薄白(46.7%)。聚类分析结果:在225例患者中肝胃不和123例、脾胃虚弱72例、痰湿中阻30例。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总体病位在肝、在脾、在胃,中医辨证分析以肝胃不和最为多见,其次是脾胃虚弱和痰湿中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型、证候要素及复合证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不同地区的高血压患者,经数据清洗后得到787例有效问卷,经统计患者的症状出现频次,将53个全身症状和舌象、脉象的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得出高血压患者的证候要素、病位、舌脉等信息。结合两者的情况进行复合证型的判断,总结出患者的实际证型分布及常见复合证型的特征。[结果]四诊信息出现频次大于50%的有18个。因子分析提取16个公因子后,分析高血压患者证候要素,病性包括:火热、痰湿、瘀血等。病位以肝为主,涉及肾、心、脾胃等脏腑。中医证型主要以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等为主。复合证型多为虚实夹杂,兼夹痰浊、瘀血等。[结论]高血压患者以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肝火上炎证为主,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医证候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09年12月就诊的F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体检的健康患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FD组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分析不同证型证候积分与HAMA、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FD组HAMD评分为(4.97±4.88)分,HAMA评分为(7.70±4.47)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6±3.62,3.49±3.65);FD中医证型为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寒热错杂证及湿热滞胃证,其中肝气郁结证患者HAMD积分和HAMA积分均高于其它各证型(P<0.01),并且证候积分与HAMD评分(r=0.663)、HAMA评分(r=0.587)呈正相关。结论 F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倾向,其中肝气郁结证症状轻重与抑郁、焦虑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FD的268例患者进行西医亚型和中医证型的调查,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FD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中度关联性(r=0.567,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与脾虚气滞证存在中度关联性(r=0.519,P<0.05),上腹痛综合征(EPS)与肝胃不和证存在中度关联性(r=0.562,P<0.05).结论 FD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FD的防治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王琦的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进行调查.结果 200例中各体质类型构成比: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不同年龄消化不良人群体质分布:18~29岁34例(17.0%),30~39岁62例(31.0%),40~49岁57例(28.5%),50~65岁47例(23.5%).男性患者以湿热质为主,女性患者以气郁质为主.结论 本研究表明FD人群中以气郁质、湿热质倾向最明显,为开展中医药干预的临床研究提供调查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柴芍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予柴芍健脾汤治疗,对照组予吗丁啉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饱胀、上腹痛不适、早饱、嗳气、纳差、恶心、呕吐、泛酸、烧心等临床症状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芍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柴夏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柴夏和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主要观察两组上腹部疼痛、食后腹胀、泛酸、早饱、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一般观察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上腹痛、食后饱胀和吐酸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夏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68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疗效 ,1 0 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 6 8例 ,予辨证施治中药治疗 ;对照组 32例 ,予吗叮啉加舒可捷治疗 ,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 .2 % ,对照组为 4 6 .9% ,P <0 .0 5 ,不同证型间的疗效比较 ,P >0 .0 5。提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现代临床文献中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辨证分型标准。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全文阅读提取证候类型及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纳入的文献共46篇,涉及37个中医证型,出现频率最高的8个证型为肝胃不和22次,脾胃虚弱17次,寒热错杂16次,饮食积滞15次,肝郁脾虚14次,肝郁气滞14次,脾胃虚寒14次,脾胃湿热12次,8个证型中,腹胀为共有症状,并涉及脾、胃、肝三个病位,以及气滞、气虚、寒、热、湿、食积等病性。结论:随着研究的开展,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标准越来越凸显"脾失健运"这一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护理组和对照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逍遥散治疗,护理组给予中医护理加逍遥散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护理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护理组为86.67%,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SAS与SDS评分治疗前后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逍遥散联合中医护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FD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32例和普通针刺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由受试者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包括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LQI),两组均每日针刺一次,每次30min,以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一个月后回访患者NDI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NDSI较前下降(P〈0.01),NDLQI较前升高(P〈0.01);治疗后一个月,NDSI与NDLQI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辨证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比较,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辨证治疗与普通针刺治疗FD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辨证针刺具有更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18年10月中医外治法治疗FD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14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OR=3.45,95%CI=[2.52,4.73],P<0.05)、痊愈率(OR=2.08,95%CI=[1.60,2.72],P<0.05)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明显降低症状积分、改善尼平指数和胃促生长素水平(OR=3.33,95%CI=[2.36,4.68],P<0.05)。结论中医外治法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临床安全性好,但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发表文献存在一定偏倚,有待更高质量随机、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可见上腹部疼痛灼热、餐后腹胀、早期饱腹感、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无器质性病变,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胃排空缓慢、胃调节功能减退等胃肠动力的改变、十二指肠酸过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抑郁焦虑等社会心理疾病相关。现代医学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治疗和抗抑郁药治疗。传统医学基于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在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证型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将近几年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FD治疗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ID),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多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目前,FD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脑肠互动异常、胃容受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胃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异常、心理精神因素等。随着罗马Ⅳ标准的颁布,十二指肠的作用在FD的发病中日益凸显。十二指肠高敏性、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及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等在FD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指肠可能是治疗FD的新靶点。本文综述FD发病中十二指肠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为FD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