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巨细胞病毒先天性致畸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血清学、病理学、DNA 组化、免疫组化及 DNA 形态计量等方法研究 HCMV 致畸机理。结果表明母亲 HCMV 可通过胎盘经血传给胎儿。胎儿感染 HCMV 后,HCMV 随血流侵犯各脏器,在血管周围形成多灶性病变,单个细胞呈破坏性损害。病毒大量复制后细胞溃破,病毒再次进入血液,又传递至各脏器,故各脏器呈分批感染,病变呈现时间差。致病损、致畸程度取决于器官单个细胞受损部位、性质、数量及该器官所处的发育成熟期。  相似文献   

2.
243对母婴血清应用 ELISA 法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G 与 IgM,发现上海市孕妇 CMV 感染率为88.5%,激活感染率为5.3%。母婴间血清中 IgG 与 IgM 分布频率呈一致性,说明 CMV 可通过母婴传播,宫内感染率为1.65%。遭受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时体重明显减轻,并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例宫内感染胎儿胎盘组织检测到HBV DNA,提示HBV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或者先感染胎盘组织并在其中复制,再感染胎儿。研究表明因胎盘破裂,母血混入而感染胎儿不是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母亲HBeAg阳性,尤其是HBV DNA阳性,其胎儿宫内感染的机率较大,但来自母体的抗-HBc没有抑制HB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4年1月-2007年9月于住院分娩的孕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西安市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传播(BIT)现况及其影响因素,随访幼儿HBV传播转归和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对341例HBsAg阳性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所生344例新生儿于产后24 h内以及1岁后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组分析新生儿发生BIT、宫内显性感染(DBI)和宫内隐匿性感染(OBI)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对该幼儿人群进行随访,获得高危幼儿HBV传播的转归和HBsAb阳性率。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BIT、DBI和OBI率为46.51%(160/344)、8.14%(28/344)和38.37%(132/344),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和BIT的风险分别是HBeAg阴性产妇的2.60倍(95% CI:1.19~5.70)和2.21倍(95% CI:1.36~3.61);产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200、≥103和>106拷贝/ml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的风险分别是<200、<103和≤106拷贝/ml者的1.99倍(95% CI:1.29~3.08)、1.73倍(95% CI:1.11~2.69)及2.33倍(95% CI:1.33~4.10);发生前置胎盘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是无前置胎盘者的14.07倍(95% CI:1.23~160.76);孕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是注射者的1.60倍(95% CI:1.02~2.53)。随访发现,14例DBI幼儿,9例发生HBsAg转阴(9/14);OBI率为24.17%(22/91);乙肝疫苗免疫总的应答率为69.23%(63/91)。OBI幼儿的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59.09%(13/22)。结论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幼儿随访中发现,OBI较高,乙肝疫苗应答率较低,是乙肝防控的空白区域,应加强育龄妇女及幼儿HBV监测、HBsAg阳性产妇控制乙肝干预是控制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姜恩荣 《职业与健康》2008,24(3):241-242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多数报告指出其传播方式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经产道污染所致。关于宫内传播问题目前未获一致意见。为此我们选择母亲HBsAg阳性引产的死胎肝组织及胎心血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VB染色、免疫电子显微镜(IEM)技术进行了胎儿体内HBsAg的检测,对其宫内传播问题进行了试验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化孕产妇管理在预防巨细胞病毒(CMV)宫内感染方面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有异常孕产史的育龄妇女2 907例、孕妇3 193例外周血中CMV特异性抗体IgG和IgM,筛查出CMV IgM阳性育龄妇女210例、孕妇245例,观察中药对IgM转阴率以及孕妇的宫内传播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育龄妇女治疗转阴后再次妊娠情况.结果中药治疗可使育龄妇女CMV IgM转阴率从自然状态下的41.28%(45/109)提高到77.23%(78/101)(X2=27.91,P=0.01)、孕妇从41.94%(52/124)提高到75.21%(91/121)(X2=27.90,P=0.01),孕妇宫内传播率从41.46%(17/41)降低到20.83%(10/48)(X2=4.45,P=0.03),流产等胎儿异常明显减少(X2=5.43,P=0.02).结论应用ELISA法,从孕前开始筛查CMV IgM阳性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应纳入孕产妇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内病毒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以便及时治疗。【方法】对3年中住院新生儿进行EB病毒检测并对26例阳性病人分析。【结果】677例标本中检测到26例患儿EB衣壳抗原(VCA)抗体阳性,发生率3.9%,其中巨细胞病毒(CMV) EB病毒(EBV)阳性1人,单纯疱疹病毒(HSV) EBV阳性2人,孕母EB病毒抗体阳性者5例。【结论】新生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先天性畸形、生长发育落后,重者致残。  相似文献   

9.
程代娟  陶芳标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454-1455
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WNV)自1937年被首次发现以来,至今已有70年历史.但很长一段时间未受到重视,直到1999年该病毒在美国蔓延并致人死亡后,才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口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鼠的EHFV通过尿、粪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4-15℃)可存活24h;5ID5/ml的EHFV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表皮使正常鼠感染,家鼠型及野鼠型疫区调查结果均表明:在鼠间EHFV经皮肤破损传播为重要途径,鼠间密切接触和鼠体寄生昆虫叮咬亦可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与病毒数量的关系。方法将320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成治疗组(163例)和对照组(157例),均在妊娠28周时检测HBV-DNA数量和HBsAg,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肉注射1次HBIg20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6.75%)明显低于对照组(34.39%),HBV-DNA含量高的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V-DNA含量低者。结论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HBV-DNA含量直接影响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全新的HBV宫内传播研究包括了宫内显性感染和宫内隐匿性感染,HBV宫内显性感染即传统意义上的HBV宫内感染,虽然HBV宫内感染历经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干预效果甚微,导致母婴传播成为乙型肝炎(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多认识到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使得HBV宫内传播的定义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拓展,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研究将填补HBV垂直传播防控的空白领域,拓展的新研究角度将决定乙肝防控新的决策方向和内容,为我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HBV携带者约3.5亿.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一旦HBV发生母婴垂直传播,极易形成乙肝病毒终身携带,其中一部分将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4.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阻断乙肝宫内传播的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 对162例阳3妣阳性孕妇产前3个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月1次,每次200U,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观察HBV宫内感染率,并和196例未注射HBIG孕妇相比较。结果 注射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85%,低于未注射HBIG组5.61%,差异未达到显性水平(f=3.33,P=0.068)。未发现注射HBIG对母亲及新生儿有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提示HB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深化孕产妇管理在预防巨细胞病毒 (CMV)宫内感染方面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有异常孕产史的育龄妇女 2 90 7例、孕妇 3 193例外周血中 CMV特异性抗体 Ig G和 Ig M,筛查出 CMV Ig M阳性育龄妇女 2 10例、孕妇 2 45例 ,观察中药对 Ig M转阴率以及孕妇的宫内传播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观察育龄妇女治疗转阴后再次妊娠情况。结果 :中药治疗可使育龄妇女 CMV Ig M转阴率从自然状态下的 41.2 8% (45/10 9)提高到 77.2 3 %(78/10 1) (χ2 =2 7.91,P=0 .0 1)、孕妇从 41.94% (52 /12 4)提高到 75.2 1% (91/12 1) (χ2 =2 7.90 ,P=0 .0 1) ,孕妇宫内传播率从 41.46% (17/4 1)降低到 2 0 .83 % (10 /4 8) (χ2 =4.45,P=0 .0 3 ) ,流产等胎儿异常明显减少 (χ2 =5.43 ,P=0 .0 2 )。结论 :应用 EL ISA法 ,从孕前开始筛查 CMV Ig M阳性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应纳入孕产妇管理  相似文献   

16.
1 人类胎盘的组织学结构 人类胎盘(Hunan Placenta)是胚胎发育过程的一个附属器官,由胎儿与母体组织共同构成,是母一胎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营养代谢的场所,同时又具有分泌激素及对病原物质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与病毒数量的关系.方法 将320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成治疗组(163例)和对照组(157例),均在妊娠28周时检测HBV-DNA数量和HBsAg,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肉注射1次HBIg20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结果 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6.75%)明显低于对照组(34.39%),HBV-DNA含量高的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V-DNA含量低者.结论 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HBV-DNA含量直接影响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ELISA法对159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分别检测HBsAg,HbeAg进行HBV宫内传播率的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16例,HBV宫内传播率994%(16/159),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宫内传播率1739%(16/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母血HBeAg阳性、性别、产后出血、产程及羊水污染选入模型(剔除P值为010),OR值(OR95%可信区间)分别为843(204—3476)、486(133—1738)、143(103—196)、112(100—125)及014(002—105)。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垂直传播的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V-DNA定量测定,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者165例(A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者455例(B组),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53例(C组),HBsAg、HBeAg阳性者7例(D组),分析孕妇乙肝感染情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680例携带乙肝病毒单胎妊娠孕妇共发生新生儿感染64例,感染率为9.41%,A、B、C、D四组感染率分别为14.55%、6.15%、22.64%、0,其中C组感染率最高(P0.05),但四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孕妇新生儿HBV-DNA阳性56例,阳性率为8.24%,A组阳性率为18.18%高于B组5.71%、C组1.87%、D组0(P0.05);HBV-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孕妇的新生儿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5.74%、24.75%高于病毒载量103~105 copies/ml和103 copies/ml的孕妇的新生儿(P0.05);孕妇HBV-DNA病毒载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HBV病毒载量越高,新生儿宫内感染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