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合理的全脑照射野模式。方法对比研究临床上使用的直线型、二梯型和三梯型三种全脑照射野剂量分布特点。结果三种全脑照射野模式在后颅凹的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剂量分布曲线均显示前颅凹底部有低剂量区,以直线型照射野的剂量分布略好,但其在中颅凹底前部和前颅凹底部剂量偏低。结论应该尽量采用CT模拟定位,在影像三维重建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以获得合理的照射野设计。在常规模拟定位时,应充分考虑照射野下界要包含前床突、蝶骨翼部分,避免中颅凹前部和前颅凹底部剂量偏低造成漏照,同时应对患者的眼球予以屏蔽,应包括眶上壁。用MLC塑型予以个体化的照射野下界,不失为简便、经济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一种新技术。方法:患者采用仰卧位,在整体定位板上做颈肩和体膜固定,行CT扫描定位,将图像传输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按照全脑全脊髓照射的要求勾画靶区,设计治疗计划,调整剂量分布。治疗前行CBCT扫描,进行在线的体位验证。结果:通过计划系统进行剂量计算,可以直观显示靶区的剂量分布并加以调整,计划照射野衔接处没有明显的剂量冷点和热点出现体位验证结果符合临床要求;通过CBCT在线验证,保证位置准确。结论: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采用了仰卧位热塑膜固定,较传统的俯卧位使患者更舒适,治疗过程中体位容易保持,确保治疗的准确;CT模拟定位方法,较传统的模拟机定位简单易行,且定位精确;用计划系统计算剂量分布并进行调整,使靶区剂量分布均匀,避免照射野衔接处剂量分布出现冷、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限制与无限制一定照射区域的两种全脑全脊髓螺旋断层放疗方案的剂量学差异,评估通过限制一定照射区域以减少低剂量照射范围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8例全脑全脊髓患者分别按照限制与无限制一定照射区域两种方案设计治疗计划,分别比较两个方案的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的指标和治疗时间,观察限制一定照射区域后低剂量照射范围的变化及对危及器官的影响。结果:限制一定的照射区域后,靶区的覆盖度、均匀性和适形度与无限制照射区域的治疗方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危及器官的累积剂量除了甲状腺高4%,胸骨柄高5%及肠道高11%以外,其余的危及器官的累积剂量平均降低约26%(8%~75%)。但平均治疗时间增加了1.23倍。结论:两种计划方案均能得到较好的剂量分布,而限制了一定照射区域后在可接受治疗时间范围内能减少低剂量照射区域,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一种通过转床、半野进行全脑全脊髓照射的技术。方法:模拟定位时首先设颈胸脊髓野:机架角O°,小机头0°,床角0°,SSD=100cm,野长40cm,野宽4cm~5cm,同时在体膜上标记射野上界(B点)和下界(C点),然后设全脑野:使用半束左右两野对穿照射,机架角90°或270°,小机头11.3°或348.7°,床角0°,SAD=100cm,Y1=0,X和Y2取包括颅骨外1cm,使射野X方向中心线在透视下与B点重合,最后设腰骶脊髓野:以C点为中心使用半束照射,机架角11.3°,小机头O°,床角90°,SSD=100cm,X2=0,Y和X1取包括腰骶直至S4。同时使用Kodak-Ec-film胶片、固体水模体以及MatriXX系统在加速器治疗机上模拟射野进行射野衔接点的几何和剂量验证,并观察12例使用该技术投照期间患者的放疗反应。结果:颈胸段脊髓野与全脑野衔接点以及颈胸段脊髓野与下位脊髓野衔接点处射野边界清晰锐利,未见射野间分离和重合现象,等剂量线基本平滑,未见明显的凹陷和凸出现象,12例患者都完成全脑全脊髓的照射计划,未见明显严重的放疗反应。结论:全脑全脊髓转床半野照射技术做到了射野间的无缝衔接,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半野和适形调强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评价其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12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5~28岁,中位年龄21岁。给予CT模拟定位,采用半野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全脑全脊髓的放射治疗剂量为25.2 Gy(14次),肿瘤病灶的放射治疗总剂量为45 Gy(25次),每天每次1.8 Gy,5次/周,治疗后及随后每3个月评价1次疗效,随访时间为1~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放射治疗结束后评价,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例,近期临床受益率为100%。除1例失访外,其余11例均生存。放射治疗剂量学研究:经适形调强优化后的技术剂量分布优于常规定位技术,定位时间明显缩短[(8.83±1.55)s vs(40.8±2.4)s]。结论半野技术结合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优化了放射治疗剂量学,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中,分析脊髓的实际受照射的物理剂量及相应的生物剂量。方法:利用TPS的测量工具测量脊髓PRV横截面的直径;利用TPS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剂量-体积直方表等工具计算脊髓的最小物理剂量、最大物理剂量及平均物理剂量;利用横断面的剂量分布计算脊髓的受照射物理剂量。研究分析脊髓受照射的物理剂量及相应的生物剂量。结果:脊髓PRV横截面的直径在16.0 mm~19.0 mm范围内;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脊髓接受的是非均匀照射,受照射脊髓的PRV横截面受照射剂量不相同,脊髓的受照射的物理剂量大于相应的生物剂量。结论: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脊髓的受照射剂量与其受照PRV横截面范围有关,受照射脊髓的PRV横截面受照射剂量不相同,脊髓最大剂量点的物理剂量,并不代表脊髓整个PRV横截面的受量。  相似文献   

7.
明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29(5):3617-3619,3627
目的:对于鼻咽癌放疗病人进行三维适形、非共面多野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三种方式比较,分析其各自优缺点,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收集病人资料,经CT定位后通过计划系统设计。三维适形计划设计给于病人面颈联合野对穿照射后缩小范围避开脊髓对穿照射同时加照电子线野,达到预防量后再次缩小照射范围并对原发灶区域放疗至根治量;非共面多野适形计划设计在三维适形面颈联合野基础上加照鼻前野和颅顶野,避免使用X线与电子线衔接照射,达到预防量后缩小范围对原发灶加量;调强计划设计使用逆向治疗计划设计,给于目标组织一定的剂量与体积后计算,通过调整使各靶区或正常组织精确受量,提供优于传统放疗的靶区剂量覆盖和正常组织保护。结果:分析计划数据可见,三维适形计划中靶区剂量均匀性欠佳,对于腮腺无法起到保护作用;非共面多野适形计划靶区均匀性优于前者且对于腮腺有较好保护,但对于脑组织和视觉系统存在一定损伤,由于入射路径较长引发随机性放射损伤概率增加;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在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和正常组织受量可控性方面均优于前二者。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使用广泛而操作简便,但不存在剂量学优势,非共面多野适形照射技术存在一定缺陷,但剂量学优于三维适形计划,调强放疗计划对于剂量的全面精确性控制,证明其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的绝对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减小照射野等中心的偏移,研究照射野等中心的改变对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1)使用EBT3胶片连续测量9个长方形野的剂量分布,据各照射野中心线的交汇情况分析照射野等中心的偏移情况;(2)计算、测量26例VMAT计划在二维平面探测器阵列(MatriXX)中的剂量分布,采用γ指数标准评测剂量验证(DQA)的结果。调整ElektaSynergy的参数到各照射野中心线交点集中后,重复(2)中操作,得出直线加速器调整后的相应数据。结果:照射野等中心调整前后,各照射野中心线的交点由散乱到集中,VMAT计划DQA 3%/3 mm、2%/2 mmγ通过率的平均值分别由98.02%和81.85%上升到99.68%和96.44%。结论:照射野等中心的偏移会明显降低VMAT计划DQA 2%/2 mm的γ通过率,因此,对应用VMAT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技术,如复杂的IMRT技术、SBRT/SRS技术等)进行治疗的直线加速器,需要做对治疗有实际意义的照射野等中心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宫颈癌术后不同射野数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价其剂量分布特点,试图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个病例分别模拟三野、五野、七野IMRT计划与四野3DCRT计划。在剂量体积直方图上,比较靶区和正常组织器官照射剂量、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性和适形指数。结果:无论三野、五野、七野IMRT的靶区剂量覆盖和适形指数皆优于四野3DCRT,均匀性比较无显著差异。较四野3DCRT,IMRT能减少膀胱、直肠、小肠等正常器官的照射剂量。结论:IMRT技术在保证肿瘤放射剂量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该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同时对于经济条件受限的患者采用三野IMRT较四野3DCRT受益。  相似文献   

10.
全脑全脊髓照射是针对多种癌症的治疗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达到最佳的肿瘤控制,需要在靶区体积的确定、重要正常组织的保护、剂量均匀度、射野交接区域以及剂量测定方面都特别注意。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多数治疗情况的优化了的全脑全脊髓照射治疗技术,以一名因生殖细胞瘤需接受全脑全脊髓照射治疗的17岁男性患者为例,通过综合使用半野衔接技术、扩展半影的射野衔接技术和多叶光拦子野技术,制定临床可实行的治疗计划,大大改善了脊髓靶区内的剂量均匀度,将剂量最大点由处方剂量的124%降低到处方剂量的108%。对仿真人体模进行的实际测量值与计算值的比较表明,测量值和计算值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扩大照射野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对10例胸段食管癌的扩大野和常规四野以及常规三野照射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食管癌扩大野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材料和方法:进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10例,CT扫描后由医生勾画靶区,淋巴结引流区和危及器官,给每例患者设计3种放疗计划即扩大野照射、常规四野照射和常规三野照射,再对各个计划DVH的各项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三种照射方式的剂量分布均能满足肿瘤靶区剂量要求,靶区内剂量分布相对均匀,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靶区内剂量以扩大野照射最高;扩大野的淋巴引流区的受照剂量较其它两计划高;对于危及器官,扩大野的双肺V20高于其它两计划,扩大野60%心脏的受照剂量高于常规四野和常规三野,常规四野高于常规三野,脊髓的受照剂量最大值和平均值以常规三野最小.结论:食管癌扩大野照射靶区内照射剂量高于其他两种照射,扩大野靶区包括了淋巴引流区,降低了区域局部复发的概率,临床结果提示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适形放射治疗 (ConformalTherapy) : 通过现代影像技术确定肿瘤的形状和大小 ,利用计算机设计出三维的与肿瘤形态完全重合的照射野的一种立体放射治疗技术 .调强放射治疗 (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 : 指不仅照射野形状和大小与肿瘤一致 ,而且要求被照射的肿瘤区域微剂量学分布也要均匀一致 ,以求总体上达到更好的适形剂量分布 .也即在三维适形技术的基础上对机体内不均匀组织的密度、病灶靶体积厚薄不均匀的各点采取逆向计算 ,使靶体内剂量均匀分布的放射治疗 .3…  相似文献   

13.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三种照射技术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控讨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照射的最佳放疗模式。方法:26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照射的患者采用瓦里安Eclipse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3种照射技术即:调强放疗(IM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常规放疗(Con—RT)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规定处方剂量54Gy,95%等剂量线涵盖95%PTV(计划靶体积)。Con—RT利用3D.TPS模拟X线模拟机定位设计,等中心照射,前后T形野36Gy,双侧水平野18Gy,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PTV靶区各项参数和肺及脊髓受照体积和剂量。结果:(1)PTV靶区等剂量线、剂量不均匀指数(Ⅲ)和适形指数(CI)3种照射技术比较IMRT优于3D—CRT。3D—CRT优于Con-RT(P=0.000)(2)肺和脊髓受照体积和剂量3种照射技术比较IMRT优于Con—RT和3D—CRT虽然某些参数Con—RT稍优于3D—CRT,但大部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3)调强技术野数的参数比较.PTV、肺和脊髓的各项参数中,5野,7野和9野大部分参数优于3野.7野与9野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244~0.947)。结论:IMRT技术是颈段胸上段食管癌T形野照射最佳选择,它与其他照射技术相比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以7野和9野IMRT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两种照射方法对食管癌患者的肿瘤靶区、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剂量学的影响,为中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照射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1例病理证实的中下段食管癌,每个病例同时设计两套治疗计划,比较两种照射方法对食管癌患者的肿瘤靶区、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剂量学的影响。结果:5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适形度优于3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的,CI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同时5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肿瘤控制概率明显优于3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5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心脏受照剂量方面小于3野。但3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V20、V5和正常组织放射并发症发生概率与5野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3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保护正常组织肺时明显优于5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脊髓受照剂量方面,两种照射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中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两种照射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放疗时,根据肿瘤的控制概率、需要重点保护的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保证剂量均匀的前提下,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来优化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交界层的剂量分布,简化全脑全脊髓的放射治疗计划.方法 选择颅内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30岁,平均年龄12.8岁.根据靶区的长度,设定2个或3个等中心,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设计,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常规模拟机定位放疗两种不同方法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 20例食管癌患者采用3DCRT方法进行治疗,应用同一治疗计划系统,制定适形放疗和常规模拟机定位放疗方案.结果 与常规模拟定位机定位放疗相比,食管癌照射中3DCRT有最好的剂量分布,既可明显提高靶区的剂量,同时能较好地保护正常组织.结论 食管癌的适形放疗技术能降低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和并发症,提高放疗治疗的适形度,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放疗(Con-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3种放疗计划模式的剂量分布,探讨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理想计划模式。方法:选取10例直肠癌术前患者,采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例患者分别行3野Con-RT、3野三维适形(3DCRT3)、5野三维适形(3DCRT5)、5野调强放疗(IMRT5)和7野调强放疗(IMRT7)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5种照射技术下靶区和危及器官的体积剂量分布,处方剂量为50 Gy。结果:Con-RT计划中肿瘤靶区(GTV)的最小剂量为(4991.5±69.1)c Gy,靶区内有冷点。计划靶区(PTV)的适形指数(CI):IMRT7IMRT53DCRTCon-RT;PTV的剂量不均匀指数(HI):Con-RT3DCRT33DCRT5IMRT5IMRT7。相比3DCRT计划,IMRT计划减少了小肠、膀胱、股骨头的V40、V50体积(P0.05)。结论:直肠癌术前放疗中Con-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不均,适形度差;相比于3DCRT计划,IMRT计划剂量分布均匀,适形度优,危及器官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少;在剂量分布和适形度方面,IMRT7计划优于IMRT5计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新型快速容积旋转调强(VMAT)治疗系统的计划剂量计算和执行精度,为系统投入临床应用提供质量保证。方法:根据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第142号工作组报告中的要求,检测加速器机械和剂量学精度,并基于仿真人体不均质模型设置8个包括标准方野、楔形野、多叶准直器菱形野、不规则野、组合野等射野,以及斜入射、切线照射、共面和非共面照射等照射条件对测试例进行多点剂量验证。针对VMAT的特点特别设置固定方野、适形射野、静态和动态调强射野的旋转照射测试计划,对系统进行端到端的验证测试,最后采用实际VMAT治疗计划检验系统的执行精度。结果:加速器的机架、准直器和床旋转等中心误差≤1.5 mm,所有旋转运动的角度刻度误差≤0.5°,多叶准直器到位误差≤1.0mm,光野射野重合度误差≤1.0 mm。8个测试例中多点剂量验证的误差为-2.57%~2.30%,各旋转照射验证测试的剂量误差为-1.83%~1.19%。实际VMAT治疗计划验证的γ(3.00%,3 mm)通过率优于95.00%。结论:所设置的验收测试能保证快速VMAT治疗系统机械和剂量学精度达到临床要求,可作为同类系统临床前质量保证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方法。方法:用CMS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设计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采用CT模拟的方法验证射野等中心位置,比较各照射野实际胶片调强图与治疗计划系统得到的相应照射野的测强图的一致性,采用多通道剂量仪验证多点绝对剂量。结果:射野等中心位置误差在3mm以内。各射束垂直方向测得的调强图与计划系统计算的调强图一致。等中心点实测剂量与计划剂量的误差在3%以内,其余偏离点的实测剂量与计划剂最误差在5%以内。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58.8%(10/17),部分缓解(PR)17.6%(3/17),无变化(NR)23.5%(4/17),总有效率(CR+PR)为76.5%(13/17),所有17例患者均能耐受放射治疗,按计划完成调强透形放射治疗。结论:上述质量保证措施切实可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恶性肿瘤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apid Arc(RA)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 Therapy,HT)两种旋转调强技术在全骨髓照射中的可行性及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8例行全身扫描的患者,采用Eclipse 10.0计划系统自动勾画模块进行靶区勾画并予以适当修改后外放3 mm生成照射靶区,分别设计RA与HT两种旋转调强计划,处方剂量为12 Gy/10 F。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等剂量曲线等参数评价和比较两种治疗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并评估机器跳数(MU)和出束时间。剂量验证采用Sun Nuclear Arc CHECK系统,通过分析各部位剂量验证通过率评估各自临床实施的安全性及准确性。结果:靶区剂量分布上两种方法均能达到较好的覆盖度且具有类似的适形度(0.54±0.05vs 0.52±0.07,P=0.45),而靶区剂量均匀性HT具有明显的优势(RA/HT的HI值分别为0.19±0.02 vs 0.13±0.02,P=0.00)。在危及器官的保护上,除全脑、口腔、腮腺以及小肠和直肠外,HT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RA/HT两组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分别为2566 MU/12293 MU、568 s/875 s。头颈、胸腹、盆腔三部分的计划验证的通过率分别为98.9%±1.9%/94.3%±1.5%、98.4%±1.8%/96.5±1.2%、97.4%±2.1%/94.1%±1.9%。结论:两种旋转调强技术均能较好地实现全骨髓照射且实现射野间的无缝衔接,且RA具有更高的射线利用率,均可应用于全骨髓的临床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