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有关冠心病、脑卒中、猝死等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已成为全球和我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以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为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积极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阻止其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胸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和对照组30例行颈总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计算斑块发生率.同时检查升主动脉,观察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并且测量IMT,计算斑块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和胸主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颈动脉、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敏感度分别为66.67%、23.33%,对冠心病的特异度分别为56.67%、96.67%.结论 超声检测胸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展迅速、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不稳定性高危斑块,快速进展的斑块可引起恶性临床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卒中的主要病理机制。现有的As干预策略可以减少30%~45%的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但残存风险依然较大。因此深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快速进展机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健康。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消退方面国内外研究得到了更多的证据。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制定了许多可行的治疗策略。这些进展使我们可以考虑把斑块消退作为一个现实的治疗目标。因此,我们将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这一主题,讨论其现有的治疗证据、抑制因素等,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防治措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黄震华综述徐济民审校冠状动脉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各种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以及随之发生的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可使冠脉流...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表现,炎症不仅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是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而影响冠心病的疾病进展与转归。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监测病情变化,以期有效干预,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心源性死亡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主要的死因,冠心病是最主要的心源性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上述患者中表现出不同于非肾功能下降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现回顾分析近期相关文献,对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特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是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机制。易于破裂并导致血栓形成的斑块,称之为"易损斑块"。颈动脉相对于冠状动脉而言,位置表浅且运动较少,因此,很多研究选用颈动脉作为研究易损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和死亡人数有升高趋势,临床冠心病患者显著增加,占住院心脏病患者的首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其主要具体内容如下:1 控制危险因素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引起的疾病,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就要控制或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才能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防止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等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减少反复住院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1 控制高脂血症血高胆固醇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1])。因此,斑块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预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源于动脉内膜中多种血管壁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3具有促进炎症反应~([2])、保护血管内皮~([3])及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4])等作用。本文就HDAC3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调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连续累积,循证医学证据表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胆固醇药物,强化他汀降脂治疗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AS是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性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作用。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逆转AS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逆转斑块的必要性逆转斑块是指通过使AS斑块内脂质逆向转运而减小斑块体积。1.1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降低ASCVD发生风险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可明显降低ASCV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绝经期冠心病妇女雌激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绝经期冠心病患者 5 0例和绝经期非冠心病患者 15例的颈动脉壁斑块、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参数 ,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雌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绝经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显著大于绝经期非冠心病患者 ,其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显著超过绝经期非冠心病患者 ;应用雌激素治疗后 ,雌激素治疗组的斑块记分和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 ;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雌激素对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发病机制,其中,慢性血管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研究中,外膜滋养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即使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也可以观察到滋养血管形成。滋养血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诸多过  相似文献   

15.
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成为我国成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AS斑块中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聚集、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继发性病变有斑块内出血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粥样斑块的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的过程。热休克蛋白70-2(Hot Shock Protein,HSP)是HSP家族中重要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8:一种预测冠心病新的重要标记物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仅由血管内皮被动损伤后脂质浸润引起,而且活动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可能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IL)-18作为一种促炎症因子在细胞因子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乃至破裂的整个过程。1IL-18与冠心病血脂  相似文献   

18.
张高寅 《内科》2011,6(2):150-152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全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冠心病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称为早发冠心病(PCAD)[1]. PCAD患者的病理学研究表明,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泡沫细胞,为软斑块.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斑块的不稳定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目前检测斑块的不稳定性主要通过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侵入性操作。而MicroRNA、Apelin、Galectin-3、Endocan等血清学检查指标与斑块的稳定性有直接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学指标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文章对MicroRNA、Apelin、Galectin-3、Endocan等血清学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皮细胞 -白细胞粘附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