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62例2型糖尿病首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气阴两虚证TC,TG和LDL-C与之相比较正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最多;并发症也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 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2.
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与年龄、病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收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首诊时的临床资料,按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湿热困脾辨证分型,对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见,其次为阴阳两虚型,然后是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困脾型;病程5年以上兼有血瘀证表现者高于5年以下;湿热困脾证TC、TG和LDL-c增高,HDL-c降低,阴虚热盛证TC、TG和LDL-c与气阴两虚证相比有显著差异;存在胰岛素抵抗者以气阴两虚证为最多。结论2型糖尿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中医证型逐渐由阴虚热盛、湿热困脾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演变,且多兼有血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亚临床甲减湿热困脾证及2型糖尿病甲功正常气阴两虚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亚临床甲减湿热困脾证20例、甲功正常气阴两虚证20例与正常人对照2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各组人群的IMT、BMI、WHR及SBP、DBP、HbA1c、FPG、TG、TC、HDL-C、LDL-C、TSH、FT3、FT4,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气阴两虚证IM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亚临床甲减湿热困脾证及甲功正常气阴两虚证均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亚临床甲减湿热困脾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燥热,湿热困脾和阳虚湿瘀3型。另选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身高、体质量、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等,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将这些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对应起来,探讨不同证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湿热困脾型最为多见,阴虚燥热型病程最短。各组ISI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湿热困脾型最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HbA1C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湿热困脾型最高,TC、TG湿热困脾型均高于其它证型。结论: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有从阴虚燥热证经湿热困脾证向阳虚湿瘀证发展的趋势,胰岛素抵抗的程度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湿热困脾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且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在胰岛素抵抗发生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05-908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或兼夹证)。结果:年龄阴阳两虚型最大,与阴虚热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60~75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阳两虚型少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型(P0.05或P0.01);75岁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少于阴阳两虚型(P0.05)。病程阴虚热盛型最短,阴阳两虚型最长;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和阴阳两虚型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与5年和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其余四型(P0.01),阴阳两虚型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社区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阴虚热盛型的年龄最小,病程最短,兼血瘀证比例最低;阴阳两虚型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兼血瘀证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阴虚热盛型34例,湿热困脾型36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44例,血瘀脉络型45例,分别测定各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分析各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病率为21.5%(43/200),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占86.0%(37/43),其中女性占74.4%(32/43);并且随着年龄、病程的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按照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的演变顺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患者的血清FT3、FT4水平明显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P均0.05),TSH水平明显高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P均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演变,对2型糖尿病尤其是晚期证型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及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分析血脂与证型的相关性,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0例合格2型糖尿病病例,按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辨证分型,同时配以5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分析不同证型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最多见;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型患者的血脂除了低密度脂蛋白(LDL)外,均与对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脉络证患者的各血脂类(TC、TG、HDL、LDL)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型比较,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渴病(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证型变化有从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的趋势;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间存在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血尿酸、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诊辨证为气阴两虚证、痰湿困脾证和湿热蕴结证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其中气阴两虚证59例,痰湿困脾证65例和湿热蕴结证62例。三组均空腹予身高、体重、血脂、血尿酸(S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血脂、SUA、血糖、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及HbA1c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热蕴结组TC、TG、LDL水平均高于痰湿困脾组(P<0.05);湿热蕴结组和痰湿困脾组BMI、HOMA-IR、SUA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组(P<0.05),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垂体-甲状腺轴的相关性。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分为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4型。测定患者静脉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血清C肽(FCP)、餐后2hC肽(2hPC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其余3型(P0.00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年龄、病程大于阴虚热盛型(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FPG、2h PCP高于阴阳两虚型(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FT_3水平低于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P0.01)。阴阳两虚型患者的FT_4水平显著低于气阴两虚型(P0.01)。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证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洁  杨志新 《中医药研究》2014,(9):1151-115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及其合并症的发病。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患者90例,分析其辨证分型及其出现的合并症。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及冠心病为主,其次是低血糖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均合并症阴阳两虚〉气阴亏虚〉阴虚内热〉湿热困脾,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最多,阴阳两虚型最少;伴有多种合并证,并多有致残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黄连素对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阴虚热盛型、湿热困脾型、气阴两虚型及瘀血阻络型2型糖尿病各30例,在原降糖治疗基础上予黄连素0.5 g,餐前15 min口服,每日3次,疗程3个月。观察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评定降糖疗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以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黄连素对湿热困脾型组的降糖作用及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其他3个证型组(P<0.05,P<0.01)。结论黄连素对湿热困脾型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戚宏  辛燕 《中医杂志》2008,49(2):135-137
目的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功能与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型(29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30例)、血瘀脉络型(37例)和湿热困脾型(31例)5种证型,另选2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外周血管诊断系统,检查入组者足趾末端光电容积描记(PPG)和外周血管指数(ABI),以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流灌注情况及下肢动脉的功能状态。并对下肢血管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均与足趾末端动脉血供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影响末端血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血瘀脉络型是影响足趾末端动脉血供的第一高危因素,其次为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健康对照组与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间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瘀血、湿浊等有形之邪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虚证是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195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的中医证型与患者的病程、年龄、IGF-1、Homa-IR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羟基维生素D等的相关性。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2)2型糖尿病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脉络证的平均年龄最高;各中医证型与病程相关,病程较短者以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多见;而阴阳两虚、血瘀脉络证则多见于病程较长者。(3)2型糖尿病各中医证型分布与IGF-1、Homa-IR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虚热盛证的IGF-1最低,各证型按升序分别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最高,血瘀脉络证次之,而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HomaIR指数较接近;各中医证型中HBA1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2型糖尿病五种证型分布与25羟基维生素D、高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低密度脂蛋白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与血脂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困脾证的血脂最高。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IGF-1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病程长短、年龄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和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做对照,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Hb Al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诊断慢性并发症,研究不同证型与客观指标和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气阴两虚型最多见;各证型FPG、Hb Alc、HDL、LDL、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HDL与阴虚热盛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LDL与气阴两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型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最高(90.0%)。结论: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为常见证型,同时与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中晚期糖尿病多具有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痰湿内蕴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进行辨证,分析证型与病程、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以痰湿内蕴证最常见(P0.05);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年龄、病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痰湿内蕴证的BMI最高(P0.05);痰湿内蕴证和阴虚热盛证的HbA1c和FBG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内蕴证最常见,不同证型与病程、年龄、BMI、HbA1c、FBG、Fins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中医辨证客观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和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7月~2022年2月收治的T2DM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归纳分析其分布特征,探讨中医辨证与血糖指标、胰岛素抵抗及甲襞微循环的关系。结果:200例T2DM患者临床以气阴两虚证(占比达47.00%)较为常见,其次为阴虚热盛证(占比为20.00%)、湿热困脾证(占比为17.50%),临床以阴阳两虚证(占比为9.50%)和血络瘀阻证(占比为6.00%)较为少见。阴阳两虚证和血络瘀阻证患者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而阴虚热盛证患者年龄最小,湿热困脾证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最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和血络瘀阻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形态积分、流态积分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空腹C肽、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及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低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而甲襞微循环袢周状态积分高于阴虚热盛证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热盛证...  相似文献   

17.
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瑛  王萌  薛洁 《新疆中医药》2007,25(1):25-26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根据其中医证型分为两组,其中阴虚热盛型30例,气阴两虚型36例。分别观察其年龄、性别、体重、病程,检测其血糖、胰岛素、血脂的值,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①两组在性别、年龄、BMI、TC、HDL-CH无明显差异(P>0.05)。②FBG、PBG、FINS、HOMA-IR、TG气阴两虚组高于阴虚热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H气阴两虚组低于阴虚热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M病程气阴两虚组长于阴虚热盛组、DBP、SBP气阴两虚组高于阴虚热盛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证型的发展,患者血糖、血脂更大程度的紊乱,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加重以及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可将糖尿病辨证与客观指标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李芳  洪郁芝  魏燕 《新中医》2014,46(5):154-155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根据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符合课题组规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6例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25例(32.9%),血瘀阻络证15例(19.7%),湿热困脾证12例(15.8%),肝肾阴虚证7例(9.2%),阴虚热盛证6例(7.9%),脾虚气滞证4例(5.3%),阴阳两虚,血瘀内停证4例(5.3%),肾气虚证2例(2.6%),肾阳虚证1例(1.3%),提示本病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多以血瘀、湿热为主。76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患者中,有5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中医证型仍是以气阴两虚为主,血瘀阻络,湿热困脾,肝肾阴虚及阴虚热盛为其次;10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主要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其次脾虚气滞证;4例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二种其他微血管病变,多有中医证型复杂,多个证型重叠。结论: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本虚标实为核心,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湿热、阴虚热盛为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根据中医证型分为3组,将FPG、PPG、FINS、HbA1C、HOMA-IR及炎症因子(TNF-a、IL-6、IL-10)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最多;各组间HOMA-IR、TNF-a及IL-6比较,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可作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揭示两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22例,按其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两组。同时测定身高H、体重W、腰围W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各项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ALT、AST),空腹C-肽(FCP),2,C-肽(2hCP)、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病毒性肝炎检测,并进行空腹肝脏彩超检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空腹C-肽代替胰岛素改良HOMA公式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1)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为主,以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多见,其次为阴虚热盛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2)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各理化指标相比较,T2DM伴NAFLD组的BMI、WC、HOMA-IR(CP)、FCP、TG、TC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T2DM伴NAFLD组的2hCP、HbA1c、FBG、2hPBG、ALT、AST、HDL-C、LDL-C与单纯T2DM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MI、TG、CP是NAFL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特点为虚实夹杂为主,湿热困脾证为最常见证型。(2)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