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春花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7):70-71
2007年6月14日11时,哈尔滨市南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保健街道办事处电话报告:该龙橡社区有20余名居民于6月13日开始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腹泻和腹痛等临床症状,有3人到医院就诊。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起水污染致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由于其血清型较多,常难以确定型别,并多引起婴幼儿腹泻,一般经水和食物引起暴发性流行。2006年9月26日—10月7日,江阴市霞客镇东宏村黄北沟村,发生感染性腹泻暴发,325名村民中,有22名村民发病,罹患率为6.77%。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证实,这是1起经水传播,由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一起水污染致感染性腹泻爆发性流行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由于其血清型众多,常难以确定型别,并多引起婴儿腹泻,一般经水和食物引起爆发性流行。2005年4月1-9日,太原理工大学长风校区发生感染性腹泻暴发,3497名学生中,有209例发病,罹患率为5.98%。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因水源污染导致EPEC—O125:K70感染性腹泻爆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8.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由于其血清型较多,常难以确定型别,并多引起婴幼儿腹泻,一般经水和食物引起暴发性流行。2006年9月26日—10月7日,江阴市霞客镇东宏村黄北沟村,发生感染性腹泻暴发,325名村民中,有22名村民发病,罹患率为6.77%。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本次学校自备井水污染的原因,为监督提供科学的处理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水污染原因。结果该校自备井选址不当,地势低洼,无专职供管人员,雨水季节水井倒灌未进行任何消毒处理,造成嗜水气单胞菌污染水源、管网而引发的水污染事件。结论应加强自备井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预防医学论坛》2020,(3)
目的探讨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传播途径和致病危险因素,为制订学校传染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4月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集沂水县某中学饮用水、病人呕吐物、肛拭子和环境标本等进行致病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疫情涉及该校高中部33个班128人,男生53例,女生75例,男女为0.68∶1;住校生83例,走读生45例,住∶走为1.84∶1;高一发病71例,罹患率为7.25%(71/979),高二发病21例,罹患率为3.02%(21/696),高三发病36例,罹患率为4.47%(36/806)。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学生)诺如病毒核酸阳性3份,其中GⅡ2份,GⅠ1份,餐厅工作人员诺如病毒核酸阳性GⅡ2份,自备水井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严重超标。结论该疫情是1起由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污染供水系统引发感染性腹泻的调查研究,查明其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加强对生活饮用水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对发病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生物样品(呕吐物、粪便),对污染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环境样品(蓄水池水、末梢水)。所有样品快速送实验室检测。根据病例临床表现,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所得数据,及时确定事件暴发原因进而提出控制措施。结果该次事件95例患者均为同一小区居民,且无共同进餐史。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恶心、呕吐、腹痛为主。水样和呕吐物、便标本中检测出同型诺如病毒。结论这是一起诺如病毒污染供水系统引发的感染性腹泻事件,建议加强对供水管道的监测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预防医学论坛》2016,(11)
目的目的调查某高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查找病原和传播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扑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病例、食堂从业人员及环境有关标本,进行可疑病原体核酸检测。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可能传播因素,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结果全校共发现病例83例,罹患率为1.79%。学生病例82例,食堂工人1例,罹患率分别为1.95%和0.24%。疫情自2015年12月9日始发至2016年1月6日终止,持续36d,期间出现几个不规则流行峰,其中12月21~22日发病较多。学生病例宿舍楼间有明显聚集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接触病例、饭前不经常洗手、便后不经常洗手是引起诺如病毒的感染的危险因素。3例病人和1名食堂从业人员检测GⅠ型诺如病毒阳性,病人呕吐物及环境标本均阴性。结论该疫情为1起诺如病毒GⅠ型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疫情持续时间长,可能的传播因素为密切接触,导致疫情的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5,(5)
目的通过对2015年1月发生在广东某市的8起感染性腹泻的调查和分析,为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腹泻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食堂可疑食物留样、病例和食堂员工肛拭子等,应用细菌分离培养法和RT-PCR方法分别进行致病菌鉴定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这8起疫情在时间上无明显相关性和聚集性,感染人群随机,但都暴发于人口相对集中并且是集中供餐的单位。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大部分病情较轻。所有样本均未检出食物中毒常规致病菌,但是检出了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其中用餐者肛拭子样本诺如病毒检出率为60.3%,厨师肛拭子样本诺如病毒检出率为80.0%,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4%。综合分析表明,携带病毒的厨师或食物为最大可能的传染源。结论在秋冬季,应提高从业人员腹泻病病原监测频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从而降低腹泻病疫情的暴发频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12)
目的分析成都市成华区一起寄宿制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传播方式和危险因素,为今后的诺如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整理该区某寄宿制学校1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有病例111例,波及5个年级15个班,总罹患率为7. 06%,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痛、恶心、腹泻;呕吐物处置不规范、病例隔离不到位、疫情报告不及、学生跨年级跨班级混寝室居住是本次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采集肛拭子,涂抹样、留样食品共计73份标本检测,4份学生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传播模式为人-人传播,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不到位为暴发的危险因素,学校应强化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措施,提高疫情监测能力,切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呕吐物规范处置等疫情应急措施,控制疫情规模。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某工厂1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并提供病因线索,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患者和厨师肛拭子以及食品和外环境样本,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病毒基因型别。结果 2013年1月17日至21日共搜索到病例76例,罹患率为18.12%(76/414),普通员工罹患率为26.28%(72/274),中层人员为2.96%(4/135),高管人员未发现患者(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到普通员工处用餐的中层人员罹患率为11.43%(4/35),不去普通员工处用餐的则没有发病(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病例组在1月15日中餐和晚餐食用第1批员工餐的青菜的比例分别为64.00%(32/50)和70.83%(34/48),对照组比例分别为41.67%(35/84)和50.00%(40/80),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OR分别为2.489(95%CI:1.209~5.125)和2.429(95%CI:1.134~5.199),提示该天中餐和晚餐第1批员工餐的青菜暴露可能是危险因素。采集患者肛拭子、呕吐物、粪便、厨师肛拭子、手拭子以及食物、调料、厨具、水样本共64份,其中致病菌检测56份,均为阴性;诺如病毒核酸检测51份,其中13份患者肛拭、2份厨师肛拭、2份患者粪便、1份患者呕吐物样本为阳性,全部为GⅡ4.Sydney 2012新型诺如病毒毒株。结论该起疫情可能是1起食物污染引起的新型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建议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教育,继续做好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汤泉镇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西北部,总人口26 421人,地下矿泉水丰富,全镇居民主要以种植树苗为生,人均年收入5 000元左右,粮食和蔬菜、肉类主要以输入为主.2006年1月1~15日发生1起群体性腹泻疾病,共报告发病人数141例.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及时应对感染性腹泻突发事件,查找致病原因。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描述其三间分布,并结合实验室检测查找此次群体性腹泻的病因。结果196名病例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该事件是一起生活饮用水污染引起的群体性腹泻。结论加强饮用水水源的防护,改善饮用水供水条件,确保学校师生用上安全的生活饮用水是学校卫生监督监测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