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肝脾相关理论源于《内经》、《难经》,应用发展于《伤寒论》。伤寒以降,众医家对肝脾相关理论亦进行了深入发挥。1宋元明清肝脾相关名方层出不断,肝脾相关理论更为明晰其中将肝脾相关理论应用发挥的最为广泛的是宋朝时创立的逍遥散。本方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去苗)一两,芍药(白)一两,甘草(微炙  相似文献   

2.
何久仁老中医治肝经验拾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中医学院何久仁老中医临诊多年,经验宏富,尤以善治肝病见长。笔者有幸随何老临床进修,受益非浅。今不揣谫陋,就何老治肝病重视肝脾同治这一学术观点,谈点体会。溯肝脾相关之源,首见于《内经》《难经》,但真正把这一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则首推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开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时空角度,对《伤寒论》六经提纲之辨证原理及标本中气的论治方法,联系《易经》、《内经》、《难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卫气学说的研究和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确立于《内经》。《内经》奠定了卫气学说的基本学术观点和理论框架。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阐释这一学说,使之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充实提高。其中有从注疏角度加以阐释发挥者,有从临床角度加以应用研究者,有从理论角度加以探讨阐发者,兹择要分别概述于下,并作简要讨论。一《难经》和《伤寒论》的阐发和运用《难经》系运用“问难”方式对经典中的疑难问题进行阐释和发挥,其“问疑”对象主要是《内经》,因此对《内经》的卫气学说多有阐发。关于卫气的运行和节律,《难经》主要接受和阐发了《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相随,昼夜五十周次于身的理  相似文献   

5.
对脾胃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而独树于李东垣,发扬于诸医家。脾胃学说也是脏腑学说的一部分。《内经》从阴阳五行、脾主中土,论述脾胃在功能上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营养精微、升清降浊、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皆赖以养,阐明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理,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经》提出了脾统血的功能,立肝病先治脾的治未病思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脾胃,首分虚  相似文献   

6.
《金匮》全名为《金匮要略方论》,该书在杂病的治疗学中,具有经典的地位,是中医临床各科的纲领。通过对《金匮》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上溯《内经》、《难经》,旁通《伤寒论》,下涉诸家,有利于全面继承祖国医学理论,现根据个人学习《金匮》的体会,谈谈该书治法方面的特色。1“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思维特色《金匮》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先安未病之脏及“适中经络,即医治之”的早期治疗方法。该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受气于所生,…  相似文献   

7.
杨波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8):348-348
浅探张锡纯治肝体木硬杨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长沙410006)近代名医张锡纯,上穷内、难、伤寒之旨,近研西学理论,而其治病用药尤多独到之处,兹就其治肝体木硬作一简要探讨。考《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典籍均无肝体木硬之称,张氏之出此...  相似文献   

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治肝法为仲景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颇大。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肝法作以归纳探述。认为张仲景治肝法在继承《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其中和、缓、温、清、养(补)、泄诸法,对后世八法的创立及脏腑证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仲景开温肝、补肝法之先河。仲景疏肝通络法对后世肝病治络法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蒲辅周(1888~1975)老大夫,四川梓潼人,我国现代名中医。他15岁从祖父习医,寝馈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  相似文献   

11.
王驰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5-846
脾胃学说与升降理论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学习、研究这两种学说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集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简而言之,升降之中见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蕴含着丰富的体质学说内容,揭示了中医体质学说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规律和重要意义,尤其是能结合辨证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丹田辨析     
耿良  吕静 《河南中医》2004,24(11):8-9
丹田学说是千余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养生、气功学、内家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内涵广博,影响深远。然正由于其内涵丰富,使初学者面对各种定义、各种解说不知所措,难识其真实面目。笔者不揣愚陋,试对丹田的定义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可使初学者有所启发,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天癸状态论     
天癸的确切内涵一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争论点。笔者客观批判了历代医家的论述,认为他们都在论述中或多或少犯了错误。通过论证天癸研究中实体论的谬误,并回归中医原本思维,结合《内经》原文,指出天癸是人体具备生殖功能及相关功能而出现的相应生理生命现象的一种综合状态。同时强调天癸并非只与生殖相关。天癸状态论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天癸的研究现状,并对中医其他方面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气理论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胃气理论是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胃气理论的源头,对后世中医界的影响很大,源远流长。1《内经》的胃气理论"胃气"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对胃气的论述多达20余次,涉及面较广,内容丰富,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比较深刻分析讨论。《素问.平人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疾病辨识等各个环节进行剖析,认为疾病并非是仅仅局限于器官、组织、分子层面的改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在功能、结构、精神情志等层面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疾病的萌芽、发展、传变及转归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准确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用“过程论”的观点分析疾病全局,即掌握了疾病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诊治预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络病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  闫晓天  吴鸿洲 《河南中医》2008,28(11):12-14
"久病入络"是络病的主要病机,"络脉阻滞"是络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通络"是总治则,细之又有"祛邪通络"、"扶正通络"两大类及宣络、透络、清络、活络、柔络、通络、搜络诸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31-834
文章梳理了针刀代表性文献及著作,对针刀医学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目前的针刀医学理论既包含现代医学理论,又吸纳传统医学理论,主要以朱氏四大基础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同时,作者在针刀医学理论视角下从针具、刺法、经筋三方面,分析整理了《内经》中与针刀相关的理论,发现针刀理论与《内经》针灸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关性,可互相诠释。针刀理论是源于传统针灸理论的,两者并非泾渭分明,在新的视角下解读传统针灸理论,可以丰富传统针灸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