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为姜黄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以及姜黄素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制作缺血模型前15 min,姜黄素低剂量组给予10 mg/kg姜黄素制剂腹腔注射,姜黄素高剂量组给予50 mg/kg姜黄素制剂腹腔注射,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玉米油腹腔注射。手术后24 h对所有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断头取脑组织进行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伊文思蓝容量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F-κB p65水平测定及脑梗死体积的测定。结果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以及姜黄素高剂量组的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脑梗死体积、MMP-2、MMP-9、伊文思蓝容量、TNF-α和NF-κB p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姜黄素低剂量组及姜黄素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姜黄素高剂量组优于姜黄素低剂量组(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其药效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TNF-α、MMP-2和MMP-9蛋白表达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翟春晖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acerebralvasculardisease,ICVD)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ICVD急性期有着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如缺血缺氧、能量代谢障碍、局部酸中毒、炎性介质释放、自由基损伤、细胞内Ca2+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后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用于脑缺血治疗的化学药物包括:抗栓药(溶栓药、抗凝药、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白细胞黏附抑制剂等,但是这些药物的治疗靶点单一,而且毒副作用较大,单独使用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芳香开窍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4味芳香开窍药(冰片、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灌注1h后,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250mg.kg-1,采用甲酰胺浸泡,荧光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EB含量以评价药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BBB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冰片全药(200 mg.kg-1)、麝香全药与麝香石油醚提取部位(66.6 mg.kg-1)能显著性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脑组织中EB含量;苏合香生药(1.33 2 g.kg-1)、安息香生药与石油醚提取部位(1 g.kg-1)有降低EB含量的趋势。结论麝香、冰片能对抗不完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异常增高,表现出对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苏合香与安息香的作用强度弱于麝香、冰片。该类药物对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功能的保护效应是其用于治疗缺血性脑病的药理学基础之一。实验结果亦提示药物的脂溶性部位可能是其作用于脑组织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介于脑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通透性低且有选择性通过能力的动态调节界面[1]。现有研究[2]显示BBB是由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基底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脚板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鉴于其结构的特殊性,BBB限制水、大分子及其他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这对维持脑内环境稳定起重要作用[3]。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介于血管与脑实质间,是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周细胞、基底膜及其间的紧密连接组成的复合组织;其作为血-脑间的重要屏障系统严格限制血液与脑组织的物质交换,一方面允许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进入屏障,另一方面则限制有损脑组织的物质进入屏障,以维持神经元微环境的稳定;血脑屏障的屏障功能同时也限制了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进入脑内或使得药物进入脑内的浓度降低,影响了某些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中药具有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如开窍类中药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等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且能协助其他药入脑,其作用主要与减少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抑制血脑屏障的转运蛋白、抑制离子通道的主动转运相关;开窍类中药如冰片、麝香尚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某些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白芍等亦可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以发挥保护血脑屏障及脑组织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与调控炎性反应、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促进血管内皮增殖相关。中药双向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可能是中药防治脑系疾病的作用基础,本文系统整理近年来中药干预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梳理总结,以期为临床运用中药防治脑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中成药》2019,(4)
目的考察七十味珍珠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2 h后再灌注。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片组(30.00 mg/kg)、七十味珍珠丸组(66.68 mg/kg),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脑梗死率、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形态学),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24 h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24 h检测脑梗死率、血清SOD活性和MDA水平、血脑屏障通透性、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变化和尼氏小体数。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七十味珍珠丸组显著降低大鼠脑梗死率(P0.01)和缺血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有量(P0.05),显著改善神经行为学异常(P0.01),显著增加尼氏小体数(P0.05),脑组织病理变化、SOD活性、MDA水平有改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十味珍珠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中医药对血脑屏障作用进展情况进行探讨,为中医药对血脑屏障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分别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针刺等方面对血脑屏障的作用进行综述。结论中医药对血脑屏障的研究尚需多方面深层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扎里奴思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扎里奴思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扎里奴思方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灌胃给药,于缺血再灌注后1,3,7,14 d取脑,评价神经功能积分,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测IgG表达变化。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IgG表达显著增高(P < 0.01,P < 0.05),神经功能积分明显降低(P < 0.01);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积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 < 0.05),IgG表达有所下降,尤以3,7 d明显(P < 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扎里奴思方组脑含水量、IgG表达呈不同程度下调(P < 0.05),神经功能积分增大,尤以3,7 d明显;扎里奴思方3,7 d组与1 d比较,Ig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7 d可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7 d以后血脑屏障通透性逐渐恢复;扎里奴思方可有效降低缺血再灌注脑含水量及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积分,降低IgG在脑内的表达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抑制有害物质进入脑内,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研究脑脉泰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和脑水肿的影响。 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拴法( MCAO )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 MCAO )、脑脉泰大、中、小剂量组( MCAO+ 脑脉泰 2.2 , 1.1 , 0.6 g ·kg-1 )和尼莫地平组( MCAO+ 尼莫地平 1 × 10 -2 g ·kg-1 ),每组 10 只大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1.5 h ,再灌注 24 h 。伊文思兰( EB )法测定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用 TUNEL 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和水通道蛋白( AQP4 )的表达;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 结果 脑脉泰大、中 2 个剂量能显著减少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的 EB 含量、降低脑含水量,脑缺血半暗带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 AQP4 表达减少,与 MCAO 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电镜显示 MCAO 模型组神经细胞胞质水肿,神经元核不规则,核膜断续,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与 MCAO 模型组比较,脑脉泰组大鼠神经细胞水肿和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 结论 脑脉泰对脑缺血 /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减轻脑水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降低 AQP4 蛋白的表达,减少线粒体和血脑屏障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近几年来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为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是栀子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它不仅有明显的保肝利胆、解热、镇静等作用,而且对缺血性脑损伤亦有保护作用。关于栀子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多,其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结论: 栀子环烯醚萜苷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近3年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小胶质细胞在IS的病理发展、进展和结局中发挥双重作用。M1型小胶质细胞具有促炎作用,而M2型小胶质细胞则发挥抗炎作用。中药具备多靶点、多通路和双向调节的特点,其有效成分(如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可以通过调控JAK2/STAT3/Drp、NF-κB/Nrf2、JAK/STAT3、PI3K/Akt等通路,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降低促炎介质如IL-1β、NO和TNF-α的释放,增加抗炎介质如IL-10、TGF-β和Arg-1的表达。因此,中药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神经炎症反应,缓解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可为IS的防治和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并有望成为治疗IS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Diabetes mellitu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diseases, and it is now evident that blood-brain barrier (BBB) dysfunc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diabetes-dependent CNS disorders, such as stroke, vascular dementia, cognitive deficits, etc. Changes in plasma glucose levels (hyper- or hypoglycemia)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BBB transport functions (e.g., glucose, amino acids, etc.), the integrity of BBB,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CNS microvascular. However,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iabetes-induced CNS complications are multifactorial and are relatively little understoo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ajor findings and current 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the impact of diabetes on BBB integrity and function to explore the new research area and the new drug targets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 dependent CN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对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针刺疗法作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是针刺减轻脑缺血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环节。目前的文献论及针刺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炎症反应的相关机制涉及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因子、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等几个方面,可见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多水平而发挥作用。若想将其机制研究彻底,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rocyanidin,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C低剂量治疗组和PC高剂量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90min再灌注24h大鼠脑含水量和伊文斯蓝(EB)含量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并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C高、低剂量治疗组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降低(P〈0.05),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C治疗组显著降低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C高、低剂量治疗组脑梗死体积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小,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氧化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